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课堂,你会发现身边坐着的不再是背景相似的同事,而是一个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这里有身经百战的创业家,有执掌跨国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有深谙资本运作的投资人,也有来自传统制造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实干家。这种极致的多元化,是EMBA项目最宝贵的财富,却也带来了最直接的挑战:当背景、认知、立场甚至价值观都截然不同时,我们该如何进行一场富有建设性的辩论,而不是演变成一场面红耳赤的争吵?
这不仅仅是一门沟通课,更是未来商业领袖的必修课。因为在今天这个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商业世界里,真正的洞见,恰恰诞生于高质量的碰撞之中。掌握在思想的“战场”上求同存异、共创价值的能力,远比赢得任何一场单独的辩论更为重要。这需要我们超越本能的对抗冲动,掌握一套全新的心法与招式。
在EMBA的辩论场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一次深刻的心态重置。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决策者和权威,习惯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习惯了“赢”。但在EMBA的课堂里,如果抱着“我要说服你”或者“我要证明我是对的”的心态,那么这场对话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贫瘠的。建设性辩论的起点,是从“对抗”心态切换到“共创”心态。
这意味着你要拥抱一种名为“智识上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的品质。哈佛大学的研究者指出,智识上的谦逊并非自我否定,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一个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对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有着深刻理解,但对重资产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却知之甚少。反之亦然。当你承认对方在你未知的领域里可能是专家时,你的角色就从一个“辩护者”转变为一个“学习者”。你会开始问:“为什么你会这么看?你的经历中有什么是我没有考虑到的?”这种转变,是开启建设性对话的钥匙。
更进一步,我们需要共同营造一种“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的氛围。这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艾米·埃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团队中,成员可以安心地表达自己、提出异议,而不必担心受到惩罚或羞辱。在EMBA的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中,这种氛围至关重要。当一位同学提出一个看似“离经叛道”的观点时,如果他感受到的是好奇和尊重,而非嘲讽和打压,那么更多有价值的、隐藏在群体思维之下的观点才可能涌现出来。营造这种氛围,是每一位参与者的共同责任,它要求我们把关注点从“谁对谁错”转移到“我们如何一起拼凑出更完整的画面”。
拥有了共创的心态,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术”,也就是辩论的策略与技巧。这并非让你变得巧舌如簧,而是为了让思想的交流更高效、更精准。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说:“多数人聆听的目的并非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回应。”这在激烈的辩论中尤为常见。当对方发言时,我们脑子里想的往往是“他的逻辑漏洞在哪?”“我下一句该怎么反驳?”这叫“等待发言”,而非“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建设性辩论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对事不对人。当分歧出现时,我们很容易将对观点的不同意见,解读为对个人能力的挑战,从而启动防御机制,让讨论迅速升温。因此,有意识地将“人”与“观点”分离开来至关重要。
这需要我们在语言上做一些精巧的调整。例如,避免使用“你的想法太天真了”这样带有评判性的表达,可以换成“我理解这个想法的出发点,但从财务角度看,我们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对此我们有什么预案吗?”。前者是攻击,后者是探讨。此外,一个强大的技巧是使用“我”的表述(I-Statement)来表达感受和担忧,例如,“我感到有些担心,如果......”而不是“你这样做会很危险”。
更高级的技巧,是实践“钢铁人论证”(Steelmanning),与常见的“稻草人论证”(Stawmanning)相对。稻草人论证是故意曲解、简化对方的观点,使其不堪一击。而钢铁人论证,则是主动地、尽可能善意地去理解、甚至强化对方的论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补充或质疑。比如,“你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在强调用户长期价值方面。如果我们将这个逻辑推到极致,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品牌。在此基础上,我想补充一个关于执行成本和短期现金流的考量......” 这种方式不仅展现了你的格局和自信,也让对方更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在EMBA的课堂上,背景和观点的巨大差异,不应被视为沟通的障碍,而应被看作是认知的“宝藏”。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行走的、鲜活的案例库。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对供应链的韧性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而一位来自风险投资领域的同学,则对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更为敏感。当这两种视角就“企业护城河”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时,其价值远超任何一本教科书。
关键在于如何“开采”这些宝藏。这要求我们主动扮演“连接者”和“翻译者”的角色。当讨论陷入僵局时,可以尝试提问:“A同学,你来自科技行业,从你的角度看,B同学(来自传统行业)提到的‘渠道为王’在今天还成立吗?它的内涵发生了什么变化?”“C同学,你在东南亚市场有过多年的经验,对于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个欧美市场案例,你认为有哪些经验是不可复制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将孤立的观点编织成一张更丰富、更多维的认知网络。
正如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在案例讨论中经常引导的那样,一个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最优解”,而是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由不同价值观驱动的“权变解”。分歧的存在,恰恰为我们呈现了这些不同的约束条件和价值排序。一场有建设性的辩论,其最终目的不是达成所有人都一致的结论,而是让每一位参与者都看到问题的更多侧面,从而在未来面对类似决策时,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工具箱”。
为了确保辩论始终保持在建设性的轨道上,建立一个清晰的沟通框架或“游戏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像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才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高水平。在EMBA的学习小组或课堂讨论中,这个框架可以由大家共同商议决定。
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规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框架:
辩论中的“Do's”(要做的事) | 辩论中的“Don'ts”(不要做的事) |
|
|
除了这些基本准则,还可以引入一些结构化的讨论模型。例如,著名的“六顶思考帽”模型,就要求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戴上同一顶帽子,比如,大家一起进入“白色帽子”时间,只陈述客观事实和数据;然后一起戴上“黑色帽子”,专门批判性地寻找风险和缺陷。这种方式强制所有人从多个角度思考,有效地避免了因角色固化而产生的对立。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EMBA,如何与背景、观点完全不同的同学进行有建设性的辩论?答案并非一套简单的说话技巧,而是一场涉及心态、策略、格局和框架的系统性修炼。
它始于一种从“我赢”到“我们共创”的心态转变,要求我们放下固执,拥抱谦逊与好奇。它需要我们掌握积极倾听、聚焦事实等核心策略,确保沟通的效率与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拥有更高的格局,将同学间的差异和分歧视为最宝贵的认知资产,并主动去挖掘和连接。最后,通过建立一套清晰的游戏规则,我们为这种高质量的交流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学习与背景各异的精英进行建设性辩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课堂本身。这本质上是在模拟未来商业世界中领导者每天都要面对的真实场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多元价值观和利益冲突的环境中,凝聚团队,整合智慧,做出更优的决策。这门“辩论课”没有期末考试,它的考场,就在你未来的每一次董事会议、每一次战略研讨和每一次危机处理之中。而你在这里学到的,将是伴随你终身的领导力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