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入长江商学院之前,我常常在心里预演一个场景:如果有一天,我与那些在商业世界里呼风唤雨、成就斐然的人物同处一室,我该说些什么?是毕恭毕敬地请教,还是默默地坐在角落,生怕说错一句话?这种源于对“成功”的仰视而产生的距离感,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我隔绝在真正的交流之外。然而,这段EMBA的旅程,却彻底拆除了我心中的这面墙。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商业的知识与谋略,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在重塑——在长江EMBA,我学会了如何跟“比我成功10倍”的人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的第一个障碍,往往源于我们内心的“不平等”设定。在进入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之前,我习惯于用世俗的标签——公司规模、行业地位、个人财富——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值”。在这样的坐标系里,我自然而然地将许多同学置于“仰视”的位置,而把自己放在了相对卑微的角落。这种心态,让我在最初的交流中显得拘谨、不自信,对话也多是单向的“请教”,而非双向的“探讨”。
然而,长江商学院的独特场域,首先打破的就是这种固有的认知框架。在这里,无论你是千亿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还是高速成长的初创企业创始人,甚至是跨界而来的艺术家、科学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教授不会因为你的头衔而给予你的观点更多权重;在小组作业里,决定团队走向的是逻辑、数据和创见,而非谁的社会地位更高。这种环境强制性地将我们拉回到了一个智识的平面上,让我逐渐意识到,商业成就的量级,并不等同于观点价值的量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重构”(Cognitive Reframing),指的是改变我们看待事物、情境或关系的思维模式。长江的经历,正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重构。我开始明白,所谓的“成功”是多维度的。或许一位同学的企业规模是我的十倍,但我在数字营销领域的深度实践、对新生代消费心理的洞察,可能恰恰是他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平等,并非意味着我们在所有维度上都旗鼓相当,而是承认并相信,在某些特定的价值维度上,我拥有与任何人平等交换思想的资本。 这种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转换,是建立平等对话的心理基石。
心态上的平等是前提,而拥有能够进行高质量对话的“共同语言”,则是实现平等对话的桥梁。如果说心态是软件,那么系统化的商业知识就是硬件。在与那些顶级企业家交流时,如果你的话语体系还停留在表层的产品功能或日常运营琐事,那么对话很难深入,更谈不上平等。对方可能会出于礼貌听你讲完,但内心深处并未将你视为一个可以激发思考的“同路人”。
长江EMBA的课程体系,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套“同频语言”。从宏观经济的周期判断,到企业战略的波特五力模型;从财务报表的三张大表,到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从市场营销的4P理论,到组织行为学的领导力模型……这些知识模块,如同一个个标准化的接口,让我们能够迅速接入对方的思维频道。当我能用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来分析一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而不仅仅是感性地说“这个项目很有前景”时,对话的层次就完全不同了。
举个例子,在一次关于产业整合的讨论中,一位同学是所在行业的并购巨头。过去,我可能会问他:“您是如何下定决心做那么多收购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仰视者”的问题。但在学习了公司金融和战略课程后,我的提问变成了:“在您进行横向整合时,您更看重的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还是通过消除竞争来提升定价权?在对赌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的设计上,您是如何平衡激励与风险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对方的眼睛立刻亮了。因为我们讨论的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术”与“道”,我们使用的是同一套商业语法。这套同频语言,抹平了因企业体量差异带来的沟通鸿沟,让交流真正聚焦于商业智慧本身。
过去,我总以为那些极度成功的人士是无懈可击的、是永远正确的。这种想象,无形中又为平等对话增添了一层心理壁垒。我们害怕在他们面前暴露自己的短板和困惑,因为这似乎会印证我们的“不成功”。然而,在长江商学院,我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恰恰是关于“脆弱”的力量。
这里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是白天的课堂。更多思想的碰撞,发生在夜晚的小组讨论、戈壁挑战的帐篷里,或是教授组织的私人晚宴上。在这些卸下盔甲的时刻,我听到了太多“成功者”背后的故事。一位备受尊敬的行业领袖,会坦诚地分享他因为一次错误的战略决策,差点让公司万劫不复的惨痛经历;一位看似无所不能的投资人,会苦笑着讲述自己错失某个“百倍项目”后的懊恼与反思。他们也会有困惑,会面临转型压力,会为人事问题而头疼不已。
社会学家布琳·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研究中指出,“脆弱不是软弱,而是衡量勇气的标尺。” 当这些“比我成功10倍”的人,愿意在我面前展现他们的脆弱与不确定时,我感受到的不是他们的“跌落神坛”,而是一种强烈的、基于人性的共鸣。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犯错,而是敢于直面错误和不完美。于是,我也敢于分享我的困境:我的公司在扩张中遇到的管理瓶颈,我对未来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感。这种基于真诚和脆弱的交流,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对话不再是“完人”对“凡人”的指导,而是两个在各自道路上摸索前行的创业者,彼此交换地图,相互取暖。
建立平等对话的最终一步,是完成从“索取心态”到“给予心态”的转变。在面对比自己成功得多的人时,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是“我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我能获得什么资源?”这种单向的索取心态,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姿态。它将对方定位为“资源供给方”,而自己是“资源需求方”,对话自然难以平等。
长江的经历让我明白,任何一段高质量、可持续的关系,其内核都是价值交换。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资本、资源,更包括信息、认知、情绪支持和独特视角。我开始系统地盘点自己能够“给予”什么。或许我的公司体量不大,但我深耕的细分领域,可能正是那位大咖视野之外的新大陆;或许我的资本实力不强,但我对某个圈层用户的深刻理解,能为他的产品创新提供意想不到的灵感;或许我的人生经验没他丰富,但我充满活力的思考方式和对新事物的热情,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感染他人的能量。
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以体现在下面的表格中:
对话维度 | 旧有心态(仰视/索取) | 全新心态(平视/交换) |
---|---|---|
自我定位 | 学生、请教者、资源需求方 | 同学、探讨者、价值共创方 |
对话目的 | 获取建议、寻求帮助、建立人脉 | 交换观点、激发思考、建立信任 |
提问方式 | “您觉得我该怎么办?” | “关于XX问题,我的看法是A,但也看到了B的风险,想听听您的视角,我们一起探讨下?” |
核心关注点 | 我能“得到”什么? | 我能“贡献”什么?我们能共同“创造”什么? |
当我带着“我能为你带来什么价值”的心态去开启一段对话时,整个气场都变了。我不再是那个手心向上的请求者,而是一个手持礼物的分享者。这样的对话,自然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也更有可能碰撞出真正的火花,建立起牢固的伙伴关系。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旅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与“比我成功10倍”的人平等对话的真谛。这并非一项可以速成的技巧,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内在修炼过程。它涵盖了:
回望这段经历,我意识到,学会与更成功的人平等对话,其重要性远不止于拓展人脉或获取资源。它的核心,是关于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当你能够自信、从容地与任何人平等交流时,意味着你真正接纳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立足点,不再需要外界的成功标准来定义自己。这不仅是一种社交能力,更是一种强大的领导力,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与笃定。
未来的商业世界,连接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跨越背景、地位、成就的差异,建立有效的沟通,将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而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无疑为我提供了最坚实的答案。这门关于“平等对话”的课程,我将用一生去实践和精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