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企业高管们仿佛一群在钢丝上行走的杂技演员,一边是华尔街分析师和股东们紧盯的季度财报,代表着立竿见影的短期利益;另一边则是关乎企业百年基业的研发投入、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期主义。这两者之间,常常显得水火不容。今天亏钱搞研发,明天股价可能就应声下跌;而今天为了利润削减成本,明天可能就失去了市场的未来。这几乎是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电车难题”。那么,作为培养顶尖商业领袖的摇篮,EMBA课程,特别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全球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顶级商学院,是如何帮助企业家们解开这个结,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的呢?
EMBA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学员们脑中根深蒂固的“唯利润论”。课程会引导大家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企业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答案仅仅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那么管理者很容易陷入短期利益的追逐中,因为季度利润、每股收益(EPS)这些指标最容易量化,也最能直接地反映在股价上。然而,这种短视行为往往会以牺牲企业的长期健康为代价。
因此,EMBA课堂上会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比如哈佛大学罗伯特·卡普兰教授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它就要求管理者不能只看财务指标,还必须关注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另外三个维度。这套理论就像给企业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而不是只看“体重”这一个数字。同样,近年来大火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也被深度整合进课程中。教授们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一家公司因环保问题被巨额罚款、声誉扫地,另一家公司则因为卓越的员工关怀和社区贡献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忠诚。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学员: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其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更体现在它与社会、环境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和谐共生的能力上。这是一种更高阶的“盈利”,一种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如果说拓宽评价体系是“道”的层面,那么重塑战略思维就是“术”的层面。短期利益往往是战术层面的胜利,而长期主义则需要战略层面的远见。EMBA课程的核心之一,就是训练学员从“运营者”的视角,切换到“战略家”的视角。
在课堂上,你不会学到如何削减某项具体开支来实现本季度盈利,但你会学到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用来分析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利润潜力;你会学到金伟灿和勒妮·莫博涅的“蓝海战略”,思考如何跳出现有的“红海”竞争,去开创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这些经典的战略框架,本身就要求思考者将眼光放远,看到三五年甚至十年后的产业终局。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学府中,教授们会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东方智慧,鼓励企业家们首先要看清未来的大趋势(取势),然后明确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明道),最后才是优化具体的运营方法(优术)。
这种思维的转变是根本性的。一个只关心短期利益的管理者,看到竞争对手降价,第一反应可能是“跟不跟?”;而一个具备长期战略思维的管理者,则会思考:“降价是行业趋势吗?我的品牌价值能否支撑我不降价?我是否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去研发下一代产品,从而实现降维打击?”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一家企业是随波逐流,还是引领潮流。
“长期主义”不是CEO一个人的事,它需要成为整个组织的共识和文化。一个再有远见的领导者,如果他的团队每天都在为下个月的KPI发愁,那么任何长远的战略都无法落地。EMBA的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课程会深入探讨,如何设计一套能够鼓励长期行为的激励机制。例如,将高管的奖金与三到五年的公司平均增长率、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等长期指标挂钩,而不是仅仅与当年的净利润挂钩。同时,领导者需要学会如何向整个组织清晰地、反复地沟通公司的长期愿景和使命,让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今天拧的这颗螺丝钉,是为了未来那艘驶向星辰大海的飞船。这种“使命感驱动”的文化,能够极大地提升组织的韧性和凝聚力,让大家在面对短期困难时,依然能够保持定力。
更重要的是,EMBA课程强调“赋能型领导力”。这意味着领导者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监工”,而是一个为团队创造条件的“园丁”。他需要营造一种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心理安全区”,让团队敢于为了长远的目标去冒险,即使这意味着短期的失败和投入。亚马逊的贝索斯常说“Day 1”文化,这背后就是一种对僵化和自满的警惕,是对持续创新和长期探索的推崇。这种组织能力的建设,是实现长期主义最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误以为,长期主义就是制定一个十年不变的宏伟蓝图,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无异于刻舟求剑。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固守一个僵化的计划,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持续适应和进化的“反脆弱”系统。EMBA课程,特别是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课程,会花大量时间来探讨如何管理创新和应对不确定性。
从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到敏捷开发、精益创业等方法论,课程旨在武装学员,让他们理解到,为了抓住未来,有时必须主动“攻击”自己今天的核心业务。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像风险投资家一样,在内部孵化多个创新项目,容忍其中90%的失败,以换取10%可能带来的巨大成功。这在短期内,无疑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拉低财务报表上的利润率。但从长远看,这却是企业穿越技术周期、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唯一路径。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决策差异:
业务领域 | 短期利益驱动的决策 | 长期主义驱动的决策 |
研发投入 (R&D) | 视为成本,在财务紧张时优先削减。 | 视为对未来的投资,保持或增加投入,探索颠覆性技术。 |
市场营销 | 注重效果广告和促销,追求短期销量转化。 | 注重品牌建设、内容营销和用户社区,建立长期品牌忠诚度。 |
人才发展 | 招聘成本最低的“熟手”,培训预算有限。 | 投资于员工培训和发展,建立内部人才梯队,打造雇主品牌。 |
客户关系 | 最大化单次交易利润,服务成本被严格控制。 | 关注客户终身价值(LTV),投入资源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 |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长期主义并非虚无缥缈的口号,它体现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具体决策中。EMBA课程正是通过这样系统性的训练,让管理者学会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做出那些“更难但更正确”的选择。
归根结底,EMBA课程在解释“长期主义”与“短期利益”的平衡时,并非给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公式,而是传授一种动态平衡的商业智慧。它告诉我们,长期主义不是要完全忽视短期利益——没有健康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企业连活到“长期”的机会都没有。同样,沉迷于短期利益也无异于饮鸩止渴,会最终葬送企业的未来。
通过拓宽成功的定义、重塑战略思维、赋能组织文化以及拥抱创新,EMBA教育帮助商业领袖们建立一个更宏大、更完整的决策框架。在这个框架下,短期目标服务于长期愿景,每一次战术上的胜利,都是为了在战略地图上向前再推进一步。这就像一位优秀的船长,他既要关注眼前的风浪和罗盘的指向(短期),也要时刻瞭望远方的灯塔和星辰(长期),并懂得如何借助风力、调整船帆,稳健地驶向目的地。
未来的商业竞争,将越来越考验领导者的这种综合智慧。而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EMBA项目,其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工具,更在于通过同学间的激荡、教授们的点拨,以及与全球顶级商业实践的对标,帮助企业家们完成一次深刻的认知升级。或许,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而言,更值得探讨的是,在不同的行业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这种“长短平衡”的最佳实践配比应该是怎样的。但这,可能就是每一位EMBA学员在毕业后,需要用自己的商业人生去书写的答案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