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EMBA课程中的“海外模块”时,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异国都市的繁华街景、著名学府的古典建筑,以及与商业伙伴在风景如画的餐厅里举杯共饮的惬意画面。这听起来像是一次精心安排的高端商务旅行。然而,对于那些真正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他们很快会发现,这趟旅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与其说是身体的位移,不如说是思维的远征;它并非一场轻松的游学,而是对你既有认知、商业模式乃至个人格局的一场深刻洗礼。简单来说,长江EMBA的“海外模块”不是旅游,而是对你全球化思维的终极考验。
旅游的核心是“观光”,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去欣赏和消费一个地方的风景与文化。你可能会在埃菲尔铁塔下自拍,在卢浮宫里惊叹,但这种体验往往是表层和短暂的。而长江EMBA海外模块设计的初衷,则是要实现真正的“浸润”(Immersion)。这意味着你不再是游客,而是以一名研究者、学习者和潜在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当地商业生态的毛细血管之中。
这种浸润体现在行程的每一个细节里。你访问的可能不是最热门的旅游景点,而是瑞士一家低调却掌握着全球顶尖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与你对话的,不是导游,而是这家企业第三代传承人,他会与你探讨家族治理与百年创新的秘诀。你探讨的,不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八卦,而是以色列“Chutzpah”(虎刺怕)精神如何催生了其冠绝全球的科技创新密度。在这里,每一场参访,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对当地商业文化DNA的深度解码。正如一位校友所说:“以前我认为全球化就是把产品卖到国外,来到这里才发现,真正的全球化是理解并融入对方的文化与思维逻辑,然后找到共鸣点。”
这种设计的背后,是长江商学院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在全球经济日益交织的今天,商业竞争早已超越了产品和价格的维度,演变为文化理解力、制度适应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较量。仅仅了解“是什么”已经远远不够,你必须探究“为什么”。为什么德国制造如此严谨?为什么硅谷对失败如此宽容?这些问题的答案,无法在旅游指南中找到,只能通过深度的浸润式学习,去亲身感受、思考和领悟。
对于许多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家来说,他们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或许是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独特的政策环境或是飞速的互联网发展速度。然而,当他们踏上海外模块的旅程,这套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被彻底颠覆。这便是“终极考验”的第二重含义:认知重塑。
想象一下,一位习惯了“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创业者,在参访一家欧洲百年奢侈品牌时,发现对方为了研发一款新材料,可以投入十年时间,并且对短期盈利毫不在意。这种对时间、品质和传承的极致追求,会瞬间击中他固有的商业认知。他会开始反思:“我的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除了速度和规模,我还能为用户创造什么长期价值?”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学习,而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认知破壁”。
这种认知重塑是系统性的。它可能发生在与诺贝尔奖得主探讨前沿科技趋势的课堂上,也可能发生在与华尔街顶级投资人复盘全球资本流动的逻辑时,甚至可能发生在与当地普通民众的闲聊中。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催化剂”角色。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通过引导、提问和组织辩论,迫使学员们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多元的视角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企业。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海外模块的意义,就是通过强制性的外部冲击,帮助这些商业领袖们提前预演未来的变革,完成自我思维的迭代升级。
如果说在国内的课堂学习是吸收理论、构建框架,那么海外模块就是将这些理论模型投放到真实世界中进行检验和应用的“动态实验室”。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整个EMBA学习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最直接、最生动的链接。
在出发前,学员们已经学习了全球化战略、跨文化管理、技术创新等课程。当他们带着这些理论框架走进海外企业时,学习就变得极具针对性。每一个案例都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和感受的现实。这种链接的价值,可以通过下表清晰地展现:
课堂理论模块 | 海外模块的实践应用与检验 |
---|---|
颠覆式创新理论 | 在硅谷,与一线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探讨新兴技术如何挑战行业巨头,亲身感受创新生态的脉搏。 |
ESG与可持续发展 | 在北欧,考察领先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理解其如何转化为商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
家族企业传承与治理 | 在欧洲,与传承数代的家族企业主深度对话,探究其在财富、权力和情感之间取得平衡的智慧与制度设计。 |
地缘政治与全球供应链 | 在以色列或新加坡,分析这些国家如何在复杂的地缘环境中,通过科技和制度创新,建立起独特的全球竞争力。 |
这种“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效率和深度远非单纯的听讲可比。学员们在实践中验证、修正甚至推翻既有的理论认知,又在与教授和同学的复盘中,将这些鲜活的感悟提炼、升华为更具普适性的管理智慧。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整合能力的终极考验。
最后,这场考验还关乎一种无形但至关重要的资产——人脉。但这里所说的人脉,绝非交换名片式的浅层社交,而是在共同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深度信任和战略链接。
首先是与世界顶级资源的链接。依托长江商学院的全球网络,学员们有机会与那些通常只能在《金融时报》或《华尔街日报》上看到的名字进行面对面交流。这些人可能是:
这种高密度的智慧碰撞,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球顶级思想和资源的大门。它所带来的启发和潜在的合作机会,是任何旅游都无法给予的。
更重要的是,海外模块是催化同学之间“化学反应”的最佳熔炉。试想一下,一群来自不同行业、身家不菲的商业领袖,在异国他乡共同面对紧凑的行程、烧脑的课题和文化的冲击。他们一起讨论、一起争辩、一起复盘,甚至一起“吐槽”。这种共同经历的挑战,会迅速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形成一种超越普通同学情谊的“战友情”。这份情谊,在他们回到各自的商业战场后,会转化为一个无比珍贵的、可以信赖的“私人董事会”。当你面临全球化难题时,你的同学中可能就有一位是该领域的专家;当你想开拓某个海外市场时,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在那片土地上深耕多年。这才是全球化时代,最有价值的人脉网络。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的“海外模块”远非一次轻松的旅行。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多维度的“压力测试”,旨在将学员们从熟悉的环境中抽离,通过深度的文化浸润、强制的认知重塑、理论与实践的动态链接,以及战略性的人脉构建,全面考验并提升他们的全球化思维能力。
这趟旅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带回几张异国风情的照片,而是为了让你带回一个全新的、更加开阔和深刻的认知框架。它考验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反思能力,甚至是你作为一名领导者的谦逊与好奇心。对于习惯了掌控一切的企业家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终极考验”。然而,也只有通过这样一场考验,完成这场思维的“成年礼”,中国的商业领袖们才能真正具备在全球舞台上运筹帷幄的视野、格局和底气。未来的商业竞争,终将是全球化思维的竞争,而这,正是长江商学院EMBA海外模块的核心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