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的那一刻,空气中便弥漫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气息。这里汇聚了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未来的勃勃野心。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拓展的密集日程中,一个微妙而关键的问题悄然浮现于每个人的心头:眼前这些衣着得体的同学,未来究竟是并肩作战的“朋友”,还是仅仅是我通讯录里一个闪亮的“资源”?这个问题并非非黑即白,它关乎我们如何认知、构建和维护这个可能是人生中最昂贵、也最宝贵的人脉网络。
在诸如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人脉的价值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如果仅仅将同学视为实现商业目标的工具或跳板,不仅可能错失真挚的友谊,更可能因为功利心过强而最终被这个圈子所疏远。反之,若完全不考虑现实价值,又似乎违背了投资EMBA的初衷之一。因此,清晰地界定“朋友”与“资源”的边界,并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便成为了一门需要智慧和情商的必修课。
界定“朋友”与“资源”的第一个维度,在于我们与之交往的根本动机。当我们把某人主要视为“资源”时,我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功能性的、目标导向的。我们会下意识地评估对方的背景、职位、掌握的行业信息、以及能为我们带来的潜在商业机会。这种关系的建立,其底层逻辑是一种隐性的“价值交换”。比如,你会主动结交一位在金融投资领域颇有建树的同学,希望未来在企业融资或并购时能获得他的专业建议和渠道支持。这种交往无可厚厚非,它是商业社会高效协作的基础。
然而,“朋友”的定义则完全不同。结交朋友的动机源于情感上的共鸣和纯粹的个人吸引力。你之所以愿意和某人亲近,可能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爱好,比如都热爱徒步和古典音乐;可能因为你们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对家庭、社会有着相似的看法;也可能仅仅是因为对方的幽默、真诚或善良让你感到舒服和愉悦。在这种关系中,你不会首先去计算对方能“为我做什么”,而是享受“与他/她在一起”的过程本身。这种交往的核心是情感连接,而非利益捆绑。
交往的动机不同,自然会衍生出截然不同的互动模式。与“资源”的互动,通常更具目的性和效率性。沟通内容往往围绕着专业领域、市场动态、项目合作等展开。即便是在非正式场合,比如晚宴或酒会,对话也常常会不自觉地滑向商业话题。我们会谨慎地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价值,同时也在探寻对方的需求和合作可能。这种互动的边界感较强,双方都会有意识地保持一种专业的、礼貌的距离。
与“朋友”的互动则充满了随意性和生活气息。你们会分享工作中的烦恼,但更多的是讨论生活中的琐事、家庭的喜悦、个人的困惑与成长。在朋友面前,我们更愿意卸下防备,展现自己脆弱、不完美的一面。你会和他深夜聊起创业初期的艰难,而不是仅仅展示公司亮眼的财报;你会向他请教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而不是如何优化供应链。这种深度的情感交流,是“资源型”关系难以触及的。正如组织行为学教授Adam Grant在其著作《Give and Take》中提到的,最高效的社交者并非索取者(Takers)或单纯的匹配者(Matchers),而是给予者(Givers),而真正的友谊正是建立在无私给予和情感支持的基础之上。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维度 | 资源 (Resource) | 朋友 (Friend) |
交往动机 | 功能性、目标导向、价值交换 | 情感共鸣、个人吸引力、精神慰藉 |
沟通方式 | 正式、高效、围绕专业与商业 | 随意、深入、覆盖生活与情感 |
关系基础 | 互惠互利、专业认可 | 信任、理解、共同价值观 |
价值衡量 | 能带来什么商业利益或信息 | 相处时的愉悦感和情感支持 |
边界感 | 清晰、专业、保持距离 | 模糊、亲密、允许脆弱 |
时间是检验一切关系的终极标准,在EMBA的人脉网络中尤其如此。一段以“资源”为主要属性的关系,其生命周期往往与特定的需求或项目紧密相连。比如,你们因为一个课程项目而紧密合作,项目结束,频繁的互动可能也随之减少。当你的公司不再需要对方领域的支持,或者对方的职位发生变动,失去了原有的“资源价值”时,这段关系很可能会迅速降温,最终变成通讯录里一个沉睡的联系人。这种关系是即时性和条件性的。
真正的友谊则具有强大的穿透时间的能力。它不会因为毕业、换工作、甚至身处不同城市而褪色。朋友之间的联系是持续的、自发的。即使许久未见,一通电话、一次偶然的相聚,依然能迅速找回往日的亲密。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毕业多年后,几位老同学并非为了某个商业项目,而是自发组织一场戈壁挑战或家庭聚会。他们共同回味当年的课堂岁月,分享彼此人生的起落浮沉。这种历久弥新的情谊,其价值早已超越了任何商业合作的范畴,成为彼此生命中最坚实的支撑。
如何处理请求与拒绝,是区分“朋友”和“资源”的另一个关键场景,这背后是期望管理的艺术。当你向一个“资源”寻求帮助时,内心其实有一个默认的“交易”框架。你期望对方的帮助是基于你的请求能为他带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回报。如果对方拒绝,你可能会感到失望,但通常会理性地将其归结为“商业考量”或“时机不合”,而不会上升到个人情感层面。同样,当“资源”向你求助时,你也会首先评估其对你的价值和成本。
然而,在朋友之间,这种边界则要柔软和模糊得多。你可以因为信任而向朋友提出一个可能并无直接回报的请求,比如在你情绪低落时,请他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陪伴你。朋友的帮助更多是基于情感和关心,而非功利计算。因此,当一个朋友拒绝你的请求时,你可能会感到受伤,因为它触及了情感层面。但反过来说,一段健康的友谊也允许和理解“拒绝”的存在。真正的朋友会坦诚地告诉你他的难处,而你也会因为珍惜这段关系而选择理解和包容。如何智慧地设立和维护这些边界,是EMBA学员需要不断修炼的课题。
探讨至今,我们似乎在“朋友”和“资源”之间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界线。但EMBA人脉网络最迷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为这两种角色的融合与升华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将同学简单粗暴地划分为“朋友”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局限。最理想、也最令人向往的状态,是“始于资源,终于朋友”。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的环境中,这种升华的路径尤为清晰。你可能最初因为一位同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背景而主动结交(视其为资源),希望为自己的传统企业转型寻找灵感。但在一次次的小组讨论、海外模块学习、甚至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后,你发现他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为人还格外谦逊有趣,你们在对未来科技伦理的看法上不谋而合。于是,你们开始在课后相约喝茶,从行业趋势聊到子女教育,从公司治理聊到人生哲学。不知不觉中,最初的“资源”关系,已经悄然升华为一段蕴含着商业价值、但根植于深度认同的珍贵友谊。
这种“亦师亦友亦伙伴”的关系,才是EMBA人脉的最高境界。它兼具了“资源”的实用价值和“朋友”的情感温度。你们可以毫无芥蒂地进行商业合作,因为彼此信任;也可以在对方遭遇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因为情谊深厚。这种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深度连接,不仅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更能为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提供温暖与力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EMBA的人脉网络中,我该如何界定‘朋友’和‘资源’的边界?” 答案或许并不是一条非黑即白的分割线,而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认知框架。通过审视我们交往的动机、观察彼此的互动模式、用时间来检验关系的深度,以及学习管理期望的边界,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知每一段关系的属性。
然而,界定边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隔阂,而是为了更好地去经营和维护。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我们应该放弃简单化的标签,转而拥抱一种更开放、更真诚的心态。与其纠结于“他是朋友还是资源?”,不如问自己:“我如何能与眼前这位优秀的同行者,建立一段真诚、互信、且有价值的连接?”
最终,一个高质量的人脉网络,并非是通讯录里“资源”数量的堆砌,而是由少数几段“始于资源,终于朋友”的深度关系所构成的核心。它们如同夜空中的恒星,不仅能在商业的版图上为你指引方向,更能用温暖的光芒,照亮你人生的每一个角落。这或许才是我们走进EMBA课堂,所能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