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事业有成的管理者,在深夜的办公桌前,反复斟酌是否要将数十万的投资放入一个EMBA项目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不只是那些声名显赫的教授和前沿的课程体系。更多时候,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会占据上风:“我能认识些什么人?” 紧接着,一个自我拷问便随之而来:我申请长江EMBA的最大动机就是为了拓展“人脉”,这个想法,是不是太功利、太不纯粹了?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EMBA申请者都曾在内心深处盘算过的话题。它并非难以启齿,恰恰相反,正视它、剖析它,才是对这笔宝贵投资最负责任的态度。
在探讨“功利”与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核心概念: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中,“人脉”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多人对“人脉”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种浅层的、工具性的层面——交换名片、添加好友、期待在未来某个需要帮助的时刻,能够“用得上”对方。如果“人脉”仅仅是这种赤裸裸的资源互换,那么将其作为首要动机,确实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甚至会让人在群体中显得格格不入。
然而,高质量的人脉,或者说“同窗情谊”,其内涵远比这要深刻和丰富。它是在一个高度筛选过的、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集体中,通过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密集互动、思想碰撞、共同解决复杂案例、乃至一同经历海外模块的挑战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关系建立在相互认知、彼此尊重和深度信任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场简单的“社交”,而是一次深度的“共修”。在这里,你认识的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思维模式、决策逻辑、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这种连接,远比单纯的利益交换要稳固和长久得多。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中,组织的有效性取决于沟通的有效性。” 在EMBA的课堂上,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次案例分析,都是一次高强度的沟通实践。你的人脉网络,不是在你毕业后才开始构建,而是在你踏入课堂的第一天,通过每一次真诚的分享、每一次有价值的建议、每一次对他人的帮助中,潜移默化地编织起来的。因此,渴望融入这样一个网络,本质上是渴望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学习和成长场域,这与“功利”有着本质的区别。
将“人脉”视为重要动机,非但不是对EMBA教育的曲解,反而是对其核心价值的深刻洞察。事实上,包括长江商学院在内的全球顶尖商学院,其课程设计和运营模式本身,就在极力促成高质量人脉的形成。可以说,“人脉网络”是商学院精心设计的产品,而非偶然的副产品。
试想一下EMBA的几个典型场景:
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其中“取势”和“明道”很大程度上就需要通过与顶尖的同侪交流来实现。你无法仅通过书本了解宏观经济的真实脉搏,也无法仅通过教授的讲授洞悉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最鲜活、最前沿的信息和洞见,往往就来自于你身边的同学。因此,渴望与这些优秀的头脑连接,本身就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承认这一点,是务实的,也是智慧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功利”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功利”常常带有一丝贬义,指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然而,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更中性的词来描述这种动机——“目标导向”(Goal-Oriented)。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或创始人,为一项耗资不菲的重大投资(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设定清晰的目标,并追求投资回报率(ROI)的最大化,这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素养的体现。EMBA的投资回报,可以从多个维度衡量:
投资回报维度 | 具体表现 | 与“人脉”的关联 |
知识与视野 | 系统性管理知识、全球化视野、前瞻性思维 | 通过与教授和同学的交流,获得书本之外的隐性知识和实战经验。 |
个人品牌 | 顶级商学院校友身份背书,提升社会信誉 | 你的个人品牌,与你所在的校友网络的整体品牌紧密相连。 |
事业机会 | 新的合作、融资渠道、职业转型可能 | 这是“人脉”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同学间的信任是商业合作的催化剂。 |
认知升级 | 突破思维定式,提升决策质量,解决复杂问题 | 与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手过招,是打破认知天花板的最快路径。 |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脉”几乎渗透在EMBA价值的每一个环节。将它作为核心目标之一,并非短视,而是对EMBA价值构成的全面理解。问题不在于你是否“功利”,而在于你的“功利”是停留在索取层面,还是旨在通过构建连接,实现共赢和共同成长。前者是低级的功利主义,后者则是高级的目标导向和战略思维。
哈佛大学的一项著名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了在更高阶的竞争中,连接与协作的能力,将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将构建这种能力作为申请EMBA的核心动机,是完全合乎逻辑且极具远见的。
最终,评判一个动机好坏的关键,不在于动机本身,而在于它所驱动的行为模式。同样是抱着“拓展人脉”的目的进入长江商学院,不同的行为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会让你在同学中获得完全不同的评价。
试想两种典型的行为模式:
第一种:价值索取者 (Value Taker)
这类人将“人脉”视为一张待收割的清单。他们的行为特征可能包括:
这种赤裸裸的功利行为,在一个由人精组成的EMBA班级里,很快就会被识破。最终,他不仅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网络,反而可能被贴上“功利”的标签,遭到群体的疏远。
第二种:价值贡献者 (Value Contributor)
这类人同样重视人脉的价值,但他们理解建立人脉的正确路径是“给予”而非“索取”。他们的行为特征是:
毫无疑问,后者才是构建高质量人脉网络的正确姿态。他们因为持续地为集体创造价值,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网络的中心节点。他们所收获的,是基于信任和情感的、有韧性的、能穿越周期的真正“人脉”。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申请长江EMBA的最大动机是‘人脉’,这个想法会不会太功利?”
结论是:这个想法本身并不功利,它是务实且明智的。但这个动机能否引领你走向成功,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定义“人脉”,以及你打算以何种行为去实现它。
将“人脉”视为申请EMBA的核心驱动力,意味着你深刻理解了顶级商学院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社群和生态。承认这一点,是你做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
在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EMBA校友网络的长期演化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互动行为(如纯社交型、学习型、商业合作型)对其网络位置和个人事业发展的具体影响。但这对于当下的你而言,最重要是想清楚:你想要的,究竟是一张脆弱的“关系网”,还是一个坚韧的“信任共同体”?想明白这一点,所谓的“功利”与否,便不再是一个值得困扰的问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