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初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我至今记忆犹新。周围坐着的,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翘楚、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谈吐、视野和气场,仿佛一道无形的墙,将我圈定在了一个“旁观者”的席位上。我像一个误入巨人国度的普通人,认真地记着笔记,努力地跟上教授的思路,却总感觉自己是这场思想盛宴的观众,而非食客。灯光聚焦在那些侃侃而谈的同学和博学的教授身上,而我,则习惯性地退到阴影里,默默观察、倾听、鼓掌。然而,两年时光荏苒,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从那个角落走了出来,站到了舞台的中央,不仅是思想的吸收者,更是价值的贡献者。这个从“旁观者”到深度“参与者”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重塑与行动模式的变革。
坦白说,EMBA学习初期,我被一种强烈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所困扰。每次小组讨论,听着同学们动辄上亿的商业案例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我常常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咽回去。我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在他们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自己的见解或许太过浅薄。这种心态,让我成了一个“沉默的好学生”,课堂上积极点头,却很少主动发言;小组里勤奋地搜集资料,却很少贡献核心观点。我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习者,一个追随者,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同学”。
这个思想上的壁垒,是在一次战略管理课上被打破的。教授当时正在引导我们讨论一个关于传统企业如何应对互联网冲击的案例。几位来自互联网巨头的同学分享了颠覆式的打法,而几位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则表达了转型的阵痛与迷茫。讨论一度陷入了“新”与“旧”的二元对立。就在那时,我鼓起勇气,结合自己所在细分行业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看似“天真”的问题:“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颠覆’,而忽略了‘进化’的力量?在我们的行业里,许多看似微小的改良,其累积效应远胜于一次激进的革命。”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教授不仅对我的观点表示了赞赏,更引导全班就“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适用边界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讨。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价值,并不总与声音的大小成正比。 独特的视角,哪怕来自一个不那么“主流”的领域,同样能为集体智慧贡献独一无二的拼图。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从“学生”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商业问题研究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每一次的思辨之中。
EMBA项目天然具备强大的社交属性,最初,我也曾像许多人一样,热衷于“社交”。我努力记住每个人的名字、公司和职位,在各种晚宴和活动上穿梭,交换名片,建立联系。但这更像是一种“集邮式”的社交,浮于表面,缺乏温度。我依然感觉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在观察和模仿一种精英圈层的社交礼仪,而不是真正融入其中。这种链接是脆弱的,它基于功利,而非共鸣。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课堂之外。长江商学院非常注重熔炼团队精神,组织了许多极具挑战性的活动,比如戈壁挑战赛。在茫茫戈壁中,头衔、财富、地位都失去了意义。当我和一位平时在课堂上言辞犀利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互相搀扶着,分享着最后一瓶水;当我和一位年轻的科技新贵在帐篷里,就着星光聊起创业的孤独与对家人的亏欠时,我看到的不再是“某总”、“某董”,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脆弱也有坚韧的同行者。我们分享的不再是商业模式,而是人生的困惑与感悟。这些共同经历的极限挑战和深夜里的促膝长谈,构建起了远比商业合作更坚固的信任和情感纽带。我开始明白,深度参与,意味着要卸下盔甲,拥抱真实。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转变,我整理了如下对比:
维度 | “旁观者”的社交模式 | “参与者”的链接模式 |
---|---|---|
核心目标 | 拓展人脉,收集资源 | 建立信任,寻求共鸣 |
主要场景 | 晚宴、酒会、正式会议 | 戈壁徒步、私董会、深夜卧谈、公益活动 |
沟通内容 | 业务、项目、合作机会 | 困惑、失败、家庭、理想、价值观 |
关系本质 | 弱关系,基于利益交换 | 强关系,基于情感认同与价值共鸣 |
当我不再将同学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而是可以信赖的“战友”时,我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也随之改变。我敢于在小组中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情谊不会因此受损;我乐于分享自己企业遇到的真实困境,因为我相信能得到最真诚的建议。这种基于信任的链接,让我彻底走出了旁观席。
学习的初期阶段,我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无论是财务模型、营销理论还是组织行为学,我都认真听讲,努力理解。但这依然是一种被动的“旁观”——知识是教授的,案例是别人的,我只是一个信息的接收器。知识与我的实际工作之间,隔着一层透明但坚硬的玻璃。
要成为深度的参与者,就必须将知识内化为行动,将行动的反馈带回课堂,形成一个“学-思-践-悟”的闭环。我开始有意识地将课堂所学应用到自己的企业管理中。
最关键的一步,是我开始将自己的企业作为“活案例”带入学习过程。在一次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私董会上,我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倾听,而是主动将自己公司在转型中遇到的瓶颈、团队的阻力以及我个人的焦虑和盘托出。我把同学们和教授当成了我企业的“临时董事会”。那一整个下午,大家围绕我的问题,从战略、技术、组织、文化等多个维度,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其中一位做产业互联网的同学,甚至当场指出了我技术路径选择上的一个重大误区。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我不再是知识的旁观者,我的问题本身,也成为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他人提供了鲜活的、可供借鉴的素材。我从一个“学习者”,升级为了一个“贡献者”和“共创者”。
回首这段从“旁观者”到深度“参与者”的旅程,我深刻地认识到,EMBA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获取和人脉的拓展。它更像一个高强度的“认知与心性修炼场”,迫使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我的转变,本质上是三个层面的递进:首先是打破认知的心魔,认识到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独特的,敢于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是建立真实的情感链接,明白真正的关系始于真诚与共情,而非功利性的社交;最后是投身于知行合一的实践,将所学付诸行动,并以自己的实践反哺集体的智慧。这三者的结合,才让我真正从EMBA的“消费者”,变成了“共建者”。
这段经历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管理能力和商业视野,更重塑了我的学习方式和为人处世的哲学。它告诉我,在任何一个优秀的集体中,要想获得真正的成长,就不能满足于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必须勇敢地、真诚地、深度地参与进去,去碰撞、去融合、去共创。未来的道路上,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个人生活中,我都会将这种“参与者”精神延续下去,不断地将自己投入到新的挑战中,因为最美的风景,永远不在观众席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