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毕业典礼的音乐缓缓落下,当象征着荣誉与汗水的学位帽被高高抛向空中,EMBA学员们的校园时光便正式画上了句点。然而,对于这群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而言,这绝非终点。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同窗共读,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案例讨论、唇枪舌剑的课堂辩论、以及戈壁徒步的极限挑战中,早已凝结成一种远超普通同学的情谊。毕业,更像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这份沉甸甸、价值连城的“同学情”,在离开了校园这个物理熔炉之后,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与个人生活中得以延续、发酵,并最终升华的呢?这份情谊的下半场,才刚刚拉开序幕。
维系任何一个群体,最有效、最基础的方式莫过于建立正式的组织架构。EMBA的同学情谊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方和班级自发建立的、严密而充满活力的组织网络。这为情感的延续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首先,商学院本身扮演了“总舵主”的角色。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遍布全球的校友会网络是维系同学情的首要平台。这些校友会不仅定期组织高规格的年度峰会、经济论坛,邀请业界大咖和知名教授分享前沿洞见,为校友们提供持续学习和思想碰撞的机会;更会下沉到各个地区,成立地方分会。这些分会如同一座座灯塔,将散落在各地的校友重新聚集起来,通过定期的线下沙龙、企业互访、节日派对等活动,让“同学”这个身份标签在毕业后依然鲜活、触手可及。
其次,班级层面的自组织则是更为紧密的情感纽带。几乎每个EMBA班级在毕业后都会保留甚至强化原有的班级委员会(班委)。这个核心团队通常由班里最有热情、最有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的同学组成。他们负责管理班费,策划和组织班级专属的活动,如周年返校、海外游学、家庭日等。正是因为有了班委这个“发动机”,班级微信群才能常年保持活跃,同学间的互动才能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工作延伸到生活。这种班级自组织的存在,确保了同学情谊不会因为毕业而“群龙无首”,而是有计划、有温度地持续进行着。
如果说官方组织是维系同学情的骨架,那么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社群则是让这份情谊变得血肉丰满、充满活力的关键。EMBA学员大多拥有多元的兴趣和充沛的精力,从课堂的“同窗”转变为兴趣领域的“同好”,是情感维系最自然、最有趣的方式。
毕业之后,各种由校友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社群打破了班级和年级的界限,将拥有共同爱好的校友们连接在一起。常见的俱乐部包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长江商学院等顶级商学院极力倡导的戈壁挑战赛等极限户外活动,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赛事本身。 参与过的校友,无不是在极端环境下相互扶持、彼此鼓励,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戈友情”。这种共同征服艰难险阻的经历,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烙印和情感粘合剂。毕业后,“戈友”这个身份,往往意味着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他们会定期相约,重走戈壁或挑战新的目标,让那份在极限中淬炼出的情谊,在一次次的相聚中历久弥新。
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构建一个高层次、高信赖度的商业网络。毕业后,这种网络的价值开始真正显现,同学情谊也随之进入了“价值共创”的深度链接阶段。这种链接,远非简单的资源置换,而是基于深度信任的全面合作。
在长江商学院共同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不仅交流思想,更是在一次次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中,考察了彼此的人品、能力和格局。这种近距离、高强度的互动建立起的信任,是任何商业谈判或尽职调查都难以替代的。毕业后,当面临商业决策时,向EMBA同学求助或寻求合作,往往是许多人的第一选择。因为你知道,对方不仅能听懂你的商业逻辑,更能理解你背后的雄心与困境。
这种事业上的互助体现在多个层面,从“软”到“硬”,无所不包。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归纳:
互助类型 | 具体表现 | 核心价值 |
信息与智力支持 | 分享行业洞见、解读政策法规、提供决策咨询、介绍专家资源 | 认知同步,降低信息不对称 |
业务与市场合作 | 成为彼此的客户或供应商、组建产业上下游联盟、共同开拓新市场 | 信任背书,加速商业拓展 |
资本与项目对接 | 共同发起投资基金、相互进行天使或A轮投资、推荐优质项目与资本方 | 资本助力,实现价值共创 |
职业与人才流动 | 内部推荐高级人才、为同学的职业转型提供建议和机会 | 人脉激活,优化职业路径 |
可以说,EMBA的同学圈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里,信任是流通的货币,价值是共同的目标。每一次成功的合作,都像是在同学情谊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既滋养了彼此的事业,也让这棵树的根扎得更深、更广。
最高层次的情感维系,是超越功利,回归本真,将同学情谊融入彼此的生活,成为可以分享喜悦、分担风雨的家人般的存在。当EMBA的“同学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它便拥有了最坚韧、最温暖的生命力。
这种交融首先体现在家庭层面。许多班级活动都会鼓励甚至要求携带家属参加,如亲子运动会、家庭旅游等。这让“同学情”从个体延伸至整个家庭,“嫂子团”、“姐夫团”以及“班级二代”的出现,让这个集体的关系网络变得更加立体和稳固。孩子们一同成长,家人们彼此熟悉,大家谈论的话题也从商业模式、资本运作,扩展到子女教育、家庭理财、健康养生等方方面面。这种生活气息的注入,让原本充满精英光环的群体,多了几分人间的烟火气和温情。
更深层次的,是在人生关键节点上的相互扶持。无论是事业上遭遇重大挫折,还是个人生活中面临健康危机、家庭变故,EMBA的同学群往往是第一个能提供有效帮助和精神慰藉的地方。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有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或医疗建议,更多的人则是在深夜里陪伴、倾听和鼓励。这种关键时刻的“雪中送炭”,远比平时觥筹交错间的“锦上添花”更能铭刻于心。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人脉”,而是一种近似于“战友”和“家人”的情感联结,是EMBA教育所能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综上所述,EMBA毕业后的“同学情”,并非任其自生自灭的脆弱关系,而是通过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进行着精心的、持续的维护。它依靠官方组织的骨架支撑,通过兴趣社群的活力填充,在事业互助中实现价值链接,最终在生活交融里升华为情感共同体。这四个方面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而富有韧性的关系网络。
毕业典礼并非终章,而是一段更加宏大叙事的序曲。对于每一位EMBA学子而言,维系这份情谊不仅是对过去两年美好时光的珍视,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投资。这份情谊的维系,需要每个人的主动参与和真诚付出。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在数字化时代,新兴的社交工具和线上平台将如何进一步重塑EMBA校友的互动模式,以及如何量化这种“同学情”对于个人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感的具体影响。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其内核——那份基于共同学习和深度信任而建立起来的真挚情感——将永远是维系这个精英群体最核心的力量。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