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EMBA的价值体现在“第三年”?一位毕业生的深度复盘。
2025-07-29

当人们谈论EMBA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两年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时光:世界级的教授、烧脑的案例分析、与各行业精英同学的激烈碰撞。然而,当我合上毕业论文,戴上学位帽,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拥抱告别时,我才隐约感觉到,这场价值不菲的投资,其真正的回报周期,才刚刚开始。毕业典礼的激动还未褪去,真正的EMBA生活,或者说,它最核心的价值,其实是在那看似“结束”的“第三年”才开始悄然绽放。这并非一个精确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阶段的隐喻——一个从输入到输出、从学习到应用、从相识到相知的质变阶段。

作为一名长江商学院的毕业生,回望那段旅程,我愈发确信,EMBA的价值曲线并非在毕业那一刻达到顶峰,而是在“第三年”及以后,才呈现出最陡峭的上升斜率。这篇复盘,便是我对这一观点的深度剖析。

知识的沉淀与升华

在校的两年,我们像一块块干燥的海绵,被投入知识的海洋。从宏观经济的“取势”,到企业战略的“明道”,再到管理工具的“优术”,长江的教授们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商业认知框架。课堂上,我们疯狂地吸收、记录、讨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那段时间,我们的大脑被各种模型、理论和案例塞得满满当当,坦白说,很多时候是“囫囵吞枣”,来不及细细消化。

然而,真正的魔法发生在“第三年”。当我们重返各自的商业战场,那些曾经束之高阁的理论开始在现实中找到精准的落点。当公司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某个抽象的理论模型,而是课堂上教授分享的那个传统企业转型的失败案例,以及同学们在讨论中贡献的各种“坑”与“解”。这种感觉,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打通了任督二脉,曾经零散的招式,突然间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知识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沉淀下来,与你自身的管理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升华为一种近乎直觉的商业智慧。这,是“第三年”赋予的第一重价值。

人脉的去伪与存真

EMBA被誉为顶级“人脉圈”,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校期间,我们顶着“同学”这个光环,迅速建立起一张覆盖各行各业的社交网络。大家交换名片,参加各种酒会和活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这种链接是高效的,但有时也难免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彼此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你是做什么的”“你的公司有多大”的层面。

“第三年”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它考验着人脉的真正成色。当“同学”的身份光环逐渐褪去,当没有了共同课程和小组作业的捆绑,那些能够持续维系的,才是真正沉淀下来的关系。你会发现,你最常联系的,往往不是当初看起来资源最“硬核”的同学,而是在某个深夜一起熬夜赶案例、在戈壁挑战赛中相互搀扶、或是在某次私下小聚中坦诚分享过内心困惑的“战友”。这些基于共同价值观和深度信任建立起来的关系,远比单纯的资源互换来得坚固和珍贵。

我曾在一个项目上遇到棘手的法律问题,一筹莫展。情急之下,我拨通了一位律师同学的电话,当时已是深夜。他不仅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连夜帮我分析条款,链接相关资源,最终帮我化解了危机。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EMBA真正的人脉价值,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多少人愿意无条件地伸出援手。这种“去伪存真”后的深度链接,是“第三年”带来的第二重,也是最温暖的价值。

同学关系的演变:从“功能性”到“情感性”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

维度 学习期间 (In-Program) 毕业后“第三年” (The "Third Year" Post-Graduation)
关系基础 同学身份、共同课程、小组项目 共同价值观、深度信任、情感共鸣
互动模式 任务驱动型、项目合作为主、集体活动 生活互助型、精神交流、私交深耕
价值体现 信息获取、资源互换、商业机会 终身挚友、危机时刻的依靠、精神导师

自我认知的重塑

读EMBA的过程,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战斗”。我们被工作、学业和家庭三座大山推着走,每天都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进行深刻的自我审视。我们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如何领导团队、如何看懂财报,但很少有精力去思考:“我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第三年”,随着外部压力的骤减,我们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和心理距离,来回看这两年的自己。这种回望,往往会带来颠覆性的自我认知重塑。你会发现,与来自不同领域、同样优秀的同学的持续碰撞,已经潜移默化地打破了你固有的思维定式。你开始用一种更高、更广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曾经让你焦虑不已的业绩指标,现在看来或许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问题;曾经你认为天经地义的商业模式,现在也敢于去质疑和挑战。

对我而言,最大的改变是从“术”的层面跃升到了“道”的思考。在长江商学院,教授们反复强调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在毕业后开始真正发酵。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是开始思考我的企业能为社会创造怎样的价值,我个人能为推动行业进步做些什么。这种从“利己”到“利他”的视角转换,带来的内心富足感和驱动力,是任何商业成功都无法比拟的。这,是“第三年”带来的第三重,也是最深刻的价值。

平台的持续赋能

很多人以为,毕业就意味着与商学院的“合同”到期。但对于像长江这样的顶级商学院而言,毕业恰恰是成为其终身平台一员的开始。在校时,我们是平台的“用户”,被动地接受学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在“第三年”,我们转换身份,成为平台的“共建者”和“贡献者”。

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是一个永不落幕的生态系统。毕业后,各种校友会的活动、行业论坛、终身学习讲座、全球参访模块依然向我们敞开大门。这些不再是强制性的课程,而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主动选择的“充电桩”。更重要的是,你开始有机会反哺这个平台。你可以成为新一届EMBA的面试官,分享你的行业洞见;你可以发起一个校友投资俱乐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寻找下一个风口;你也可以参与学院的公益项目,将“无公益,不长江”的理念付诸实践。

这种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你与学院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一种双向的、可持续的价值共创。你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智慧的贡献者;既是人脉的受益者,也是网络的节点。这个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和交流平台,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这种从“学生”到“校友”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平台持续赋能,是“第三年”带来的第四重,也是最具长远意义的价值。

  • 知识的持续更新: 通过校友讲座和论坛,跟上时代前沿。
  • 人脉的无限扩展: 链接不同届别、不同项目的校友,网络效应呈指数级增长。
  • 身份的认同与归属: “长江人”这个标签,在毕业后成为一种更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纽带。

结论与展望

总而言之,“为什么说EMBA的价值体现在‘第三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四个核心维度的转变与升华:

  1. 知识从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内化与智慧的应用。
  2. 人脉从功利性的浅层链接,沉淀为基于信任的深度情感纽带。
  3. 自我从关注“术”的管理者,重塑为思考“道”的领导者。
  4. 平台从短暂的学习场所,转变为终身赋能的价值共创生态。

EMBA的两年学习,如同将一颗颗珍贵的种子播撒进我们思想的土壤。而“第三年”以及之后的岁月,则是我们精心灌溉、耐心等待,最终见证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单纯上课要漫长,也更考验一个人的悟性、主动性和坚持。

因此,对于正在考虑或正在就读EMBA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请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那两年的课程表。要意识到,真正的投资回报在毕业之后。请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真诚地交友,坦诚地打开自己。而对于已经毕业的校友们,请不要让校友录静静地躺在手机里,主动参与,持续链接,积极赋能,我们共同的“第三年”,才会因此而更加精彩和富有价值。

EMBA的文凭,不是终点线的冲刺彩带,而是一张进入更广阔赛场的门票。而“第三年”,正是这场无限赛事的真正发令枪。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