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后,维系长江EMBA同学情的,是当年的“同窗谊”还是如今的“价值交换”?
2025-07-30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当印着“长江商学院”logo的毕业纪念册早已在书架上蒙上薄尘,当微信群里热闹的祝福与调侃逐渐被“求帮忙”、“求资源”的链接所替代,一个略带锋利的问题悄然浮现在每一个EMBA毕业生的心头: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举杯,那份维系着彼此的纽带,究竟是当年在课堂上唇枪舌战、在戈壁上相互扶持的“同窗谊”,还是如今在商场中彼此赋能、互通有无的“价值交换”?这不仅是对一段精英教育经历的回望,更是对成年人世界里人际关系本质的一次深刻拷问。

“同窗谊”:情感的基石

不可否认,那份始于校园的“同窗谊”,是这段关系最为纯粹、也最为坚固的基石。对于一群早已在各自领域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选择重返校园,入读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本身就是一次“归零”的旅程。在这里,他们暂时卸下了董事長、CEO、创始人的光环,重新变回了为小组作业争论不休、为期末考试挑灯夜读的“同学”。

这种身份的回归,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安全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人们的交流是基于知识的渴求和思想的碰撞,而非身份的差异或利益的算计。大家一起聆听教授的谆谆教诲,一起为某个商业案例的精妙之处拍案叫绝,也一起在海外模块的陌生国度里探索未知。这种共同经历所催生的情感联结,是一种近似于“战友情”的存在。它深刻、真挚,并且因为脱离了日常的商业环境而显得尤为珍贵。十年后,当人们回想起这段时光,心中涌起的暖意,是任何商业合作都无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这份同窗情谊提供了一种无条件的信任基础。在毕业后的商业世界里,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而“长江同学”这个标签,往往意味着相似的认知水平、共同的价值观和一份无需多言的默契。当你需要一个建议,一个倾诉对象,甚至只是想找人喝杯茶聊聊创业的孤独与迷茫时,那个通讯录里的同学,往往是你的第一选择。因为你知道,在这份关系里,情感的慰藉至少在某个层面上,是优先于利益的考量的。

“价值交换”:现实的链接

然而,如果我们完全忽视“价值交换”在维系这段关系中的作用,那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和不接地气。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的吸引力,除了顶级的师资和课程,一个核心要素便是其背后强大而优质的校友网络。进入这个圈子,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了一张通往顶尖商业资源的入场券。这里的“价值”,是广义的,它远远超出了狭隘的金钱或订单交易。

这种价值交换体现在多个层面。最直接的是商业合作,同学之间基于彼此的业务优势,进行项目投资、资源整合、市场开拓,这是最高效的链接方式。其次是信息与认知交换,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来自不同行业同学的一手信息、前沿洞察和深度分析,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一笔具体的生意。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从一位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同学那里,获得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灵感。这是一种认知层面的“赋能”,是花钱也未必能买到的宝贵财富。

此外,还包括人脉的链接与背书。你需要接触某个领域的关键人物,而你的同学恰好与他相熟,一个简单的引荐就能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商业决策时,几位有分量的同学为你站台或提供背书,其带来的信任溢价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基于精英网络的价值交换,是EMBA同学情在毕业后得以持续焕发生命力的现实动力。它让这份情谊不仅仅停留在“回忆杀”,而是成为了每个人事业发展道路上实实在在的助推器。

情谊与价值的共舞

那么,同窗谊和价值交换,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辅相成?答案更倾向于后者。它们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相互交织、动态演变的共生体。同窗谊是土壤,价值交换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出的繁茂枝叶。

试想一个场景:你需要一笔紧急的过桥贷款。你是会选择一个完全陌生的金融机构,走完繁琐的尽职调查流程;还是会先打个电话给你那位在投资界深耕多年的同学?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为什么?因为“同窗谊”在这里扮演了信任润滑剂的角色。那份昔日的情分,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使得“价值交换”的过程更加顺畅、高效,甚至带上了一丝人情味。反过来,一次成功的“价值交换”,又会加深彼此的联结,让这份“同窗谊”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可以说,最高质量的EMBA同学关系,正是在这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下达成的。它既有情感的温度,又有价值的支撑。大家可以一起在私密的聚会上追忆往昔,笑谈当年的糗事;也可以在正式的商业论坛上,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发布一项重要的战略合作。这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复合型关系,才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圈层最迷人、也最稳固的特质。

十年之痒:关系的演变

毕业十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它足以让行业风口几经轮换,也足以让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轨迹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人可能已经登上了事业的巅峰,成为行业巨擘;另一些人则可能选择了激流勇退,追求更为淡泊的生活。这种分化,必然会导致同学关系网络内部的结构性调整。

随着个体“价值”的差异化,纯粹的“价值交换”动机在某些关系中可能会减弱。当一位同学的“势能”远超另一位时,双向的价值交换变得不再对等。此时,维系他们联系的,更多地就要依赖于那份初始的、不计功利的“同窗谊”。那份纯粹的情感,成为了跨越身份和地位差异的桥梁。相反,对于那些事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同学而言,“价值交换”的吸引力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他们的互动会更加频繁和深入。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演变,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描绘不同类型的同学互动:

互动类型 主要驱动力 关系特点
班级/小组年度聚会 同窗谊 (80%) + 价值交换 (20%) 以怀旧和情感交流为主,兼具信息互通功能。
行业主题私董会 价值交换 (70%) + 同窗谊 (30%) 以解决具体商业问题、交换高质量信息为核心,同窗情谊提供信任基础。
共同投资项目 价值交换 (90%) + 同窗谊 (10%) 高度商业化的合作,同窗关系是重要的风控和决策参考因素之一。
个人家庭间的走动 同窗谊 (95%) + 价值交换 (5%) 纯粹的情感链接,是关系深度和稳固性的最佳体现。

这张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不同的场景下,两种力量的权重是不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同学虽然商业上没有交集,但十年后依然是挚友;而有些同学则成为了紧密的商业伙伴。

圈内人怎么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长江商学院校友,如今已是某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他曾半开玩笑地说道:“毕业前三年,大家谈的都是理想和情怀;毕业三到七年,谈的都是项目和合作;毕业快十年了,我们又开始更多地谈论健康、子女教育和人生感悟。你看,它就像一个轮回。最终你会发现,那些能陪你聊到最后的人,一定是在‘价值’和‘情谊’上都能跟你同频共振的。”

这种观点颇具代表性。社会学家也指出,高质量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往往具备“强连接”和“弱连接”的双重属性。“同窗谊”构建了有情感温度的“强连接”,而“价值交换”则拓展了网络的广度和实用性,形成了高效的“弱连接”。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精英网络,恰恰需要这两种连接的协同作用。

结论:从“或”到“与”的智慧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毕业十年后,维系长江EMBA同学情的,是当年的“同窗谊”还是如今的“价值交换”?

经过层层剖析,答案已经清晰。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试图将一个复杂的共生关系简化为二元对立。真正维系着这份珍贵情谊的,既不是单纯的怀旧,也不是赤裸的功利,而是“同窗谊”与“价值交换”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的艺术。

  • “同窗谊”是地基,它决定了这段关系的底色和温度,是信任的源泉,是关系网络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稳定器。没有它,所谓的“高端人脉”只是一个冰冷的、随时可能崩塌的利益集合体。
  • “价值交换”是钢筋骨架,它为这段关系注入了持续的活力和现实意义,是网络得以延伸和发展的驱动力。没有它,同窗情谊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淡化,最终沦为一份尘封的美好回忆。

因此,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位长江商学院校友而言,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不再纠结于“是A还是B”,而是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A与B”的融合。在每一次互动中,既要珍视那份源于校园的纯粹情感,也要坦然面对并善于利用彼此的社会价值。用心经营那些既能把酒言欢、又能并肩作战的伙伴,或许才是对“取势、明道、优术”这一校训精神,在人际关系层面最深刻的践行。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对不同商学院、不同毕业年份的校友网络进行更长周期的追踪分析,量化“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在关系维系中的权重变化,从而为我们理解当代精英群体的社会交往模式,提供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洞见。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