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上,空气中似乎总是漂浮着智慧、经验与雄心。教授们抛出的每一个案例,都可能牵动着数亿资本的流向;同学们每一次的发言,都可能是一次商业模式的精彩复盘。在这样一个“高能”场域里,当一个问题在你的脑海中盘旋,你却隐隐觉得它过于基础,甚至有点“蠢”时,举起手,将它公之于众,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不仅是对个人勇气的考验,更是对一个顶级商学院学习生态的终极叩问。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提问,而是一场发生在内心深处的风暴。它关乎面子,关乎一个在自己领域早已被仰望的个体,能否在新的认知领域坦然“归零”。这个瞬间的体验,复杂、微妙,却也蕴含着颠覆性的成长契机。它像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提问者自身的学识边界与求知心态,更折射出长江EMBA课堂背后,那股真正推动精英们持续进化的深层力量。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位享誉业界的教授正在深入剖析一个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模型,黑板上布满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公式与逻辑箭头。你,作为一家成功企业的创始人或高管,在自己的行业里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然而此刻,你却发现自己对教授讲解的一个基础概念——比如某个核心假设的前提——感到模糊。你的大脑飞速运转,一边是“这么简单的问题,问出来会不会让同学觉得我水平不行?”的自我怀疑,另一边则是“如果这个点没搞懂,后面的整个逻辑链条都无法通透理解”的求知渴望。
这便是那“心跳的瞬间”。你的手仿佛有千斤重,每一次想要举起的冲动,都被强大的“社交压力”和“身份惯性”所压制。在EMBA的课堂上,学员们习惯了展现自己最光鲜、最睿智的一面。承认“我不懂”,尤其是不懂一个看似基础的问题,无异于在精心打造的盔甲上主动打开一道缝隙。这种感觉,对于习惯了掌控全局的领导者而言,是陌生且极具挑战性的。《哈佛商业评论》曾有研究指出,高层管理者普遍存在一种“知识的诅咒”(Curse of Knowledge),即难以想象别人不知道自己已知的事情。反过来,这也让他们更难坦然承认自己的未知。
然而,正是这几秒钟的内心挣扎,构成了EMBA学习体验中最真实、也最宝贵的一环。最终驱动你举起手的,往往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清醒:来到长江商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而是为了打破认知天花板,实现真正的成长。面子,与一个可能改变未来决策的知识点相比,孰轻孰重?想通了这一点,那只沉重的手,便会坚定地举向半空,伴随着略微加速的心跳,等待着属于它的聚光灯。
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用略带试探的语气问出那个“蠢”问题后,你最担心的或许是教授会一语带过,或者用一种“这还用问”的眼神作为回应。然而,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你等来的,往往是一个让你如沐春风的惊喜。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通常会先停顿片刻,然后微笑着对你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谢谢你提出来。事实上,这恰恰是很多人会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句简单的肯定,像一股暖流,瞬间融化了提问者内心的坚冰。顶级的教授深知,所谓的“蠢”问题,往往指向了两种情况:其一,它是“第一性原理”层面的问题,是构建复杂知识大厦的地基,如果地基不稳,上面的建筑再华丽也是空中楼阁;其二,它可能代表了班级里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共同困惑,只是其他人没有勇气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困惑。因此,教授非但不会轻视,反而会抓住这个契机,将复杂的议题拉回到最本源的层面,重新梳理逻辑,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跟上节奏。他们擅长将一个“小”问题,延展成一个“大”的教学点,甚至引发一轮全新的课堂讨论。
一位长江的战略学教授曾分享过他的观点:“我最怕的不是学生问‘蠢’问题,而是课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用‘我懂了’的表情伪装着。一个敢于暴露自己知识盲区的课堂,才是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学习场域。” 这种回应方式,不仅保护了提问者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班级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这里,好奇心远比优越感更值得尊重,真实的困惑远比虚假的深刻更有价值。 这种由教授亲自示范和营造的“心理安全区”,是催生真知灼见的土壤。
在教授给予积极回应之后,另一个关键的体验来自周围的同学。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预想中的窃窃私语或不屑的眼神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人赞许的点头,甚至是邻座同学轻轻拍拍你的胳膊,低声说一句:“问得好,我刚才也想问这个。” 这种感觉,仿佛是在一片漆黑的森林里,你点燃了一支小小的火把,结果发现周围瞬间亮起了无数支同样的火把。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EMBA学员构成的多样性。他们虽然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知识背景和专业领域却千差万别。一位深耕制造业多年的企业家,对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增长黑客”概念感到陌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位技术出身的CEO,对财务报表中的“商誉减值”感到困惑,也完全可以理解。你的“蠢”问题,恰好是他们知识版图上的空白区。你的提问,不仅帮自己解了惑,也成了他们的“嘴替”,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共同学习、扫除盲点的机会。
更深层次地看,这种积极的同学反应,体现了EMBA社群的一种成熟心态。大家深知,学习是一个“非零和博弈”的过程。一个人的提问,能让整个集体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最终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在这里,大家比拼的不是谁懂得多,而是谁的成长速度更快,谁的思维迭代能力更强。敢于提问,恰恰是展现了强大的学习意愿和开放的心态,这在精英群体中,反而是一种备受欣赏的品质。久而久之,课堂上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提问者不再恐惧,倾听者心怀感激,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变得坦诚、互助且高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体验的深入,你会逐渐认识到,那些曾经被自己定义为“蠢”的问题,其内在价值远远超乎想象。它们常常扮演着“房间里的大象”的角色——所有人都看到,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避而不谈。你的“一问”,打破了这种集体沉默,迫使大家直面那些被默认、被跳过的基础假设。
我们可以从下表中看到“蠢”问题在不同层面的价值重构:
表面认知 | 深层价值 | 在商业决策中的意义 |
过于基础,缺乏深度 | 回归第一性原理,检验知识地基 | 避免战略建立在错误的或未经审视的假设之上。 |
暴露无知,显得“不专业” | 打破知识壁垒,促进跨界理解 | 在多元化团队中建立通用语言,提升协作效率。 |
打断节奏,浪费时间 | 发现集体盲点,提升共同认知 | 防止“群体思维”谬误,鼓励批判性思考,降低决策风险。 |
挑战权威,让教授难堪 | 激发深度教学,创造知识增量 | 培养一种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企业文化。 |
正如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一样,判断你是否真正理解一个事物,标准是你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把它解释清楚。一个“蠢”问题,往往就是对这种“简单解释”的直接要求。它像一把锋利的奥卡姆剃刀,剔除掉所有复杂的术语和华丽的包装,直指事物的本质。在商业世界里,能够化繁为简,抓住问题核心的能力,正是一位卓越领导者最稀缺的品质之一。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提出一个“蠢”问题,其体验是极其丰富且具有变革性的。它始于一次内心的巨大挣扎,经历教授和同学温暖而积极的反馈,最终收获对问题本身价值的全新认知。这趟心路历程,远比学习任何一个商业模型都来得深刻。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始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个顶级的商学院所提供的,绝不仅仅是前沿的知识和高端的人脉,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能够让人放下盔甲、坦诚交流、持续进化的环境和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要素包括:
从这个角度看,敢于在长江EMBA课堂上问一个“蠢”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修为”。它修炼的是一个人的勇气、谦逊与求知欲。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而言,这种在不确定性面前敢于发问、在权威面前保持独立思考、在集体中勇于暴露脆弱以求共同进步的能力,或许才是他们在长江商学院所能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而这种文化,也值得被带回到每一个企业,成为推动组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源动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