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就如同走进一个浓缩的精英世界。放眼望去,身边坐着的同学,或许是某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或许是执掌百亿市值公司的创始人,又或是某个领域的隐形冠军。他们身上仿佛“自带光环”,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成功者的自信与气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人会感到一丝压力,甚至是一种“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错觉。于是,一个现实而又微妙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穿透那层耀眼的光环,与这些优秀的同学建立起真诚而深厚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交换名片的层面?这不仅是一门社交的艺术,更是一场自我认知与价值重塑的修行。
在开启任何行动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调整自己的内心。与“大咖”同学交往,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对方的高冷,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滤镜”。我们很容易将对方的成就与头衔无限放大,同时又将自己的价值缩小,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预设。这种心态会让你在交往中显得不自然,要么过于奉承,要么过于拘谨,这两种姿态都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
首先,你需要深刻地认识到:你们是同学。无论过去的履历多么辉煌,在EMBA这个特定的场域里,大家的核心身份是平等的。你们都通过了同样严格的筛选,比如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录取标准本身就意味着对你过往成就和未来潜力的双重认可。大家坐进同一间教室,都是为了“归零”和“再学习”。对方或许在商业战场上经验丰富,但你可能在某个细分领域、某种专业技能或生活阅历上有着对方所不具备的独特洞察。记住,平等是建立一切深度关系的地基。放下仰视的姿态,用一种平和、开放、不卑不亢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位同学,这是开启友谊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其次,拥抱真实的自己,展现你的独特性。试图去模仿或迎合他人,是最笨拙的社交方式。那些“自带光環”的同学,阅人无数,他们能轻易分辨出什么是真诚,什么是伪装。与其绞尽脑汁扮演一个“更成功”的自己,不如坦然地展现你的本色。你的热情、你的幽默、你的专业深度、甚至是你曾经失败后总结的教训,这些都是构成你独特魅力的部分。真诚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你不再为“光环”所累,能够轻松自在地做自己时,你的吸引力反而会大大增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始于共同点。商业上的合作可以基于利益,但朋友之间的链接,更多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价值观或生活经历之上。别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对方的“公司”和“职位”上,那只是他们社会身份的一个切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课堂内外,都是寻找共同点的绝佳时机。也许在一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案例讨论中,你发现某位大佬的观点与你不谋而合,这便是思想上的共鸣。课间闲聊时,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那位叱咤风云的CEO,竟然也和你一样是个狂热的徒步爱好者,或者也在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头疼。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共同点,恰恰是打破商业身份壁垒,走向个人情感链接的桥梁。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无论是戈壁挑战赛、帆船俱乐部,还是亲子活动日,这些非正式的场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卸下盔甲、展现生活化一面的机会。
在找到共同点之后,主动且真诚地发起互动至关重要。比如,如果你发现一位同学也喜欢某个小众乐队,不妨在下次有演出时问一句:“XX乐队下个月来演出了,我正好有朋友可以拿到票,你感兴趣吗?” 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邀约,远比生硬的“约个饭局,聊聊合作”要自然得多。记住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反复强调的原则:“对别人表现出诚挚的兴趣。” 多提问,多倾听,了解他们的爱好、困惑和喜悦,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商业版图。当你们的交流超越了功利层面,友谊的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芽。
成年人的社交,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但这并不完全等同于赤裸裸的利益互换。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它可以是情绪价值、信息价值、资源价值,甚至是陪伴的价值。与优秀的人交朋友,你需要思考: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
这里的关键在于“展现”而非“炫耀”。炫耀是你单方面地、急切地告诉别人你有多牛,这往往会引起反感。而展现,则是在恰当的时机,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你的能力和资源。例如,在小组讨论一个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案例时,如果你正好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你可以分享你踩过的坑、总结出的方法论。你的发言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而是为了推动小组讨论的深入,是为集体贡献价值。当你的专业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够给他人带来启发时,尊重和认可便会随之而来。这种由衷的佩服,是建立高质量友谊的重要基础。
更进一步,是主动地“利他”。观察你的同学们,了解他们当下的需求和挑战。也许一位同学正在为公司的海外扩张而烦恼,而你正好有相关的法律或人脉资源,不妨主动提出帮助:“我认识一位在新加坡做跨境业务很厉害的律师,或许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 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建立信任和情感账户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付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并且是力所能及的。不要为了“搞关系”而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诺。真正的价值贡献,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EMBA的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案例教学和团队协作的平台,本身就是为深度社交设计的最佳场景。千万不要把上课仅仅当成听讲和记笔记的过程,它是一个绝佳的、平等的、智慧碰撞的舞台。
在课堂上,积极而有质量的发言是展示你思维深度和格局的最好方式。当教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时,不要畏惧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你的看法与众不同时。一个经过深思熟虑、逻辑清晰、有独到见解的发言,远比你的职位和头衔更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那些“自带光环”的同学,他们见惯了顺从和附和,反而会对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刮目相看。你的观点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辩论,而这种思想的交锋,正是加深彼此了解和印象的催化剂。
小组作业和案例比赛更是“友谊的试金石”。在一个高强度、目标导向的合作环境中,一个人的工作习惯、责任心、领导力、协作精神会暴露无遗。这是一个你近距离观察他人,也让别人深入了解你的黄金机会。在小组中,不要计较分工的多少,主动承担起责任,做一个可靠的“神队友”。当团队遇到困难时,你是否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当团队成员有不同意见时,你是否能够有效沟通、求同存异?在一次次通宵达旦的讨论和并肩作战中,很容易建立起“革命战友”般的情谊。这种共同奋斗过的经历,所沉淀下的信任和情感,是任何饭局都无法比拟的。
真正的友谊,必然是从“同学”关系延伸到“朋友”关系,这意味着交往的场景需要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EMBA的同学们通常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是关系升温的绝佳土壤。
积极参与,甚至主动组织一些小范围的非正式聚会。相比于全班几十人的大聚餐,三五好友的小范围活动更容易进行深度交流。比如,可以组织一个主题饭局,邀请几位对同一话题(如人工智能、碳中和、子女教育)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轻松而深入的探讨。或者,发起一个体育活动,如周末的羽毛球局、高尔夫球局,在运动的汗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纯粹和亲近。记住,邀请时要显得自然随意,不要带有太强的目的性,一句“周末天气不错,有谁想一起去爬山放松一下?”就足够了。
下面这个表格,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发,让你看到不同活动场景在建立友谊方面的不同侧重:
活动类型 | 主要目的 | 互动特点 | 友谊深化潜力 |
课堂案例讨论 | 思想碰撞,展现专业能力 | 正式、理性、逻辑驱动 | 建立专业认可和尊重 |
小组项目合作 | 团队协作,考验责任心 | 高强度、目标导向、深度协作 | 非常高,容易建立“战友情” |
班级大型聚会 | 增进集体感,扩大认知面 | 社交性、广泛性、相对肤浅 | 认识更多人,但深度有限 |
小范围主题饭局 | 深度交流,思想共鸣 | 私密、深入、话题聚焦 | 高,建立思想层面的链接 |
体育/兴趣活动 | 放松身心,发现共同爱好 | 非正式、生活化、情感驱动 | 高,建立生活和情感链接 |
家庭亲子活动 | 展现生活侧面,情感共鸣 | 温馨、家庭化、全面了解 | 深化为家庭层面的朋友 |
不要低估任何一次非正式互动。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联系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很多重要的机会和信息都来自于我们的“弱联系”。但在EMBA班级里,你有机会通过这些生活化的互动,将这些宝贵的“弱联系”转化为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强联系”。
总而言之,在EMBA班里与那些“自带光环”的同学成为朋友,并非一项遥不可及的任务,它更像是一场需要智慧、真诚和耐心的旅程。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你提供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让你能够自信地在这片精英汇聚的海洋中航行。
我们探讨了几个关键的层面:
归根结底,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核心:真诚。那些身居高位的同学,见过了太多功利性的交往,他们内心深处同样渴望纯粹、平等、能够相互滋养的友谊。你身上独特的品质、你的善意、你的可靠,才是穿透所有“光环”的最强光芒。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EMBA同学社交模式的差异。但无论如何,请记住,你之所以能和他们坐在一起,本身就说明了你的价值。放下包袱,敞开心扉,去享受这段学习和成长的旅程,你不仅会收获知识和学位,更有可能收获一批能够陪伴你终生的良师益友。而这,或许才是EMBA学习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