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百万,读个EMBA,到底图个啥?不就是混个圈子,拿张文凭吗?”每当饭局或闲聊中谈及EMBA,总能听到类似略带嘲讽的质疑。在一些人眼中,EMBA似乎成了“人傻钱多”的代名词,一个昂贵却“无用”的投资。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标签化的迷雾,去探寻那些高呼“无用论”的人背后真实的故事时,会发现一幅幅由期望错位、认知偏差和个人经历交织而成的复杂图景。
他们并非无的放矢,他们的“无用感”往往源于一段段真实的、充满失落的经历。那么,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得出如此结论?而EMBA的真正价值,又是否真的被这些声音所掩盖了呢?
许多人对EMBA的“无用”评价,始于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抱着错误的期望,走进了课堂。他们将EMBA视为一张通往成功的“万能门票”,期待它能像魔术棒一样,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职业和企业难题。当现实未能满足这种速成的幻想时,巨大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
想象一下一位企业中层管理者,他正面临职业瓶颈,渴望通过EMBA实现升职加薪的“三级跳”。他投入了巨额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期待着教授能传授一套“武功秘籍”,让他回去就能大展拳脚,惊艳老板。然而,他发现课堂上更多的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宏观战略。教授们提供的不是具体的“操作手册”,而是抽象的思维框架。他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创始人或高管,讨论的话题似乎离他的日常工作有些遥远。几个月下来,他的职位没有变动,薪水没有上涨,企业的问题依旧是那些问题。于是,他得出结论:“这些理论太空洞了,根本不落地,EMBA没什么用。”
这种经历的核心,是将EMBA与职业技能培训划上了等号。他们期待的是“术”层面的即时提升,是如何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技巧。而顶级的EMBA项目,如长江商学院等,其核心目标是“道”层面的认知升级。它致力于打破学员固有的思维定式,培养系统性思考能力、全球化视野和对商业本质的洞察力。这种价值是隐性的、长期的,无法在短期内用KPI来衡量。当学员抱着“买一斤,长一斤”的交易心态入学时,这种“认知升级”的价值自然会被忽略,剩下的只有“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失望。
“读EMBA就是去混圈子、拉关系的”,这或许是外界对EMBA最普遍的认知,也是许多学员的核心诉求之一。然而,恰恰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圈子”,成了许多人“无用感”的又一重要来源。
一些学员抱着极强的功利心,将同学关系视为纯粹的资源交换。他们频繁地参加各种酒会、饭局,努力地分发名片,试图在最短时间内将“同学”转化为“客户”或“合作伙伴”。但他们很快会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交”往往收效甚微。身处高位的同学,对这种目的性过强的交往方式早已司空见惯,甚至心生警惕。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商业版图上被利用的一颗棋子。当一次次“合作邀约”被婉拒,一次次“资源对接”无果而终后,他们便会感到沮丧和挫败,抱怨道:“说好的人脉资源都是骗人的,根本没人真心帮你,这个圈子太虚伪了。”
这种“无效社交”的困境,源于对人脉本质的误解。真正有价值的人脉,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基于信任和价值共鸣的双向奔赴。EMBA提供的平台,是一个建立深层次信任的绝佳场域。在这里,你们一起熬夜做案例,一起在课堂上激烈辩论,一起在戈壁挑战中互相扶持。这种共同经历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远比商业互吹来得坚实。那些真正从EMBA人脉中受益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急于索取,而是先思考“我能为同学带来什么价值”的人。他们通过真诚的分享、无私的帮助,赢得了尊重和信任。当他们未来某天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将是整个同学群体的鼎力支持。这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胜利,而那些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
动辄近百万的学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笔巨大的沉没成本,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个学员的心头,也成了衡量EMBA“有用”或“无用”最直接、最粗暴的一把标尺。
当学员将这笔巨款投入后,内心会不自觉地开启一个“投资回报”的计算器。他们会下意识地将课堂上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认识的每一位同学,都放到天平上称量,看其是否“值回票价”。如果课程内容在网上能找到类似的免费版本,他们会觉得“不值”;如果同学的背景和资源不如预期,他们会觉得“亏了”。这种心态,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焦虑的成本核算,而非享受知识和思想碰撞的旅程。
更重要的是,EMBA的许多核心价值是无形的,难以量化。比如:
既然那么多人觉得“无用”,为什么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EMBA项目依旧吸引着无数最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趋之若鹜?这说明,EMBA的价值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并非普适,也并非唾手可得。其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喧嚣的“无用论”背后。
EMBA的本质,不是一个技能培训班,而是一个高阶认知操作系统(Cognitive Operating System)的升级中心。它不教你如何开一家成功的火锅店,而是教你用金融、战略、营销、组织行为学等多维度的框架,去思考“火锅店”这门生意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可能性。这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能帮助管理者跳出原有的经验框架,建立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商业认知地图。
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核心价值之一就在于汇聚全球顶尖的教授学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典的管理理论,更是基于中国本土实践和全球前沿趋势的洞见。这种“取势、明道、优术”的课程设计,旨在为学员完成一次彻底的认知洗礼。学员毕业后,或许记不清某个具体的财务公式,但当他们再次面临企业重大决策时,脑海中会自然浮现出当年课堂上讨论过的某个案例、教授点拨的某个思维模型。这,就是内化于心的“道”。
对于身居高位的管理者而言,最稀缺的资源往往不是金钱,而是高质量的反馈和真诚的批评。在企业内部,他们听到的多是附和与赞美;在行业圈子,大家又保持着商业上的客气与距离。EMBA的课堂,则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安全场域”。
你的同学,是一群与你势均力敌,甚至比你更优秀的同行者。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背景,但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困惑。在案例讨论中,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方案中的漏洞;在小组作业里,你们会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个过程,就像拥有了几十个高水平的“外脑”和一面面“镜子”,让你能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企业。这种思想的碰撞和砥砺,其价值远超任何咨询报告。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展现EMBA的错误期待与真实价值:
维度 | 错误的期待(“无用论”的来源) | 真实的价值(需要主动挖掘) |
---|---|---|
知识学习 | 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标准答案”和“操作手册”。 | 构建系统性思维框架,提升认知维度,实现从“术”到“道”的跃升。 |
人脉网络 | 功利性地寻求短期商业合作和资源变现。 | 建立基于信任和价值共鸣的长期伙伴关系,打造一个终身受益的“外脑”和情感支持系统。 |
投资回报 | 期待立竿见影的升职加薪,用短期财务指标衡量价值。 | 获得难以量化的长期回报,如决策质量提升、个人格局打开和人生路径的重新校准。 |
个人角色 | 被动地接收知识和资源,把自己当成“消费者”。 | 主动地贡献、分享和共创,把自己当成学习生态的“共建者”。 |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说EMBA‘无用’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大多经历了一场始于过高或错位期待,终于价值错配的失落之旅。他们渴望的是一剂“速效救心丸”,得到的却是一套需要长期坚持的“健身方案”。他们想做一笔“短线交易”,却发现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智慧的“价值投资”。
EMBA的价值,从来不是由商学院单方面赋予的,而是由学员和学院共同创造的。它不是一个被动消费的产品,而是一个需要主动参与和投入的生态。它的“有用”与“无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课程有多好,同学有多牛,而取决于你自己是谁,你想要什么,以及你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
因此,对于未来的潜在学员,与其问“EMBA有没有用”,不如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