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企业家或高管,带着满身的疲惫与困惑,重新踏入校园,他所期待的绝不仅仅是几本厚重的理论书籍或几场精彩的案例分析。他渴望的是一次真正的“重启”,一次能够穿透商业迷雾、直抵问题本质的体验。于是,以中欧为代表的顶级商学院所极力倡导的“实境教学”(Real Situation Learning)便应运而生。它不再是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高谈阔论,而是将课堂搬到炮火声可闻的“前线”。然而,同样是“实境”,是走进一家光芒万丈的标杆企业,还是远赴异国他乡感受文化冲击?是投身一场关乎社会责任的公益项目,还是亲历一次从0到1的创业模拟?这些体验带来的冲击力与持久性,究竟孰轻孰重,哪一种才更能称得上“深刻”二字?
对于大多数商学院的学生而言,企业参访几乎是“实境教学”的入门标配。想象一下,你和同学们一同走进一家声名显赫的“独角兽”公司,或是深入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制造业巨擘的工厂。迎接你的是热情的高管,详尽的PPT,以及一条条整洁高效、充满未来感的生产线。你亲眼看到理论在现实中如何落地,亲耳听到创始人分享那些被媒体反复咀嚼的创业故事。这种体验是直观且震撼的。
这种参访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最优解”的范本。你能近距离观察到一家成功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运营流程和创新机制。对于那些正处于管理瓶颈期的经理人来说,这无异于一次“对标找差”的绝佳机会。你会不自觉地将对方的模式与自己的企业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哪些是我可以借鉴的?”。这种具象化的学习,远比单纯阅读哈佛案例要来得生动。它像一位高手,在你面前清晰地演示了一遍标准动作,让你瞬间明白差距所在,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和追赶欲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标杆式”的实境教学,其深刻程度往往有其边界。企业参访,尤其是面对外部商学院团队时,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公关”色彩。你所看到的,往往是企业最光鲜亮丽的一面,是经过精心编排和展示的“最佳实践”。那些决策过程中的挣扎、失败的尝试、内部的矛盾与博弈,往往被巧妙地隐藏在“成功学”的光环之下。因此,这种体验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剧场参观,你看到了精彩的演出,却未必能洞察后台的忙乱与真实。其深刻性,更多停留在“认知”和“见闻”的层面,对于触动深层思维模式的改变,力量稍显不足。
如果说企业参访是向“优等生”抄作业,那么海外模块的学习,则是将你直接扔进一个完全不同的“考场”,让你重新审视“考试”本身的规则。无论是去硅谷感受颠覆式创新的脉搏,去以色列探寻“无中生有”的创业国度,还是去日本体验匠人精神与精益管理的极致,海外实境教学的核心,是制造一种剧烈的“文化与认知失调”。
当你身处一个语言、文化、商业逻辑、社会结构都与你熟知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时,你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很可能会瞬间“失灵”。你会发现,原来商业可以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样子,创新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路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方式也千差万别。这种冲击是颠覆性的,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参照系,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你不再是简单地问“我该如何做得更好?”,而是开始追问“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全球化背景下,我的企业定位在哪里?”。这种体验的深刻,在于它直接作用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战略格局。
许多顶级商学院都将海外模块视为皇冠上的明珠。例如,无论是中欧还是长江商学院,都极其重视全球化课程的设计。长江商学院甚至将人文课程融入其中,带领学员在不同的文明中探寻商业的根源。一位参与过日本模块的同学曾分享,当他在京都的一家百年老店里,看到店主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打磨一件器物时,他所受到的触动,远非任何商业模型可以解释。他开始反思自己企业过度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战略,是否忽略了品牌的“灵魂”。这种由文化冲击带来的灵魂拷问,其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而又极其深远的,它能真正改变一个企业家的底层代码。
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但“价值”的定义,却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当实境教学的场景从商业帝国转向社会底层,从追逐利润转向解决社会问题时,一种截然不同的深刻体验便诞生了。这便是社会创新或公益项目的实境教学。
想象一下,你和你的团队需要为一个偏远山区的儿童教育项目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或者为一家帮助残障人士就业的社会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在这里,你面对的不再是成熟的商业环境和理性的“经济人”,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匮乏的资源以及充满情感与温度的个体。你的所有商业技能——战略、营销、财务、运营——都必须在一个全新的价值坐标系下重新应用。你追求的不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社会影响力最大化”。
这种体验的深刻性,在于它直击人心的“情感”与“价值观”。当一位习惯了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CEO,亲眼看到自己团队设计的方案,让一个孩子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一笔成功的交易所无法比拟的。这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商业的终极意义。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模式让企业家们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器官,其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盈利,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这种从“利己”到“利他”的视角转换,往往能带来领导力上质的飞跃,让企业家从一个成功的商人,升华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商业思想家”。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这几种体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体验类型 | 核心目标 | 冲击维度 | 转化效果 | 深刻性特点 |
走进标杆 | 学习最佳实践,对标找差 | 认知层面、技能层面 | 战术应用,易于模仿和落地 | 直观、具象,但可能流于表面 |
远赴海外 | 打破思维定势,重塑格局 | 文化层面、战略层面 | 战略思维,提升格局和视野 | 颠覆性强,影响深远但较抽象 |
躬身公益 | 重塑价值坐标,探寻意义 | 情感层面、价值观层面 | 领导力与使命感,激发内在驱动力 | 触动灵魂,可能带来根本性蜕变 |
最后,还有一种“实境教学”,它既不像参访那样是旁观者,也不像公益那样完全脱离商业竞争,而是让你亲自下场,在“安全”的实验场里,体验最真实的商业“肉搏战”。这就是创业模拟或真实项目咨询。在这种模式下,学员们会被分成小组,或接手一个虚拟的创业项目,或为一家真实的初创公司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
从市场调研、产品定义、团队组建、融资路演到最终的产品发布,学员们需要亲历一个企业从0到1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充满了不确定性。团队内部会有激烈的争论,外部会遭遇市场的冷酷反馈,甚至会体验到项目彻底失败的挫败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你在课堂上学到的所有理论,都必须在这里接受实践的检验,而绝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这种体验的深刻,源于它的“痛感”。失败的痛、决策的痛、团队协作的痛,这些“痛感”会像烙印一样刻在你的记忆里,成为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你学会的不再是某个知识点,而是处理复杂问题、在压力下决策、与不同性格的人高效协作的综合能力。这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式,能将知识内化为本能。它或许不如海外模块那样宏大,不如公益项目那样触动灵魂,但它在“术”的层面,提供了最扎实、最硬核的锤炼。
回到最初的问题:中欧的“实境教学”,哪种体验更深刻?
答案并非非此即彼。这四种体验,如同四味良药,针对的是企业家和高管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病症”。
真正的深刻,并非由教学形式本身决定,而是由“体验”与“个体需求”的契合度决定的。一个对标杆企业充满崇拜的学员,可能在参访中获得了改变一生的启发;而一个内心本就充满人文关怀的学员,则可能在公益项目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顶级商学院如中欧、长江商学院等,其高明之处,正在于提供了这样一个多元、立体的“实境教学”矩阵,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在其中找到最能触动自己的那个“开关”。
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或许将更加趋向于融合式的实境教学。例如,一个在海外进行的、以解决当地社会问题为目标的创业项目。它既有海外模块的格局提升,又有公益项目的价值触动,还有创业模拟的实战淬炼。最终,深刻的体验,是在一次次走出教室、躬身入局的行动中,在认知、情感、技能与灵魂的共振中,悄然发生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