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带着满身的商业“弹孔”和现实困惑,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时,他们期待的究竟是什么?是获取一套能立刻应用的“武功秘籍”,还是习得一种洞察商业本质的“心法”?这个问题的核心,直指备受推崇的“案例教学法”。这一源自哈佛的百年教学模式,在长江商学院的本土化实践中,究竟是在打磨学员们“解决问题”的利剑,还是在淬炼他们“解释问题”的明镜?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乎商业认知深度与广度的思辨之旅。
咱们不妨先聊聊,案例教学法到底是个啥?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就是读读别人公司的成败故事,然后大家一起聊聊天嘛?如果你真这么想,那就把这趟昂贵的学习之旅看得太简单了。案例教学法,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强度的商业实战模拟。
每一份案例,都不是一本轻松的床头读物。它通常只有几十页,却浓缩了一家企业在特定时间节点所面临的全部复杂性:混乱的财务报表、矛盾的客户反馈、胶着的市场竞争、暗流涌动的内部政治……最关键的是,案例的结尾往往会把你,也就是读者,推到决策者的位置上,然后戛然而止,抛出一个灵魂拷问:“如果你是CEO,你下一步该怎么办?”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上帝视角,只有不完整的信息、巨大的压力和迫在眉睫的决策时限。这,就是案例教学法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跳出“评论家”的舒适区,真正戴上“主角”的帽子去思考。
现在,我们来深入探讨第一个层面:“解释问题”的能力。在激烈的课堂讨论中,一个常见的场景是:面对同一个案例,十个同学可能会有十一种不同的解读。这恰恰是案例教学法训练“解释问题”能力的精髓所在。
“解释问题”在这里,绝非简单地复述案情,或者为失败找借口。它是一种深度的、结构化的诊断能力。就像一位高明的中医,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探究病根,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也必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识别出真正的核心矛盾。这需要: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催化师”或“乐队指挥”。他不会直接告诉你问题出在哪,而是通过不断追问,引导你去思考。例如,当一位同学提出“是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导致我们销量下滑”时,教授可能会反问:“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的产品定位和品牌价值,是否在消费者心中发生了动摇?我们的渠道是否还像以前一样高效?”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逼迫学员们穿透表面现象,去挖掘问题的本质。可以说,如果不能清晰、深刻、多维度地“解释问题”,那么后续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可能只是在缘木求鱼,打错了靶子。
当然,如果案例教学只停留在“解释问题”,那就成了一场“清谈馆”,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一群优秀的“商业评论员”,而非能够力挽狂澜的“将帅之才”。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归宿和核心目标。
当问题的本质被层层剥开、清晰呈现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决策,意味着取舍。你不可能拥有无限的资源和时间,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机会成本和潜在风险。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上,这种决策的压力被真实地还原。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会提出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财务背景的同学可能强调成本控制和资本运作;市场出身的同学会力主品牌重塑和营销创新;技术派的同学则坚信产品迭代是唯一出路。
此时,课堂就演变成了一个真实的董事会。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提出自己的方案,更重要的是:
这个过程,训练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分析技巧,而是上升到了领导力、沟通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的综合层面。它模拟了真实商业世界中,从“想明白”到“做出来”的全过程。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要“看起来很美”,更要具备可操作性、前瞻性和抗风险性。这正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真正内涵。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案例教学法”,究竟是在训练“解决问题”还是“解释问题”的能力?答案是:它在训练一种从高质量地“解释问题”到高效率地“解决问题”的闭环能力。 这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
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更清晰地展示二者的关系以及案例教学法在其中的作用:
能力维度 | 核心任务 | 思维方式 |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
---|---|---|---|
解释问题 | 诊断与归因(Why & What) | 批判性思维、归纳思维(向后看,找原因) | 通过信息梳理、框架分析和课堂辩论,训练学员识别核心矛盾、洞察商业本质的能力。 |
解决问题 | 决策与行动(How & What's next) | 创造性思维、决策思维(向前看,找方法) | 通过模拟决策、方案PK和角色扮演,训练学员在不确定性下权衡利弊、整合资源、制定行动方案的能力。 |
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我们不怕学生在课堂上犯错,恰恰相反,我们鼓励试错。因为在课堂上犯错的成本是最低的。你在这里争论得面红耳赤,是为了回到你的企业后,能做出更冷静、更周全的决策。” 这种教学理念,与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不谋而合。“解释问题”就是“取势”和“明道”的过程,是看清大趋势,理解底层规律;而“解决问题”则是“优术”的实践,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找到最优的实现路径。
一个无法清晰解释问题的人,他的解决方案很可能是盲目的、随机的;而一个只能解释问题却无法给出行动方案的人,则会陷入“分析瘫痪”,错失良机。案例教学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强行将这两个过程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行动”循环。你必须先说服自己和同学“问题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你的“解决方案大厦”。
综上所述,深度剖析长江商学院EMBA的“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它并非在“解决问题”和“解释问题”之间做取舍,而是在系统性地培养一种将二者无缝融合的、更高维度的综合能力。 它始于深刻的“解释”,终于果决的“解决”,并在这个过程中,全面锤炼商业领袖所需的分析力、决策力、领导力和沟通力。
对于那些已经站在事业高峰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他们不缺解决具体业务问题的经验,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跳出日常琐碎,从更高层面、更广视角审视问题的“元能力”。案例教学法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思维健身房”。在这里,他们通过“解释”过去,学会了更深刻地理解现在;通过模拟“解决”未来,学会了更智慧地创造未来。
未来的商业环境将更加复杂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或许,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辅助下,案例教学法中“解释问题”的部分是否可以被部分自动化,从而让学员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人性洞察的“解决问题”环节。但这丝毫不会削弱案例教学法的核心价值,因为商业的终极决策,永远关乎人性、远见和担当,而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案例教学法希望赋予每一位学员的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