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朋友老王就遇到了这么一件烦心事。他事业有成,正摩拳擦掌地准备申请国内顶尖的EMBA项目,目标直指长江商学院。材料准备得七七八八,却在推荐信上犯了难。他手头倒也不是没人可选,只是分量似乎都差了那么点意思。这时,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他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如今是某行业举足轻重的大佬。只要老王开口,凭借这份“人情”,一封“金光闪闪”的推荐信几乎是囊中之物。可老王却犹豫了,这通电话,他迟迟没有拨出去。他反复问我:“你说,我到底应不应该动用这份‘人情’,去换一封有分量的EMBA推荐信呢?”
这绝不仅仅是老王一个人的困惑。在一个人情社会里,我们总会面临类似的抉择:当个人努力与“人情”捷径摆在天平两端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尤其是在申请EMBA这种关乎个人职业生涯重大跃升的节点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影响录取结果,更深远地关系到我们未来的价值构建和心态走向。
在中国社会,“人情”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社交货币。它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一种无形的投资和储蓄。你今天动用了一份人情,就意味着欠下了一笔“人情债”。这笔债,不像银行贷款有明确的本金和利息,它的偿还方式、时间、以及“利率”都是模糊不清的,但它真实存在,并且总有一天需要偿还。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为了这封推荐信,你动用了一位你并不熟悉,仅仅是通过父辈关系链接起来的大佬的人情。首先,你消耗的是你父辈积累下来的信誉资本。其次,你自身也背负上了这份情谊。这位大佬今天帮你写了信,明天他或他的子女、下属遇到事情,需要你“帮个小忙”时,你是否有拒绝的底气?这个“小忙”的难度和边界在哪里?它会不会让你陷入更复杂的利益纠葛,甚至让你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动用一份你无法对等偿还的人情,本质上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一颗不确定性的种子。这封信的“价格”,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昂贵。
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可能会扭曲你的价值认知。你会下意识地认为,关系的价值大于个人能力的价值。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会影响你进入EMBA后的学习心态。你可能会更热衷于“勾兑关系”而非“潜心学习”,更在意“混圈子”而非“求真知”。而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其核心价值恰恰在于提供一个平台,让一群优秀的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精进,实现自我超越。如果本末倒置,那么EMBA学习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在讨论是否要用“人情”换推荐信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根本问题:招生委员会到底想从推荐信里看到什么?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其分量绝不仅仅在于推荐人的头衔和地位,更在于内容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洞察力。
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其招生官阅人无数,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一眼就能分辨出,一封信是出自推荐人对你深刻了解后的由衷赞赏,还是一封应付了事的“公关稿”。一封真正有力的推荐信,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封可能通过“人情”换来的信。那位大佬真的了解你吗?他能说出你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和具体贡献吗?大概率是不能的。这封信很可能内容空洞,充满了“该同志思想端正、工作努力、是可造之材”之类的套话。更常见的情况是,对方会让你“自己先草拟一个版本,我看看没问题就签字”。这封由你自己“创作”的推荐信,无论辞藻多么华丽,都缺少了最重要的灵魂——来自权威第三方的、客观真实的背书。这样一封信,在精明的招生官眼里,非但不能加分,反而可能成为你诚信记录上的一个污点,暴露你的投机心态。
任何决策都是一场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直观地对比一下两种选择的利弊。
维度 | 动用“人情”换取大佬推荐信 | 寻找真正了解你的推荐人 |
短期收益 | 可能获得一封“看起来”很有分量的推荐信,满足心理上的安全感。 | 获得一封内容详实、真诚的推荐信。 |
长期收益 | 几乎为零。可能因人情债导致未来被动,或因信件内容空洞被识破。 | 强化了与推荐人的职业关系,申请材料更具说服力,为进入商学院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诚信基础。 |
短期风险 | 信件被招生官识破,判定为无效甚至负分推荐。 | 推荐人的头衔可能不够“响亮”。 |
长期风险 | 背负沉重的人情债,可能影响未来决策;价值观可能被扭曲。 | 几乎为零。 |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用“人情”看似是一条捷径,实则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你赌的是招生官的“眼拙”,赌的是这份人情债未来不会“暴雷”。而这两点,恰恰是最不可控的。相比之下,选择一位真正了解你的推荐人,比如你的直属上司、合作多年的重要客户、或者共同完成过重大项目的合作伙伴,虽然他们的头衔可能不如“大佬”显赫,但他们提供的“证言”却因为真实而充满力量。
哈佛商学院前招生主任迪伊·利奥波德(Dee Leopold)曾多次强调:“我们最想看到的,是推荐人如何认识你,以及在共事过程中,你有哪些特质让他印象深刻。我们对推荐人的职位不设任何门槛。” 这句话,对于所有顶尖商学院来说,都是通用的黄金法则。
那么,放弃“人情”捷径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获取一封真正有价值的推荐信呢?答案是:回归专业,用心经营。
首先,你应该梳理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出那些与你共事时间长、合作紧密、并且对你高度认可的潜在推荐人。他们不一定是公司里职位最高的人,但一定是见证了你成长、认可你能力的人。你的直接领导,无疑是最佳人选之一,因为他最了解你的日常表现和业绩贡献。一位与你合作无间的大客户,也能从甲方的角度提供独特的评价。一位带领你攻克难关的项目导师,更能生动地描述你的坚韧和智慧。
其次,在邀请对方成为你的推荐人时,要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专业。你应该:
提前通过邮件或电话进行正式邀约,清晰说明你正在申请EMBA项目,并解释为什么你认为他/她是合适的推荐人人选。例如:“王总,我正在申请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在过去三年XX项目的合作中,您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因此我非常希望能有幸邀请您作为我的推荐人。”
一旦对方同意,你应该主动为他/她准备一个详尽的“推荐人工具包”(Recommender Packet)。这个工具包里应该包括:
这样做,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推荐人的负担,更能引导他/她回忆起那些关键细节,从而写出内容翔实、论据充分的推荐信。这体现的是你的职业素养和对他人的体谅,本身就是一种加分项。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应该动用我的‘人情’,去换一封有分量的EMBA推荐信吗?”
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策略选择题,更是一个价值观的判断题。EMBA的学习是一段自我重塑和价值提升的旅程,它的起点,就应该是坚实、诚信和充满自信的。依靠个人真实的成就和能力去敲开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级学府的大门,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自己过往努力的最高肯定。
一封真诚的推荐信,是你过往职业生涯的勋章;而一封靠人情换来的推荐信,则可能成为你未来道路上的枷锁。选择前者,你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有力的申请材料,更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对未来坦荡的开启。当你凭借真实、立体的形象被录取,你将更有底气地融入集体,与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平等交流,共同探索商业的未来。这,才是EMBA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所以,给老王,也给所有面临同样困惑的朋友们的建议是:请放下那通打给“大佬”的电话,转而用心去梳理自己的过往,找到那些真正与你并肩作战过的良师益友。他们的言辞或许朴素,但因为真实,所以掷地有声。这份基于专业和信任的力量,远比任何“人情”都更加坚固和珍贵。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