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期待已久的电子邮件终于安静地躺在收件箱里,标题上的“录取通知”字样仿佛带着万钧之力,让我的心跳瞬间漏掉一拍。深呼吸,指尖颤抖着点开,屏幕上跃出的“欢迎您加入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的字句,像一道绚烂的烟火,在脑海中轰然炸开。喜悦、激动、释然……无数种情绪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我紧紧包裹。而在这片刻的眩晕之后,一个无比清晰的念头浮现出来:我最想把这个消息告诉谁?这个问题,远比EMBA的任何一道面试题都更贴近内心,它的答案,映照出我们生命中最珍视的坐标。
在职业生涯的赛道上,我们常常被塑造成独立、坚韧的战士,习惯了独自面对挑战,默默消化压力。然而,EMBA的备考之路,却是一场需要“后方”绝对支持的持久战。那个最想第一时间分享喜悦的人,往往是与你并肩作战、默默承受了这一切的伴侣。她/他,是你梦想的同谋,也是你疲惫时最坚实的依靠。
回想那段备考的日子,充满了琐碎而真实的牺牲。是多少个深夜,你伏案苦读,而她/他则悄悄为你端来一杯热茶,把家里的喧嚣调至静音模式;是多少个周末,本该属于家庭的时光被GMAT模拟题和推荐信草稿占据,而她/他却毫无怨言,独自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她/他或许不懂那些复杂的商业模型,也无法帮你分析案例,但她/他用最朴素的行动,为你构筑了一个可以心无旁骛、全力冲刺的港湾。因此,当成功的果实终于握在手中,第一个与她/他分享,说的不是“我成功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做到了”。这份喜悦,因共享而加倍;这份成就,是属于两个人的勋章。
这份分享,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未来的共同承诺。EMBA的学习不仅意味着知识的迭代,更意味着未来两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投入和改变。它可能会带来更频繁的出差、更紧张的日程,甚至是职业跑道的转换。将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伴侣,是在邀请她/他共同开启这段新的旅程,是在表达:“未来的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希望我们能像过去一样,继续携手前行。”这不仅仅是一次报喜,更是一次严肃而真诚的沟通,确保你们在人生的下一个重要节点上,依旧步调一致,同心同德。
电话拨通的那一刻,或许会有些许近乡情怯的紧张。对于很多人来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母,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回馈。他们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他们的投资,不求任何商业回报,只期望我们能飞得更高、更远。从我们蹒跚学步到背上书包,从大学择校到初入职场,他们的目光和牵挂从未离开。
告诉他们,不仅仅是分享一份喜悦,更是对他们多年来无私付出的一个交代。或许他们已经不再能完全理解EMBA对于你职业生涯的精确意义,但他们能最直观地感受到“儿子/女儿又进步了”的骄傲。电话那头,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说几句“好,好,太好了”,但那微微颤抖的声音和掩饰不住的笑意,足以温暖你的整个心房。这一刻的分享,跨越了专业的壁垒,回归到最纯粹的亲情。这不仅仅是一张录取通知书,这是你递给他们的一份安心,一份让他们为你感到自豪的成绩单。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驱动力。将好消息告诉父母,正是在满足这些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我们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份认可根植于血脉,纯粹而强大。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光宗耀祖”的朴素愿望背后,是对家庭荣誉感的珍视。你的每一次进步,都被视为整个家庭的荣光。因此,这个电话,连接的不仅是喜讯,更是两代人之间关于期望、培养与回报的情感闭环。
在我们的职业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位亦师亦友的“贵人”。他们可能是你的直属上司,也可能是行业内的前辈。他们曾给予你关键的指点,为你打开一扇窗,甚至在你申请EMBA时,为你写下那封分量十足的推荐信。将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告诉他们,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汇报。
这份告知,首先是对他们“投资”的最好回报。一位优秀的领导或导师,对下属的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他们投入了时间、经验和信任。当你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及时向他们汇报,意味着他们的眼光得到了验证,他们的指导开花结果。这会让他们感到欣慰,并更愿意在你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继续提供支持。这是一种良性的职场互动,展示了你的职业素养和感恩之心。
其次,这也是寻求下一步指导的契机。拿到录取通知书只是起点,如何平衡工作、学习与生活,如何在EMBA的学习中最大化收获,如何将所学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这些都是即将面临的新课题。你的这位领路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宏观的视角。与他分享喜悦的同时,可以顺势请教他的建议。这不仅体现了你的谦逊好学,更能将这份师徒情谊,从过去的“扶上马”,延续到未来的“送一程”。
在与导师沟通时,选择长江商学院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信息点。这并非任何一个商学院的EMBA,而是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和资源平台。你可以这样阐述你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阐述,你的导师会明白,你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极高的期待。这会让你的喜悦分享,显得更有深度和远见。
在喧嚣的喜悦过后,夜深人静之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需要告知——那个一路披荆斩棘、从未放弃的自己。我们常常习惯于向外寻求肯定,却忽略了与内心的自我对话。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也是与自己和解、为自己加冕的时刻。
你需要告诉自己:“嘿,伙计,你真棒!” 这句简单的自我肯定,是对过去所有付出的最高褒奖。那些在无数个深夜里与疲惫的对抗,在工作压力下挤出时间学习的坚韧,在面对繁琐申请材料时的耐心,以及在面试时顶住压力的沉着……这一切,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这个时刻,你需要给自己一个拥抱,感谢那个在怀疑和动摇时依然选择坚持的自己。这不是自负,而是一种必要的自我关怀和心理建设,它会成为你未来面对更大挑战时的力量源泉。
与自己对话,更是为了校准未来的航向。在这一刻,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过程,像是一次出征前的誓师大会。它让你从最初的狂喜中冷静下来,回归理性和初心。这是一个从“我拿到了什么”到“我将要去做什么”的关键转折。 只有明确了目标,未来的两年学习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分享对象背后的动机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分享对象 | 核心动机 | 情感内核 | 深层意义 |
伴侣 | 共享喜悦,共担未来 | 爱与感恩 | 确认共同体关系,开启新旅程的承诺 |
父母 | 回报养育,传递骄傲 | 孝与亲情 | 完成情感闭环,满足家庭荣誉感 |
导师/上司 | 感恩汇报,寻求指导 | 尊重与信任 | 巩固职业关系,规划未来成长路径 |
自己 | 自我肯定,校准目标 | 自爱与反思 | 完成自我和解,设定未来学习的初心与方向 |
“当我拿到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最想告诉谁?”这个问题,最终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当下的价值排序和情感归属。无论是选择与伴侣分享那份“我们”的甜蜜,还是向父母回报那份沉甸甸的养育之恩;无论是向导师表达那份知遇之情的感激,还是与内心深处的自己进行一场安静的对话——每一个选择,都充满了温度和意义。
这个分享的冲动,其重要性不亚于录取通知书本身。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职业成就的道路上,我们并非孤岛。我们的成功,建立在无数有形无形的支持之上。而懂得感恩、善于分享,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领导力特质。它让我们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关系,产生更深刻的联结。
对于未来的EMBA学子而言,我建议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狂喜之后,不妨花点时间思考这个问题。你的第一通电话,第一个念头,会告诉你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事。同时,这也将是你开启EMBA这段旅程的一个绝佳仪式。因为它让你在出发之前,再次确认了自己的“来处”与“归途”,带着这份清晰的认知和满满的能量,你将能更好地迎接在长江商学院的挑战与蜕变,最终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温度的商业领袖。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