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成人版。三十多岁,掌管着一家年营收过亿的科技公司,在自己的领域里呼风唤雨,习惯了在会议室里做最终决策,也习惯了下属们带着敬畏和服从的目光。我以为,所谓的“情商”,不过是些待人接物的技巧,是我早已烂熟于心的工具。直到,我坐进了EMBA的课堂,才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情商”,在这里,可能连入门级都算不上。那是一种被全方位、无死角“吊打”的体验,像是赤身裸体地站在一面巨大的镜子前,所有自以为是的伪装都被剥得一干二净。
那种被“吊打”的感觉,并非来自于激烈的言语冲突或公开的指责,EMBA的精英们极少会这样做。恰恰相反,它发生在一片和风细雨、谈笑风生之中,杀伤力却直抵内心最脆弱的地方。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案例讨论课的情景。讨论的是一个经典的跨国公司并购失败的案例,我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迅速抓住了几个关键的财务数据和战略失误,洋洋洒洒地发表了一通自认为鞭辟入里的见解,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几乎可以算是一份完美的咨询报告。
然而,在我发言结束后,课堂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然后,一位做消费品行业的同学微笑着开口了。他没有反驳我的任何一个数据,甚至还首先肯定了我的分析“非常精彩和专业”。接着,他话锋一转,开始讲述被并购公司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的匿名抱怨、核心技术团队的离职传闻、以及并购消息宣布后,对方公司CEO在一次非正式晚宴上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他没有用任何复杂的商业模型,只是将一个个看似琐碎的“人”的细节串联起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次并购的失败,根源并非战略或财务,而是从一开始就忽略了“人心”的整合。他的讲述像一部电影,有画面,有情绪,有温度。那一刻,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频频点头。而我,像一个只会算术的小学生,呆呆地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刚刚搭建起来的逻辑大厦,被他用几根轻飘飘的羽毛,彻底瓦解了。那不是智商的碾压,而是维度的打击。
在长江商学院的日子里,我慢慢明白,我们过去在职场中理解的“情商”,大多是浅层次的。比如会说话、会搞关系、能喝酒、能记住别人的喜好。但在EMBA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人精”池子里,真正的高情商,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它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能力,一种强大的“场域”感知和构建能力。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将情商(EQ)定义为五个主要领域的能力:
在我的同学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些理论活生生的实践。一位来自金融行业的“大姐大”,在小组陷入争论僵局时,她从不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会突然问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我们是不是都太想证明自己了?这个项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一句话,瞬间将所有人从“战斗模式”拉回到“协作模式”。另一位做实业起家的“大哥”,每次发言前,总会先用一两句话复述并肯定上一位同学的观点,再巧妙地引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让被“反驳”的人也感觉备受尊重,心甘情愿地听下去。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总能让对话的参与者感到“被看见”、“被理解”,从而在无形中建立起信任和影响力。
承认自己不行,尤其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起初,我充满了抗拒和不服。我认为那些“花里胡哨”的沟通技巧,远不如我直截了当、效率至上的风格。我甚至私下里腹诽,这不过是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但一次次的案例复盘,一次次的团队协作,现实不断地给我上课。我发现,我的“高效”决策,在团队里常常引发隐性的抵触;我的“逻辑完美”,却无法真正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转变始于一次名为《领导力与激励》的课程。教授在课上组织了一个模拟谈判练习,我被分配到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我用尽了浑身解数,摆数据、讲道理、甚至略带威胁,结果谈判彻底破裂。而我们组的另一位同学,一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女性创业者,在下一轮中接替了我。她几乎没谈任何具体条款,而是花了大量时间去倾听对方的难处和顾虑,不断地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后,她在完全理解对方诉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双方共赢的方案,轻松达成了协议。那一刻,我醍醐灌顶。我终于明白,所谓情商,不是让你去说服别人,而是让你去理解别人。当你真正理解了对方,解决方案往往会自然浮现。
从那天起,我开始刻意地改变自己。在小组讨论中,我不再抢着第一个发言,而是先听完所有人的观点;我开始强迫自己去关注发言者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我学习着去问“为什么”而不是直接下“结论”。这个过程很别扭,像一个习惯了用右手的人突然要练习左手写字。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比如成功调解了一次组内分歧,或者通过提问引导团队找到了新的思路,都给了我巨大的正向反馈。
EMBA的学习是短暂的,但这种关于情商的“重塑”却深刻地影响了我之后的管理生涯。回到公司,我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新学到的“心法”。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的两个核心部门——技术部和市场部——因为一个新产品的上线时间吵得不可开交。技术部认为产品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打磨,仓促上线是对用户不负责;市场部则认为已经错过了最佳营销窗口,再不上线就会被竞品抢占先机。
如果是过去的我,很可能会直接召集双方负责人,拍板一个最终日期,强制执行。但这一次,我没有。我分别和两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沟通。我没有问他们“你们要多久”,而是问“你们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技术负责人说,他担心不完美的产品会砸了公司的口碑,影响工程师的成就感。市场负责人说,他担心团队数月的心血付诸东流,影响团队的士气。我发现,他们争论的焦点虽然是“时间”,但背后真正的需求,都是关于“团队荣誉感和安全感”。
找到了这个共同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组织了一次联席会议,开场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不讨论具体时间,我们只讨论一件事:如何打一场既能保住技术部荣誉,又能让市场部安心的仗?”当议题从“对抗”变成了“共创”,气氛立刻缓和下来。最终,我们商定了一个“灰度发布”的方案:先小范围上线核心功能,收集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同时市场部配合进行预热和种子用户运营。这个方案,既满足了技术部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给了市场部操作的空间。一场几乎要激化的内部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那一刻,我无比庆幸在长江商学院那段被“吊打”的经历。
维度 | 过去的我 (被“吊打”前) | 现在的我 (被“重塑”后) |
---|---|---|
面对冲突 | 追求对错,用权力和逻辑压制,寻求快速结论。 | 探寻冲突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寻求共识和双赢方案。 |
团队沟通 | 单向指令为主,注重“说什么”,强调效率。 | 双向倾听为先,注重“怎么听”,营造安全表达的氛围。 |
决策方式 | 基于数据和个人经验的快速决策,要求团队执行。 | 在数据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引导团队共创决策。 |
核心理念 | 管理是科学,是关于资源和流程的优化。 | 管理首先是艺术,是关于人心的洞察和激励。 |
回望那段在EMBA班级里感觉自己情商被“吊打”的日子,最初的刺痛和尴尬,如今已化为深深的感激。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后,真正限制其发展的,往往不再是智商(IQ)或专业技能,而是情商(EQ)。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他所在领域的王者,智商和经验都毋庸置疑。在这样的“高手过招”中,决定胜负和影响力的,恰恰是那些看似“虚无”的软实力:同理心、谦逊、倾听的能力和建立连接的意愿。
那段经历,与其说是被“吊打”,不如说是一次“开窍”。它强迫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打碎了固有的认知,让我从一个“管理者”向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开始转变。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而是更关心如何做出让团队“认同”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决策。
对于那些即将或正在踏上类似学习旅程的朋友,我的建议是:请务必放下过往的成功和光环,以“空杯心态”去拥抱每一次认知上的冲击。当你在课堂上感到被挑战、被“吊打”时,不要沮丧,那恰恰是你成长的最佳时机。因为你正在学习的,可能正是你未来突破瓶颈、再上一个台阶最需要的那块拼图。而对情商的研究和实践,也绝不应止于课堂,它应该成为我们终身学习和修炼的课题,因为领导力的本质,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