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的决定,起初在我看来,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职业发展投资。我设想的是挑灯夜读的辛苦、与各路精英思想碰撞的火花,以及未来职业道路上更广阔的风景。我以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无非是我会更忙一些,陪伴家人的时间会少一些,妻子需要更多地承担家庭的责任。然而,当这两年的学习旅程真正展开,我才恍然大悟,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我想象的要深远和复杂,给我的家庭生活带来了许多始料未及的深刻变化。
在报读EMBA之前,我对时间的理解是线性的、可量化的。我认为,每周上课、做案例、参与小组讨论,会从我每周168小时的总量中“减去”一部分,剩下的就是给家庭和工作的时间。这是一种简单的“减法”思维。然而,现实却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时间哲学的实践课,它不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一个全新的、需要重新求解的方程式。
始料未及的是,时间的稀缺性反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家庭时间的质量。过去,我虽然人在家里,但心思可能还在工作邮件上,或者刷着手机,那种陪伴是“在场而不在心”的。EMBA的学习压力像一个过滤器,筛掉了所有低效和无意义的时间消耗。现在,一旦我能从繁重的学业中抽身,回到家人身边,那段时间就变得无比珍贵。我们会提前规划周末的家庭活动,是去郊野公园徒步,还是一起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或是全家动手做一顿大餐。每一次陪伴都变得目标明确、全情投入。我学会了将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思维运用到家庭生活中,我们家的“周末项目”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高效的快乐。这是一种“被动”生出的主动,是压力催生的智慧,让“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变得沉甸甸、亮晶晶。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种时间观念的重塑,也悄然影响了我的妻子和孩子。妻子开始更高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甚至发掘了新的兴趣爱好,填补我不在的那些时光。孩子也似乎更理解了“预约”和“珍惜”的含义。他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在周一就跟我“预约”周六下午的乐高时间,并且在那段时间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专注。家庭关系专家常说,“有效的沟通和高质量的陪伴是维系家庭关系的基石。” 长江EMBA的学习,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迫使我们全家实践了这一理论,让我们从时间的“消耗者”变成了时间的“管理者”,共同求解出了这个属于我们家的、关于爱与陪伴的新方程式。
我曾隐隐担忧,当我沉浸在最前沿的商业案例、战略思维和金融模型中时,我与主要精力放在家庭和自身工作上的妻子之间,是否会产生一道“认知鸿沟”?我会不会在饭桌上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她听不懂的术语,比如“护城河”、“第二曲线”或者“颠覆式创新”,从而产生隔阂与疏离?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确实见过一些朋友在个人高速成长后,与伴侣渐行渐远。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这道看似可能产生的鸿沟,最终却在我们有意识的努力下,变成了一座沟通与共情的桥梁。起初,我确实会兴奋地分享课堂上学到的新知,但很快就发现,单纯地复述理论是枯燥且低效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去“翻译”那些商业智慧。比如,在讨论家庭理财时,我会用“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所有存款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规划孩子的教育时,我们会一起探讨他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价值”。
这个“翻译”和“应用”的过程,带来了双重的惊喜。一方面,它迫使我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消化和理解,只有真正弄懂了,才能讲得明白。另一方面,妻子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她会用她独特的视角,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补充。比如,当我谈论一个公司的“用户体验”时,她会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直觉出发,给出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渐渐地,这些源自长江商学院课堂的思维模型,成为了我们家庭的“通用语言”和“决策工具”。我们不再是“一个在学,一个在看”,而是变成了“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伙伴。这道桥梁不仅没有让我们疏远,反而让我们的思想连接得前所未有地紧密。
EMBA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强大的校友网络。我最初也只是功利地认为,这是我个人事业的宝贵资源。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网络会如此深刻地重塑我们整个家庭的社交版图,带来一种全新的、立体的社交体验。
不同于以往基于同事、邻里或者旧同学的单一社交圈,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圈子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背景各异,但都拥有相似的追求和能量水平。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家庭日、亲子运动会、海外游学等,都鼓励家属深度参与。起初,妻子还有些拘谨,担心自己与其他“高大上”的家属们没有共同话题。但她很快发现,抛开丈夫们的身份标签,EMBA的家属们其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命运共同体”。她们分享着相似的喜悦与烦恼:如何支持伴侣的学业、如何独自搞定家里的“鸡飞狗跳”、如何在伴侣快速成长时保持自身的平衡与光芒。她们迅速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充满理解和支持的“太太团”。
这种社交版图的扩展,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是始料未及的。他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城市、有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小伙伴。在与这些“企二代”的交往中,他的眼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他会好奇地问我:“为什么叔叔是做机器人的?为什么阿姨是开画廊的?”这些真实可触的榜样,远比书本上的职业介绍要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社交带来的并非全然是正向的,它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挑战,如下表所示:
积极影响 (Pros) | 潜在挑战 (Cons) |
---|---|
拓宽家庭视野: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家庭,了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 社交压力: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比较心理,即所谓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 |
构建支持系统:配偶和孩子能找到有共同经历的同伴,形成独特的支持网络。 | 时间与精力投入:维持高质量的社交关系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
资源共享:在教育、医疗、生活等方面,同学家庭间可以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通有无。 | 价值观冲突: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消费观念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智慧地处理。 |
正是这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历,让我们家庭的社交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交环境中保持自我,既积极融入,又不迷失方向。这是一种宝贵的、在过去的生活轨迹中难以获得的成长。
在整个EMBA的叙事中,聚光灯通常都打在学生身上,而他们的配偶,往往被描绘成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奉献者。我最初也怀着一份愧疚,认为我的求学是以妻子的“牺牲”为代价的。然而,两年过去,我才惊觉,这或许是我最大的一个“始料未及”的误解。妻子不仅没有被“落下”,反而完成了一次属于她自己的、意义非凡的“隐形”成长。
在我频繁出差、上课、闭关写作业的日子里,家庭的重担几乎完全落在了她的肩上。她不仅要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处理家里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这种“被迫”的独立,激发了她内在巨大的潜能。她从一个习惯于和我商量所有事情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家庭CEO”。她学会了自己研究复杂的保险条款,自己规划家庭的短期旅行,甚至还自己动手解决了家里数次的水管漏水问题。她开玩笑说:“你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我读的是‘家庭管理硕士’,而且是免学费、全实践、高强度的那种。”
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立带给她的是自信和全新的自我认知。她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自己的边界。看到我每天都在吸收新知识,她也燃起了学习的热情,报名参加了她一直感兴趣的线上心理学课程。她利用我不在家的时间,重拾了年轻时的画笔,现在她的画已经挂满了我们家的书房。我的同学老李曾感慨地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拿到了长江的学位,而是我老婆在我毕业前,开了一家属于她自己的花店。她说,看到我们这群人那么拼,她也想为自己的梦想活一次。” 这个故事,也是我们许多同学家庭的真实写照。EMBA的学习,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家庭的池水,让每个人都游动了起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更广阔的水域。
回望这两年,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商业知识的迭代和人脉资源的拓展。它以一种我始料未及的方式,深度介入并重塑了我的家庭生活。它将我们家庭的时间管理推向了“精益求精”的境界;它在我们夫妻之间搭建了一座“认知共鸣”的桥梁;它为我们全家绘制了一幅“社交新版图”;最可贵的,是它激发了妻子那场华丽的“隐形成长”。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攻读顶尖商学院的EMBA,绝非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家庭的“共同项目”。它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智力与毅力,更是整个家庭的沟通机制、适应能力和共同成长的意愿。当初那个以“个人提升”为唯一目的的决定,最终收获的是整个家庭的“系统升级”。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我由衷地建议:在做出决定前,请务必与您的家人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这不仅仅是请求他们的“许可”和“支持”,更是邀请他们共同开启一段未知的、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旅程。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EMBA教育对学员子女世界观和职业选择的长期影响,那或许是这颗石子激起的、更为深远的涟漪。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