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毕业后,如何有效维持和激活你的校友圈子?
2025-07-29

当毕业典礼的激动与不舍渐渐沉淀,EMBA的同学们将学位证书和珍贵的合影收入行囊,踏上各自新的征程。然而,这绝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篇章的序幕。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同窗苦读,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各行业精英的平台上,我们收获的远不止是前沿的管理知识和商业理论,更是一张由信任、共鸣和共同经历编织而成的、价值连城的校友网络。但这网络并非一劳永逸的资产,它更像一座需要精心呵护的花园,若不时常浇水、施肥、修剪,便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荒芜。因此,如何将这份宝贵的“同学情”转化为持久的“校友力”,便成了每位EMBA毕业生都必须思考的核心课题。

心态决定高度

维持和激活校友圈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于心态的转变。我们必须从一个“索取者”(Taker)的心态,彻底转变为一个“给予者”(Giver)和“连接者”(Connector)的心态。在EMBA课堂上,我们习惯了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这种协作模式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毕业后,这种精神更应延续和升华。

很多人在毕业后,只有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才会想起翻开校友通讯录。这种“功利性”的连接方式往往是短暂且脆弱的。心理学上的“互惠原则”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本质是相互的。如果你总是在索取,那么你的“人情账户”很快就会透支。相反,一个真诚的“给予者”,会主动思考“我能为同学们做些什么?”或许是分享一篇深度行业报告,或许是推荐一个靠谱的供应商,又或许是在某位同学生病或创业受挫时,送上一句真诚的慰问。这种不求即时回报的付出,恰恰是建立深度信任的基石。正如管理学大师亚当·格兰特在《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中指出的,长远来看,给予者往往能建立更广阔、更稳固、更具活力的社交网络,最终获得更大的成功。

因此,请将你的校友圈子视为一个共同成长的生态系统,而非一个待开发的资源库。你的每一次分享、每一次举手之劳,都是在为这个生态系统注入养分。当这个生态变得枝繁叶茂时,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自然都能享受到它带来的荫蔽和果实。这是一种格局,也是一种智慧。

主动创造连接

情感和关系需要场景来承载,被动的等待是校友圈子“休眠”的开始。毕业后,大家天各一方,工作繁忙,如果没有人主动“破冰”和“组织”,曾经热络的班级群很可能在三两个月后就归于沉寂。因此,我们必须扮演那个主动创造连接机会的角色,将线上的互动延伸到线下的真实感知中。

不要总等着班委或校友会来组织官方的大型活动。大型聚会固然热闹,但往往难以深入交流。更有效的方式是发起小规模、高频次、主题化的“微连接”。比如,你可以:

  • 组织主题饭局:每月或每季度,邀请三五位身处同一城市、或从事相关行业的同学小聚。可以设定一个轻松的主题,如“聊聊最近的AI技术应用”或“吐槽一下各自的管理难题”,让交流更有焦点。
  • 发起兴趣小组:基于共同的爱好,如高尔夫、徒步、读书、品酒等,建立兴趣群组。共同的爱好是打破职业壁垒、建立个人情感的最佳催化剂。在挥汗如雨的球场上,或是在书香四溢的分享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迅速拉近。
  • 开展企业互访: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连接方式。主动邀请几位同学到你的公司参观交流,分享你的创业故事、管理心得和企业文化。同样,也要积极响应同学的邀请。这种“走进彼此世界”的体验,能极大地增进理解和信任,甚至可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合作火花。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的“邓巴数”理论认为,一个人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关系数量大约在150人左右。EMBA一个班级的人数恰好在这个舒适区内。与其泛泛地维持数百个“点赞之交”,不如用心经营几十个可以随时打电话的“核心密友”。主动创造连接,就是筛选和加深这些核心关系的过程。

价值共生之道

任何一段能够长期维持的关系,其内核必然是“价值共生”。在EMBA的校友圈中,这种价值是多维度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合作和项目对接。它涵盖了信息、知识、经验、视野、情感支持等多个层面。激活校友圈子的关键,在于清晰地认知自己能提供什么价值,并有效地将它传递出去。

首先,你需要做一个“价值盘点”。问问自己: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我所在的行业有什么最新的动态和洞见?我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资本运作或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和教训?我拥有哪些人脉或资源可以为同学赋能?将这些想清楚,你就有了参与价值交换的“资本”。例如,一位来自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他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那么他对于行业政策的解读、技术路线的判断、供应链的动态,对于其他行业的同学来说就是极具价值的信息。他可以在班级群里定期分享一些非涉密的行业观察,或者组织一个小型的线上分享会。

其次,要学会“精准赋能”。这意味着你需要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在日常交流中,多倾听,留意大家正在关心什么,遇到了什么瓶颈。当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苦于数字化转型无门时,你若恰好有相关经验,一次真诚的经验分享,可能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能打动人心。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可以帮助你思考如何实现价值共生:

价值共生策略表

我能提供的价值 (My Value Proposition) 校友可能的需求 (Potential Alumni Needs) 具体的连接方式 (Actionable Steps)
行业深度洞察
(例如:消费趋势、政策走向)
需要进行市场预判、寻找新增长点的同学 在校友群分享非保密研究报告;组织小范围的行业趋势研讨会。
专业管理经验
(例如:组织变革、人才激励)
正在经历公司快速发展或转型阵痛的同学 在一对一深聊中提供建议;作为“外部智囊”参与对方的内部讨论会。
关键资源链接
(例如:靠谱的供应商、潜在的投资人)
寻求业务合作或融资机会的同学 在充分了解双方需求后,进行负责任的引荐,并做好初步的背景介绍。
情感与精神支持
(例如:倾听、鼓励、陪伴)
遇到个人或事业挫折,感到迷茫焦虑的同学 一个及时的电话,一次安静的陪伴,分享自己曾经“爬坑”的经历。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一个积极的价值创造者和贡献者。当圈子里形成了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时,网络的粘性和活力自然会大大增强。

善用数字工具

在数字时代,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来跨越时空障碍,维持人际连接。然而,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善用与否,效果天差地别。对于EMBA校友圈而言,数字工具是线下活动的补充和延伸,而非替代品。

班级微信群是最基础的阵地,但它很容易变成一个“信息噪音场”,充斥着无关的转发和闲聊。要让它保持活力,需要一些“群管理”的智慧。比如,可以约定一些不成文的规则,鼓励有价值的讨论,减少无意义的刷屏。更重要的是,要将群聊作为“发现机会”的雷达。当群里讨论某个话题特别热烈时,发起人可以顺势组织一次线上或线下的专题分享。当某位同学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公司上市、获得融资),大家除了点赞,更可以主动询问是否有值得学习的经验可以分享。化被动接收为主动挖掘,是善用群聊工具的第一步。

除了微信群,学校官方的校友平台、App以及领英(LinkedIn)等专业社交网络也是重要的工具。请务必保持你在这些平台上的个人资料是最新、最专业的,这相当于你的“数字名片”。定期浏览校友会的官方动态,积极参加线上举办的各类讲座和论坛。在领英上,你可以主动为你认可的校友的专业技能点赞或撰写推荐语,这是一个成本极低却能有效增进关系的举动。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的搜索功能,你可以根据行业、地区、公司等标签,精准地找到你希望连接的校友,发起一次有准备、有内容的对话。

着眼长期主义

EMBA校友圈子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的“长期性”。这群与你一同度过人生中一段宝贵时光的人,是你的同路人,也是你未来几十年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见证者和支持者。因此,维护这份关系,必须抱有长期主义的心态,像经营一项终身事业一样去投入。

这意味着,你需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今天你帮助了一位同学,可能三五年后,他才会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场合给你带来巨大的帮助。这种回报往往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即时的。将每一次互动都看作是对这段长期关系的一次“储蓄”,而不是一次“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情感和信任的复利”将超乎你的想象。

同时,你自己也需要不断成长,保持自身的价值。一个停滞不前的人,是很难在精英汇聚的圈子中持续产生吸引力的。EMBA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毕业后的持续学习、不断精进,让你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上,你才能和优秀的同学们同频共振。你的成长,是你对这个圈子最大的贡献。当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攀登,回首时,彼此依然是那个可以平等对话、相互启发的朋友,这才是校友圈子最理想的状态,也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所倡导的“终身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精髓。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EMBA毕业后的校友圈子维护,是一门融合了心态、行动、智慧和耐心的艺术。它远非简单的“社交”,而是一种深度的、长期的关系经营。文章从心态的转变(从索取到给予)、主动创造连接(从线上到线下)、实现价值共生(从单向到多维)、善用数字工具(从被动到主动)以及着眼长期主义(从短期到终身)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有效维持和激活这一宝贵资源。

其核心要义在于:回归人际交往的本质——真诚、利他与互惠。将校友网络视为一个共同体,用持续的、微小的善意和价值付出去浇灌它,让它自然生长。这份在求学期间结下的深厚情谊,如果用心经营,将成为我们应对未来商业世界不确定性时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我们个人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光。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校友圈的互动模式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或许会出现基于AI的精准匹配系统,帮助校友更快地找到有共同需求或能提供解决方案的伙伴。但无论技术如何变迁,那份源自同窗之谊的信任与情感,永远是维系这个圈子最根本的纽带。现在,就从发出一条真诚的问候,或者组织一场小小的饭局开始吧!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