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当一批批商业精英怀揣着期待与抱负,踏入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课堂时,他们似乎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拥有相似的成功履历,面临着相似的转型瓶颈,渴望着相似的知识与人脉。然而,两年后,当他们再次走出校门,带走的东西却千差万别。有的人满载而归,不仅收获了知识体系的重构,更完成了思维模式的跃迁;而有的人,似乎只是在名片夹里增添了几十张新名片,在履历上增加了一行光鲜的教育背景。这背后巨大的差异,往往并非取决于他们投入了多少金钱或时间,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内在因素——“格局”。
格局,这个听起来有些玄妙的词,实则是一个人内在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综合体现。它如同一个无形的容器,决定了你能装下多少新知,能容纳多少异见,能链接多少高质量的资源。对于EMBA这段浓缩的、高强度的学习旅程而言,你的格局,就是你手中那张唯一的门票,它决定了你所能进入的,究竟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知识殿堂,还是一个仅仅用作社交的华丽大厅。
一个人能从EMBA中带走什么,首先取决于他如何定义“价值”。格局不同的人,对EMBA价值的认知有着天壤之别。格局较小者,往往将价值简单地等同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即时回报。在他们眼中,学费是一笔投资,必须在短期内看到明确的产出:一个立即可用的商业模式、几个能马上带来订单的客户、一张能证明身价的烫金文凭。
这种“交易型”心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用“有用”和“没用”来筛选信息。财务模型、营销工具、谈判技巧,这些被认为是“干货”的“术”,会得到他们的格外青睐。而那些关乎哲学、历史、人文,旨在提升思维高度、拓展认知边界的课程,则可能被视为“务虚”的“道”,被选择性地忽略。他们热衷于在同学录里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每一次交流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这样的学习,虽然也能收获一些实用的工具,但却错过了EMBA最核心的价值——思维的升维和认知的破局。他们带走的,是鱼,而不是渔,更不是那片可以持续捕鱼的海洋。
相比之下,拥有大格局的学员,则将EMBA视为一次“生命重塑”的旅程。他们深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或高管的瓶颈,往往不再是技能的瓶颈,而是认知的瓶颈。因此,他们来到这里,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为了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他们明白,“术”层面的东西可以被快速复制和迭代,而“道”层面的智慧,那种洞察商业本质、预见未来趋势的能力,才是企业长青的基石。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教授们常常引导学生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经验,从全球视野、历史纵深和人性根本去思考问题。格局大的人,会如饥似渴地拥抱这种挑战。他们会在《孙子兵法》的课程中思考现代企业的竞争战略,会在组织行为学的探讨中反思自己公司的文化建设,会在与来自不同领域同学的激烈辩论中,修正自己固有的偏见。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how-to-do”,而是一个深刻的“why”。他们带走的,是一种经过淬炼的、能够应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底层思维框架。这,才是EMBA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EMBA被誉为全球最高端的人脉圈之一,但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人脉圈,恰恰是格局高下最直观的体现。在格局受限的人看来,人脉就是资源,是通往商业捷径的阶梯。他们的社交模式是“索取型”的,核心逻辑是“你能为我带来什么?”。他们会积极地分发名片,添加好友,但交流的焦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业务和需求。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链接方式,往往是脆弱且短暂的。一旦对方无法提供即时的价值,这段关系便会迅速冷却。
这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它让你错失了真正的友谊和信任。EMBA的同学,都是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强者,他们对功利性的示好有着天然的警惕。其次,它极大地限制了你从这个网络中获益的可能性。你只盯着那些与你业务直接相关的人,却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链接背后可能蕴藏的巨大潜在价值。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或许无法直接给你带来订单,但他的精益管理经验可能正是你优化流程的关键;一个从事艺术品投资的同学,他对审美的理解,或许能为你的产品设计带来颠覆性的灵感。
而格局宏大的人,则将人脉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他们懂得,最高级的社交,是价值的相互赋予,是信任的长期构建。 他们的社交模式是“给予型”和“链接型”的。在与人交往时,他们首先思考的是“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者“我能如何帮助A同学和B同学建立有价值的联系?”。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资源和困惑,以真诚和谦逊的态度去倾听每一个人的故事。他们明白,人脉的本质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你、信任你。
这种“利他”的链接方式,反而会带来最丰厚的回报。因为你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一个价值的枢纽。当你有需要时,整个网络都会成为你坚实的后盾。你带走的,不再是一本冰冷的名片夹,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能够在你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支持与启发的“终身学习社群”。这正是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终身校友”理念的精髓所在——建立一个基于信任和共同成长的强大网络。
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授,同样的案例,为什么最终的吸收效果会截然不同?答案依然藏在“格局”之中。格局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知识时的心态,是“装满”还是“清空”。
格局较小的人,往往带着一个“满杯”来上学。他们过往的成功经验,成为了他们接收新知的最大障碍。在课堂上,他们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框架去评判教授的观点:“这个理论不符合我们行业的情况”、“这个方法我们早就试过了,行不通”。他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印证。对于与自己经验相悖的观点,他们会下意识地抵触和反驳,而不是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适用边界。这种防御性的学习姿态,让他们如同一个盖着盖子的瓶子,再好的琼浆玉液也无法注入其中。他们或许能记住几个新名词、新模型,但知识并未真正进入他们的认知体系,更谈不上改变他们的心智模式。
与此相反,拥有大格局的学员,则秉持着一颗“空杯心态”。他们深知“吾有知也无涯”的道理,无论自己过往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在知识的海洋面前,依然是一名小学生。他们来到EMBA,就是为了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主动寻求认知上的“不舒适感”。当听到不同观点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不对”,而是“这很有趣,为什么他会这么想?”。
他们善于将新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实践进行深度链接和反思。比如,在学习了颠覆式创新的理论后,他们不会简单地将其斥为“互联网公司的玩法”,而是会认真剖析,自己的企业是否存在被“低端市场”颠覆的风险?自己能否在内部孵化出进行自我颠覆的“第二曲线”?这种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能力,才是学习的真谛。他们带走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套升级版的、能够自我迭代的认知操作系统。
EMBA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打破”和“重建”的过程,这必然伴随着巨大的不适感。你的商业逻辑会受到挑战,你的领导方式会被质疑,你的行业前景可能会被重新定义。面对这种不适,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你是选择逃避,还是选择拥抱。
一个人的格局,往往体现在他面对“异质性”和“不确定性”时的态度上。格局小的人,倾向于在“同温层”里寻求安全感。他们更愿意与和自己背景相似、观点相近的同学抱团,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同和舒适。在案例讨论中,他们习惯于捍卫自己的立场,把辩论当成一场输赢之争。这种对不适的逃避,让他们错失了EMBA最宝贵的成长机会——通过与高质量的“异见”碰撞,来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
而格局远大者,则将“不适区”视为“成长区”。他们明白,真正的成长恰恰发生在那些让你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痛苦的时刻。他们会主动寻找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同学进行深度交流,因为他们知道,对方的视角正是自己思维的盲区。他们享受思辨的乐趣,把每一次激烈的讨论都看作是一次免费的“认知体检”。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行为维度 | 低格局心态(追求舒适) | 高格局心态(拥抱不适) |
面对课堂异议 | 感觉被冒犯,立刻反驳,试图说服对方。 | 感到好奇,深入探究对方的逻辑,反思自身观点。 |
选择小组成员 | 倾向于选择熟人或观点相似的人,追求高效完成任务。 | 倾向于选择背景多元、观点不同的人,追求思维碰撞的最大化。 |
参与案例讨论 | 目标是“赢”,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 | 目标是“学”,从多种方案中汲取养分,拓宽思路。 |
课后社交 | 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人,进行目的性社交。 | 开放地与各类同学交流,享受思想交流的纯粹乐趣。 |
这种拥抱不适的勇气,让高格局者能够从每一次挑战中汲取力量,不断打破天花板,实现螺旋式上升。他们带走的,是一种强大的心理韧性和“反脆弱”的能力,这比任何商业模型都更加珍贵。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格局”,通过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深刻地决定了他能从EMBA中带走多少东西:
EMBA就像一座宝山,里面有黄金、有宝石,也有珍贵的矿脉图和勘探工具。格局小的人,或许能捡走几块看得见的黄金;而格局大的人,则带走了那张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更多宝藏的地图,以及那套能够将矿石冶炼成金的工具和智慧。他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成为什么。
对于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商界精英们而言,真正的准备工作,或许不只是准备好高昂的学费和繁忙的时间表,更是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的格局。在踏入校门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来这里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准备好打破自己了吗?我愿意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一群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人?
因为最终,EMBA能给予你的,恰恰是你格局所能容纳的一切。你的格局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能从这段旅程中带走的,也就有多少。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