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槟的泡沫缓缓消散,毕业典礼的激动与喧嚣归于平静,许多EMBA毕业生并未如预期般,立刻投身于事业的新一轮冲刺。相反,一种难以名状的“失落感”悄然而至。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笼罩在这些刚刚攀上新认知高峰的精英心头。这并非失败的信号,也非学无所用的佐证,恰恰相反,这堂名为“失落”的课程,是EMBA教育真正内化的开始,是每一位毕业生在回归现实、重塑自我过程中的必修课。
EMBA的学习生涯,是一段被高度浓缩、被极致填充的非凡旅程。每个月,你都会像候鸟一样,从繁忙的工作中短暂抽离,飞往课堂。在这里,你的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是高强度的课程,世界级的教授们用前沿的理论和经典的案例冲击着你固有的思维模式;夜晚则是同样激烈的“第二课堂”,小组讨论、企业参访、同学间的私董会,思想的火花在酒精的催化下,常常碰撞到深夜。
这种生活方式,更像是一场持续两年的“智力马拉松”。你习惯了在多重任务间高速切换,习惯了随时随地接收和输出高密度的信息,习惯了身边总有一群同样优秀、同样渴望成长的同行者。你的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一种被激活的、高速运转的亢奋状态。然而,毕业的钟声,就像是为这辆高速列车按下了紧急制动。突然之间,固定的上课时间消失了,堆积如山的阅读材料不见了,深夜激辩的微信群也渐渐安静下来。从极度的喧嚣与充实,瞬间跌入日常的平淡与琐碎,这种巨大的环境反差和节奏变化,会直接导致一种心理上的“真空状态”,失落感便由此而生。
EMBA项目最大的价值之一,便是构建了一个高质量、高信任度的精英圈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你的同学不仅是各个行业的翘楚,更是与你拥有相似人生阅历、共同面对转型焦虑的“战友”。在两年的共同学习中,你们一起熬夜做案例,一起在戈壁挑战赛上挥洒汗水,一起分享商业机密和人生困惑。这种基于共同奋斗和深度链接所建立起来的情感,远超普通的社交关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圈层归属感”。
毕业后,这种紧密的物理连接被打破了。大家回归各自的城市、各自的企业、各自的生活轨道。尽管联系方式仍在,但曾经触手可及的陪伴和支持,变成了需要刻意安排的邀约。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带着从课堂上学到的新模型、新视角,兴致勃勃地想与公司下属或老朋友分享时,他们或难以理解,或兴趣寥寥。那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与在EMBA课堂上“一点就通”的默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从强归属感到弱连接的转变,会让许多人感到不适与孤单,仿佛一夜之间,从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回到了一个人的孤岛。
投入数百万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几乎每一位EMBA学生都对毕业后的自己抱有极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可能是公司业绩的爆发式增长,是职位的快速晋升,是创业项目的成功启动,甚至是人生的全面升维。在学习期间,身边同学的成功案例、教授描绘的宏伟蓝图,都在不断强化这种“毕业即巅峰”的预期。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的要骨感。知识的变现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人脉的价值也并非一通电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你可能会发现,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在推动时,会遭遇企业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和根深蒂固的文化阻力;你寄予厚望的同学资源,在商业合作中也需要遵循复杂的市场规则和利益博弈。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会引发强烈的认知失调。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的信念与行为或现实情况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适的心理状态。EMBA毕业生的失落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失调的具体表现。
维度 | 毕业前的期望 (Expectation) | 毕业后的现实 (Reality) |
---|---|---|
知识应用 | 学以致用,立竿见影,迅速推动公司变革。 | “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鸿沟,应用过程充满阻力与妥协。 |
人脉网络 | 资源互换,强强联合,轻松解决商业难题。 | 人脉需要长期、对等地维护,价值释放是缓慢且有条件的。 |
职业发展 | 获得颠覆性突破,实现职位或事业的跳跃式发展。 | 发展是渐进式的,EMBA是助推器,而非“金手指”。 |
个人状态 | 持续保持学习时的亢奋与激情,精力充沛。 | 回归日常,激情需要自我驱动,面临“能量续航”的挑战。 |
EMBA的课程,教的往往是“屠龙之术”——宏观经济分析、顶层战略设计、企业并购重组、组织变革领导力等等。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会带你站在全球视野和未来趋势的高度,去审视商业世界的根本逻辑。你习惯了探讨千亿市值的公司如何转型,习惯了分析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对产业链的影响。这种高维度的思考训练,极大地提升了你的格局和视野。
可是,当你毕业回归企业,每天面对的可能依旧是具体的、琐碎的、甚至是“鸡毛蒜皮”的日常运营问题:一个关键客户的投诉、一个核心员工的离职申请、部门之间的预算纷争……这些问题,似乎用不上那些宏大的战略框架。这种感觉,就像你手持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却被要求去绣花。这种“能力无处施展”的挫败感,是失落感的又一个重要来源。它考验的,是如何将高维的“道”(战略、哲学)与低维的“术”(执行、细节)相结合的能力,如何用“杀牛的刀”来精细地“宰鸡”,这本身就是一门毕业后才开始真正学习的艺术。
在读EMBA的两年里,“学生”是你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身份。这个身份意味着“未知”和“成长”,它让你能够放下平日里“总裁”、“总监”的架子,以一种谦逊、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接纳。你在这个身份下,不断地被挑战、被颠覆、被重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
毕业,意味着这个“学生”身份的终结。你又变回了那个需要为结果负责、被下属仰望、被市场考验的“决策者”。但此时的你,已经不是两年前的你了。你的认知、视野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你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过去赖以成功的经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事业的意义,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这种深刻的内省,往往会带来一段时间的迷茫。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山顶,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但也可能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方向感。这种由认知升级带来的身份迷茫,是更深层次的失落,它迫使你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是谁?我将往何处去?”
综上所述,EMBA毕业后的“失落感”,并非偶然的情绪波动,而是由节奏落差、圈层稀释、期望失调、应用挑战和身份迷茫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必然过渡阶段。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标志着你已经完成了知识的“输入”阶段,即将进入更重要、也更艰难的“内化与输出”阶段。
因此,与其抗拒或沉溺于这种失落,不如将其视为EMBA课程的“最后一课”和“开学第一课”。这堂课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唯一的课题就是你自己。
最终,那些能够成功穿越这片“失落之雾”的毕业生,才真正完成了从“学习者”到“智慧践行者”的蜕变。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人脉,更收获了一个经过淬炼、更加清晰、更加坚定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名为“失落”的必修课,或许才是EMBA教育所能赠予你的,最宝贵的毕业礼物。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