当最后一堂课的铃声响起,当毕业典礼的香槟泡沫升腾,一群平均年龄接近四十岁、在各自领域早已是中流砥柱的精英们,完成了他们在商学院的“回炉再造”。他们互称“同学”,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共同啃读过厚重的案例,激烈辩论过商业模式,也在戈壁徒步中相互扶持。然而,当身份从“同学”重新回归到企业家、高管、投资人时,一个略带现实甚至有些许功利色彩的问题,便悄然浮现在每个人的心头:EMBA毕业后,这份耗费巨资和心力换来的同学情,究竟更多地走向“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是“利益捆绑深似海”?
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事实上,它更像一幅由情感、资源、智慧与人性交织而成的复杂画卷。要读懂这幅画,我们需要深入到EMBA生态的内核,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剖析。
首先,我们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攻读EMBA的核心诉求之一,就是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人脉网络。这几乎是所有EMBA项目公开的秘密,也是吸引众多商界精英趋之若鹜的关键价值点。投入上百万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学员们期待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体系的更新,更是商业版图的延伸与社会资本的跃迁。从这个角度看,“利益”是驱动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始动力之一,它构成了同学关系的基础色调。
在这个场域里,“利益”并非贬义词,它被包装成“资源整合”、“商业合作”、“价值共创”等更具建设性的词汇。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在这里找到精通资本运作的投资人;一个初创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也许能链接到拥有广阔市场渠道的行业巨头。大家带着明确的商业目的而来,课堂内外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酒会,都可能是一次潜在的商业机会探测。这种以“价值交换”为底层逻辑的交往模式,注定了EMBA的同学关系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利益”色彩。它是一种高效、精准的社交方式,是成年人世界里心照不宣的规则。
然而,如果将EMBA的同学关系简单地归结为“利益捆绑”,那就失之偏颇了。两年左右的共同学习与生活,为纯粹的利益关系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情感粘合剂。与日常的商业应酬不同,EMBA的学习过程是高强度、沉浸式的。大家一同面对烧脑的案例分析,为了一个小组作业而通宵达旦,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困境与失败。这种“战友式”的经历,是建立信任和情感共鸣的绝佳土壤。
尤其是一些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其课程设计中往往包含大量极具挑战性的团队活动,比如沙漠徒步、帆船远航等。在这些极端环境下,学员们必须放下平日的身份与光环,相互协作、彼此依赖。当一位身价不菲的董事长为你递上一瓶水,当一位雷厉风行的CEO在你体力不支时拉你一把,这种时刻所产生的情感冲击,远比任何商业合作的谈判都要来得真切和深刻。这种共同“受苦”的经历,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防线,催生了超越利益的“君子之交”。毕业后,大家会怀念的,往往就是这些闪光的瞬间。
毕业,是关系的转折点,也是检验其成色的试金石。一部分关系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自然冷却,回归到“点赞之交”;而另一部分,则会以更加多元和复杂的形式延续下去。这时,“君子之交”与“利益捆绑”开始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变过程。
利益驱动 的合作会变得更加普遍和直接。毕业后,同学间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往往很快就会出现。A同学的公司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而B同学恰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C同学有好项目,D同学的基金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合作之所以能够快速达成,正是因为EMBA的“同学”身份提供了一层强大的信任背书。相比于外部的合作伙伴,大家对同学的背景、能力和信誉有更深的了解。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利益捆绑”,风险更低,效率更高,是EMBA价值最直观的体现。
与此同时,情感维系 的“君子之交”也在平行发展。各种以班级、兴趣小组为单位的聚会、私董会、读书会、户外活动层出不穷。大家在一起,可能不谈具体的生意,而是探讨宏观经济趋势、行业未来,或是分享育儿经、人生感悟。在这种交往中,人们寻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视野上的拓展和情感上的慰藉。当一位同学遇到事业瓶颈或个人危机时,其他同学往往能给予最真诚的建议和无私的帮助。这种不求回报的扶持,正是“君子之交”最动人的地方。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两种关系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它们的具体特征:
维度 | 君子之交 | 利益捆绑 |
核心驱动力 | 情感认同、价值观契合、精神共鸣 | 资源互换、商业机会、价值共创 |
交往模式 | 定期聚会、私下交流、兴趣活动、精神支持 | 项目合作、股权投资、业务往来、资源介绍 |
价值体现 | 信任、安全感、归属感、视野拓展 | 财富增长、事业发展、市场扩张、效率提升 |
关系风险 | 随时间淡化,因三观不合或生活轨迹变化而疏远 | 因合作失败、利益分配不均而反目,可能破坏友谊 |
理想状态 | “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 “强强联合,合作共赢” |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关系并非水火不容。恰恰相反,最理想、最稳固的EMBA同学关系,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不妨想象一个场景:两位同学基于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君子之交),共同发起一个商业项目(利益捆绑)。因为有情感作为基础,他们在合作中会更加坦诚,沟通成本更低,更能共同抵御风险。而商业上的成功,又会反过来加深彼此的认同感和友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只有纯粹的利益,关系会变得脆弱,一旦利益链条断裂,关系便荡然无存;如果只有空泛的情感而缺乏价值链接,关系也很难在繁忙的商业社会中长期维持热度。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组织的有效性在于将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结合起来。EMBA的同学圈,正是一个微型的、非正式的组织。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它既有基于“君子之交”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共同学习和经历形成),又有基于“利益捆绑”的共同目标(商业上的成功与发展)。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毕业后,同学间的关系更多是“君子之交”还是“利益捆绑”?答案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最真实、最持久的关系,恰恰是两者的共生体。
EMBA的同学情,始于对“利益”——即知识、视野和人脉资源的共同追求,这无可厚非,也是其价值所在。但它在过程中,通过高强度的共同体验,孕育出了真诚的“君子之交”。毕业之后,这两种特质相互渗透,相互赋能。“君子之交”为“利益捆绑”提供了信任的基石,使其合作更稳固、更长久、更富人情味;而“利益捆绑”则为“君子之交”注入了持续的活力和现实的价值,让这份情谊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坚实的落脚点。
对于每一位EMBA学子而言,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去分辨哪段关系是“纯友谊”,哪段是“纯利益”,而在于如何去经营和平衡这种复杂的混合关系。用君子的坦荡去面对利益的合作,用商业的契约精神去守护君子的情谊。这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长期地追踪不同商学院的毕业群体,量化分析情感连接与商业合作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商学院的社区建设和学员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具深度的洞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