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的“慈善”和“公益”文化,是如何融入课程的?
2025-07-29

当人们谈论顶尖商学院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资本、战略、领导力这些冰冷的商业词汇。然而,一个真正卓越的商学院,其培养的绝非是精于计算的“经济动物”,而是兼具财富创造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这一点上,长江商学院走在了前列。它不仅仅将“慈善”与“公益”视为一种课外的点缀或企业公关的手段,而是将其化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基因,巧妙地、系统地融入到了整个课程体系之中,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商业的终极价值究竟是什么?这种独特的教育理念,正在重塑着新一代商业领袖的价值观与行动力。

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长江商学院,公益并非一门孤立的选修课,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这种设计源于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取势、明道、优术”。其中,“明道”所强调的,正是对商业本质和社会规律的深刻洞察,这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学院从一开始就将公益精神定位为未来商业领袖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长江商学院开创性地设立了“公益学时”制度。这并非一个轻松的口号,而是对每一位学员的硬性要求。无论是EMBA还是MBA,学员们都必须完成规定时长的公益实践,并将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员们对公益的认知。它不再是“有空才做”的闲事,而是与学习专业课程同等重要、必须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完成的“必修课”。这种强制性与严肃性,确保了每一位从长江走出的企业家,都亲身体验过公益的挑战与魅力,内心深处埋下了回馈社会的种子。

除了制度保障,学院还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深度整合。开设了如《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非营利组织管理》、《企业社会责任(CSR)战略》等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课程。这些课程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邀请在公益领域深耕多年的实践者、学者以及成功将商业与公益结合的企业家亲自授课。他们通过严谨的学术框架和鲜活的案例,向学员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商业智慧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让“慈善”变得更专业、更可持续。正如一位教授所言:“我们不是要培养慈善家,而是要培养具有慈善精神的企业家。他们的主战场在商界,但他们的心中必须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留给社会。”

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如果说理论课程是为公益精神打下地基,那么实践教学就是将这栋建筑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长江商学院深谙“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其课程设计中包含了大量体验式、沉浸式的公益实践环节,让学员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局内人”。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公益项目实践”。学员们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一个社会议题,从项目立项、市场调研、资源募集,到项目执行、效果评估,完整地策划并运营一个真实的公益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去到偏远山区为留守儿童建立图书室,也可能为某个罕见病群体组织募款,或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初创的社会企业提供战略咨询。这不仅是对他们商业管理能力的综合考验,更是一场深刻的同理心与责任感的洗礼。当他们亲眼看到自己的努力给他人带来的改变时,那种成就感与震撼力,是任何商业成功都无法比拟的。

为了让实践更有章法,学院还引入了大量的“公益案例教学”。这些案例既有国际知名基金会(如盖茨基金会)的成功范例,也有国内草根NGO在困境中挣扎的真实故事。课堂上,教授会引导学员们像分析商业案例一样,剖析这些公益项目的运作模式、财务状况、治理结构和最终的社会影响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让学员们习惯性地用专业的、理性的视角去看待公益,思考如何提升效率、如何创新模式、如何规避风险,从而避免了“一腔热血,拍脑门做事”的低效公益。

公益实践项目示例及其学习目标

项目类型 实践内容 核心学习目标
教育支持类 为乡村学校设计并执行“未来领袖”夏令营 项目管理、跨文化沟通、资源整合、领导力
环保倡导类 策划并实施社区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创新方案 社会营销、利益相关者管理、政策分析、创新思维
社会企业咨询 为一家旨在解决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会企业提供商业模式优化咨询 战略规划、财务分析、市场定位、社会影响力评估

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

长江商学院的公益教育,其格局并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而是着眼于全球性的社会议题和人类共同的命运。学院通过其全球化的教学模块和师资网络,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公益格局的窗户。例如,在海外学习模块中,学员们有机会参访欧洲的家族慈善基金会,了解其百年传承的治理之道;也可能走进美国的顶级非营利机构,学习其高效的筹款与品牌运作策略。这种全球视野的注入,极大地拓宽了学员们的思路,让他们认识到公益可以有更多元、更专业的玩法。

更深层次的,是对“人文关怀”的极致追求。长江商学院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传统——“人文第一课”。在正式的商业课程开始之前,学院会邀请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的大家,为新生们带来一场思想的盛宴。这门课不谈财报,不讲战略,只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其目的,就是要在学员们投身于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之前,为他们建立一个稳定而坚实的价值坐标。通过对人类文明和终极价值的思考,引导这些未来的商业巨子去审视财富的意义,思考除了商业成功之外,人生还能拥有怎样的宽度和厚度。这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员们的同理心和悲悯情怀,让他们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不会忘记对弱者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担当。

校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否真正深入人心,最好的检验标准是看它的毕业生在离开校园后如何行动。长江商学院的公益文化,最强大的生命力正体现在其庞大而活跃的校友网络之中。公益,已经成为长江校友之间一种独特的“社交货币”和情感纽带。

毕业,对于长江学员而言,并非公益实践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许多校友在毕业后,自发地组织和成立了各种形式的公益基金会和慈善项目,将个人的公益行为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群力量。例如,由长江校友发起成立的公益基金会,已经成为中国公益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项目遍布教育、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形成了代际传承。高年级的校友会作为导师,为在校生的公益项目提供资源、经验和指导;校友企业会优先为社会企业提供支持;校友之间会因为一个共同的公益理念而达成商业合作。这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强链接”,让公益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可放大的生态系统。

这种校友文化还在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友们开始探索“科技向善”的新路径,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赋能公益项目,提升其透明度和效率。他们组织的线上公益分享会、社会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持续地为长江社群注入新的公益思想和活力。这表明,长江商学院的公益教育,不仅成功地在课程中“植入”了文化,更成功地通过校友社群,让这种文化实现了“自我生长”和“迭代进化”。


总而言之,长江商学院的“慈善”与“公益”文化并非悬浮于空中的口号,而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多维度、立体化的方式,深度融入了课程的骨血之中。从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到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再到提升格局的人文熏陶,以及最终形成的生生不息的校友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公益教育闭环。

其核心目的,正如本文开篇所探讨的,是培养一种新型的企业家精神——一种超越了利润最大化,将创造社会价值视为内在驱动力的领导力。这不仅是对商学教育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对未来商业文明方向的一次积极回应。展望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期待长江商学院在“社会影响力评估”方面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即如何更科学、更量化地评估其公益教育对学员、对企业、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的长期影响。这无疑将为全球的商学教育提供一份极具价值的“长江方案”。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