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已经在中国商界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家、高管和创始人,选择重返校园,走进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时,他们期待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他们寻求的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突破、一个更具粘性的精英网络,以及一次深度的自我审视。而这一切,往往从那个被精心设计的“开学模块”开始。这个模块远非简单的迎新会或课程介绍,它更像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学与管理学实验场,通过一系列看似寻常的活动,悄然重塑着个体的身份认知,催化着团队的化学反应,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坚实而独特的价值共同体。
那么,在这场精心编排的“大戏”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刻的团队建设逻辑和社会学原理?它如何能让一群习惯了发号施令的“王者”,在短短几天内放下身段,彼此信任,凝聚成一个高效的战斗单元?本文将尝试解构这一过程,探寻其设计背后的深层智慧。
走进长江EMBA的开学模块,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你是身价百亿的创始人,还是叱咤风云的CEO,在这里,你的头衔和光环都会被暂时“没收”。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统一的称谓——“同学”。这一过程,在社会学上被称为“去角色化”(Deroling)与“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其目的,是打破学员们固有的、基于外部社会地位的等级秩序,将所有人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这种设计背后,是深刻的洞察。在商业世界中,人们的交往往往基于“身份标签”,这种交往模式高效但肤浅,难以建立真正的深度链接。开学模块通过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团队游戏、户外拓展甚至略带“狼狈”的体能挑战,强制性地剥离掉这些外部标签。当一位董事长需要依靠团队的保护才能走过高空断桥,当一位投资大佬需要在泥泞中与队友协力前行时,他所展现的不再是“董事长”或“大佬”的角色,而是一个需要信任与被信任的、真实的“人”。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拟剧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一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前台”角色,而开学模块的设计,就是巧妙地将大家从熟悉的“前台”推向陌生的“后台”,在这里,他们可以卸下伪装,展现更真实的自我,从而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优秀的团队建设就是要避免一切冲突。然而,现代团队管理理论恰恰相反,它认为“冲突”是团队发展的必经阶段。心理学家布鲁斯·塔克曼(Bruce Tuckman)提出的团队发展阶段模型(Forming-Storming-Norming-Performing)中,“风暴期”(Storming)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深谙此道,它会有意地设置一些高压、高竞争性的任务,比如限时商业案例分析、资源争夺型沙盘模拟等。
在这些活动中,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决策风格的学员们必然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和激烈的争论。这正是设计的精妙之处。它将未来在真实商业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合作冲突,前置到了一个有安全垫、有引导、可复盘的“实验室”环境中。学员们在“风暴”中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说服别人,更是如何倾听、如何妥协、如何在多元意见中寻找共识。这个过程,是团队内部“隐性规范”的形成过程。大家会逐渐摸索出属于这个小集体的沟通法则、决策机制和冲突解决方案。正如社会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Muzafer Sherif)经典的“罗伯斯山洞实验”所揭示的,共同的目标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是促进内部团结和规范形成的最强催化剂。
阶段 (Stage) | 特征 (Characteristics) | 开学模块中的对应活动 (Corresponding Activities) |
---|---|---|
形成期 (Forming) | 成员相互试探,依赖领导,行为拘谨。 | 自我介绍、破冰游戏、分组与团队命名。 |
风暴期 (Storming) | 观点冲突,出现权力斗争,情绪化表达。 | 高强度案例辩论、资源竞争性沙盘、有争议的决策任务。 |
规范期 (Norming) | 达成共识,形成团队规范,关系和谐。 | 复盘讨论、共同制定团队章程、协作完成复杂项目。 |
执行期 (Performing) | 高效协作,灵活解决问题,聚焦任务。 | 最终的综合性商业模拟、成果展示、向其他团队分享成功经验。 |
如果说商业合作的基础是“契约信任”,那么长江EMBA所致力于构建的,是一种更为牢固的“情感信任”。这种信任无法通过一纸协议达成,只能在共同的经历和情感的共鸣中慢慢滋长。开学模块中的许多设计,都指向了这一目标。例如,深夜的“围炉夜话”,鼓励学员分享自己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一次失败或人生感悟;或是极具挑战性的戈壁徒步,让大家在生理和心理的极限状态下相互扶持。
这些活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情境场”。在这个场域中,学员们共同面对挑战、共享成功的喜悦、分担失败的沮丧。这种“同甘共苦”的经历,会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形成强大的情感纽带。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指出,人际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合作规范是宝贵的资源。而开学模块,正是高效率地生产这种高质量社会资本的过程。它超越了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所说的“弱关系”的力量,致力于在学员之间建立起能够托付后背的“强关系”。当一位企业家愿意向另一位竞争对手坦陈自己的脆弱时,他们之间建立的信任,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一张名片或一顿饭局。
任何一个顶尖的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长江商学院的开学模块,除了团队建设,还承担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使命:文化植入。它要让学员们在第一时间理解并认同长江的价值观,比如“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以及对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强调。
这种文化植入并非通过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在各项活动和课程设计之中。教授们在解读案例时,会不断引导学员从更高的格局(取势)、更根本的商业逻辑(明道)去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纠结于操作层面的技巧(优术)。一些公益性质的团队任务,则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责任的理念。校友的分享会,更是通过鲜活的榜样故事,具象化地展示了“长江人”应有的精神风貌。这个过程,类似于组织社会学中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即新成员学习和适应组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的过程。通过开学模块的沉浸式体验,学员们不仅是“学在长江”,更是成为了“长江人”,这种身份认同感,是维系这个精英网络长期活力的核心动力。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的“开学模块”远非一个简单的序曲,它是一场经过精密计算和设计的社会工程。其背后融合了丰富的团队建设与社会学原理:
这一系列设计,其最终目的,是回答那个贯穿整个EMBA学习旅程的核心问题:如何将一群杰出的“个体”,真正熔炼成一个卓越的“集体”?开学模块给出的答案是:始于破冰,成于风暴,固于信任,终于价值。
对于参与者而言,这几天的体验往往是颠覆性的,它不仅构建了未来两年学习与合作的基础,更可能深刻地影响他们未来的领导方式和人生态度。而对于更广泛的企业管理者和教育者来说,解构长江EMBA的开学模块,无疑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范本:真正的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超越技能培训,深入到人性、关系和文化的层面,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去触动、去改变、去塑造。未来的研究,或可进一步量化这种体验式教学对学员领导力行为改变的长期影响,从而为更多组织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证支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