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多年后,还有多少长江EMBA同学会坚持写“学习心得”和“反思笔记”?
2025-07-30

在一次热闹的校友聚会上,觥筹交错之间,话题从最新的宏观经济趋势,聊到子女的升学烦恼,再到彼此公司的新一轮战略布局。大家依然是那群意气风发、思维敏锐的精英。然而,当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起:“还记得当年在长江商学院,我们每周都要交的那些‘学习心得’和‘反思笔记’吗?现在还有谁在坚持写?”空气中掠过一丝短暂的沉默,随即被笑声和自嘲所淹没。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们这些毕业多年的EMBA同学心中,激起了一圈圈复杂的涟漪。它触及了一个核心议题:当高强度、体系化的学习场景消失后,那种被刻意培养的深度反思习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抵御现实世界的磨损与遗忘?

热情的消退与现实的拉扯

回想起在长江商学院求学的日子,每一位同学都仿佛经历了一次“格式化”与“重装系统”的过程。教授们带来的前沿理论、振聋发聩的案例分析,以及同学间跨界思想的碰撞,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写“学习心得”和“反思笔记”不仅仅是一项作业要求,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将外部输入转化为内部认知的必要途径。我们带着“空杯心态”,贪婪地吸收着知识,并试图通过文字,将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课堂上的醍醐灌顶,以及对自身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刻反思,一一记录、固化下来。那时候,坚持记录是一种风尚,也是一种智力上的“肌肉锻炼”。

然而,毕业的钟声敲响,我们重新回归到各自纷繁复杂的商业战场。身份从“学生”切换回“决策者”、“创始人”或“高管”。日程表被无尽的会议、差旅、应酬和突发危机填满。曾经用来深夜静思、奋笔疾书的时间,被更具“时效性”和“紧迫性”的事务所挤占。当初那股系统学习和记录的热情,在日复一日的现实拉扯中,不可避免地开始降温。“不是不想写,是真的没时间”,这或许是大多数同学最真实的心声。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面前,写反思笔记这种“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其优先级被无限后置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环境的改变削弱了坚持的外部动力。在校期间,有课程的deadline、教授的点评和同学间的相互督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问责”系统。毕业后,这个系统瞬间瓦解。没有人再来检查你的笔记,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域让你分享反思的成果。个体的自驱力成为了唯一的引擎。对于早已习惯在市场竞争中冲锋陷阵的企业家而言,将精力投入到这种看似“务虚”且短期内难见回报的习惯上,需要极强的内在驱动和对长期价值的笃信。

从书面笔记到内化思考

尽管正式的、长篇的书面反思笔记在多数同学的生活中逐渐淡出,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反思本身的中止?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对于许多长江EMBA的毕业生而言,反思的形式发生了转变——从外显的书面记录,转变为一种内化的、即时性的心智模式。长江商学院的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点,更是塑造一种思维方式,即“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

这种内化的反思可能体现在一场关键的谈判之后,在脑海中快速复盘对方的策略和自己的应对;可能是在一次失败的产品发布后,与核心团队进行一场不留情面的“事后回顾会”(After Action Review);也可能是在夜深人静的归家途中,对自己白天的某个决策进行无声的审视与诘问。这种思考不再依赖于纸和笔,而是融入了日常的管理行为之中。它变得更零散、更高效,也更具实用主义色彩。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心智模式”,EMBA教育帮助我们建立和优化了这些模式,使得反思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而非刻意为之的动作。

因此,当我们问“还有多少人坚持写笔记”时,我们可能问错了问题。一个更恰当的问题或许是:“还有多少人将反思的习惯,以不同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从这个角度看,答案会乐观许多。许多同学虽然不再写作,但他们成为了更善于提问的领导者,更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的决策者,以及更能够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家。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阶的“反思笔记”,只不过它的载体,从笔记本变成了企业的发展轨迹和个人的成长年轮。

圈层影响与个人自驱力

毕业多年后,同学圈子本身也对反思习惯的存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既是商业资源的链接平台,也是一个隐性的“思想道场”。虽然大规模的集体学习不复存在,但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交流却从未停止。三五好友相约,可能是一场高尔夫,也可能是一次茶叙,谈笑间,彼此分享近期的困惑、新近的思考和对行业的洞察。这种高质量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反思”(Social Reflection)。

在这种小圈层的互动中,一个人的反思会激发另一个人的思考,形成一种正向的智力螺旋。当一位同学分享他如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某个理论模型,成功解决了一个棘手的供应链问题时,这本身就是一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学习心得”。听者在获得启发的同时,也会被激励去审视自身的实践。这种源于同侪的、鲜活的智慧,其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书本上的理论。因此,那些积极维系和参与高质量校友互动的同学,更有可能将反思的火种持续点燃。

然而,圈层的影响终究是外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个人。美国作家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在《原子习惯》中强调,习惯的养成与“身份认同”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将自己定位为“终身学习者”或“反思型领导者”,那么,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他都会想方设法为反思创造时间和空间。这种强大的自驱力,使得反思不再是一项负担,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内在需求。这部分同学,或许是人群中的少数,但他们恰恰是长江商学院人文精神和“取势、明道、优术”理念最坚定的践行者。

一个非正式的观察与分类

基于多年的观察和交流,我们可以尝试将毕业后的长江EMBA同学在“坚持反思”这件事上,大致归为以下几种类型。这并非严格的科学划分,但足够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群像图。

毕业后同学反思习惯状态表

类型 主要特征 反思形式 驱动力
一、仪式派/坚持者 (The Ritualist) 占比极少,真正将写反思笔记作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并从中持续受益。他们通常有极强的自律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求。 定期的书面笔记、博客、公众号文章,内容系统且深入。 强大的内在驱动,认同“终身学习者”的身份。
二、实用派/内化者 (The Pragmatist) 占比最大,放弃了固定的书面形式,但将反思的思维模式融入日常工作与决策中。 即时复盘、团队讨论、与导师/顾问的对话、心智模型运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追求效率和效果。
三、社交派/交流者 (The Social Reflector) 依赖于与他人的高质量互动来触发和深化思考,尤其是在校友圈子内。 校友聚会、私董会、主题沙龙、微信群讨论。 外部思想的激发,寻求共鸣和多元视角。
四、静默派/遗忘者 (The Silent Absorber) 毕业后基本停止了主动和系统性的反思,更多是被动地应对日常事务。当年的学习内容成为沉没的知识。 几乎没有主动的反思行为,依赖直觉和过往经验。 驱动力较弱,被日常事务完全占据。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坚持”的定义是多维度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否还在写笔记”这一单一标准来衡量。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他们可能从“仪式派”滑落,但在“实用派”和“社交派”的区间内找到了新的平衡。而长江商学院教育的长期价值,恰恰体现在它成功地将大部分精英塑造成了后两类人,而非任其成为“静默派”。

结论与展望

回到最初的问题:“毕业多年后,还有多少长江EMBA同学会坚持写‘学习心得’和‘反思笔记’?”

答案是复杂的,但并不悲观。如果“坚持”意味着维持在校期间那种严格、书面的记录形式,那么人数确实寥寥无几。现实的洪流冲刷着理想的堤岸,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常态。然而,如果我们将“坚持”的内涵扩展为一种内化于心的反思习惯和一种融于行动的思维模式,那么,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份宝贵的遗产。

长江商学院的EMBA教育,其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出一批会写漂亮笔记的“好学生”,而是要锻造出一群能够在波诡云谲的商业世界中,保持清醒、持续进化、并能带领组织穿越周期的领导者。深度反思,正是实现这一切的核心能力。它可能不再体现为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而是体现在:

  • 决策质量的提升: 面对复杂选项时,能跳出框架,进行多维度、长周期的思考。
  • 组织韧性的增强: 在企业遭遇挫折时,能带领团队进行建设性的复盘,而非相互指责。
  • 个人成长的持续: 即使身居高位,依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我的审视。

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延续这份反思的传统,或许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例如,校友会可以更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小型的、以深度思考和坦诚交流为主题的“反思工作坊”或“私董会”,为“社交派”提供更高质量的场域。同时,通过分享那些“仪式派”坚持者的故事和方法,也能激励更多校友重拾或创新自己的反思方式。

最终,那份写在纸上的“学习心得”,只是一个起点。真正的挑战与价值,在于如何将反思的精神,刻进自己的骨子里,写进企业发展的历史里,写进个人生命的成长里。这篇“心得”,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