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香槟的泡沫在杯中欢腾,庆祝的掌声尚未平息,那份签下大单的激动与喜悦,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办公室的窗外,城市的霓虹刚刚亮起,将这份成功映衬得格外璀璨。我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过去几个月紧张而激烈的谈判画面,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交锋,都历历在目。此刻,一个问题油然而生:当我用在EMBA课堂上学到的谈判技巧,为公司攻下这座重要的城池时,我最先想感谢的,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礼节,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对成功、对成长、对价值的深层理解。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反常,甚至匪夷所思。在商战中,对手通常被视为需要击败的目标,为何要感谢他们?然而,正是这次艰难的谈判,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伟大”的对手,是成就一场“伟大”胜利的必要条件。他们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是磨砺我们刀锋的砥石。他们的每一次质疑,都迫使我们把方案做得更无懈可击;他们的每一次还价,都让我们更深刻地思考自己价值主张的底层逻辑;他们的每一次“不”,都激励我们去寻找那个通往“是”的、更具创造性的路径。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曾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真正的谈判高手,追求的并非“不殆”,而是“共赢”。我的对手,以其专业的素养和强硬的立场,逼迫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再仅仅是推销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而是真正站到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痛点、他们的顾虑,甚至他们内部的政治博弈。正是因为他们的“难缠”,我才得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整合式谈判”(Integrative Negotiation)理论运用到极致。我们最终达成的,并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倒性胜利,而是一个双方都认为自己“赢了”的、创造出增量价值的合作方案。因此,我感谢我的对手,是他们,让我完成了一次从“战胜”到“共创”的认知升级。
知识是力量,而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体系化方法论,则是我这次成功的核心引擎。如果说谈判是一场战争,那我手中最精良的武器,无疑是在EMBA课程中学到的那些理论框架和实战模型。我必须由衷地感谢那些在长江商学院讲台上,将毕生心血与智慧倾囊相授的教授们。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的引路人。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案例分析课上,教授反复强调“BATNA”(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最佳备选方案)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你在谈判桌上的实力,并不取决于你的职位或公司的规模,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离开这张桌子后的选择有多好。”在这次谈判陷入僵局时,正是这个概念点醒了我。我们团队立刻重新评估、并着手优化我们的B计划,这一举动不仅稳固了我们的心态,更在关键时刻成为了扭转局势的筹码。当对方察觉到我们拥有从容离开的底气时,谈判的天平才真正开始向我们倾斜。
除了BATNA,还有“ZOPA”(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可能达成协议的区间)的精准测算、利益相关者图谱的绘制、非货币性价值的挖掘……这些看似枯燥的学术名词,在实战中却展现出惊人的威力。它们构成了一张思维的地图,让我在迷雾重重的谈判中,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晰的方向。感谢恩师们,他们给予我的,不仅是“术”层面的技巧,更是“道”层面的格局与智慧。他们让我明白,最高明的谈判,不是压制对手,而是引导局势。
任何一个大单的背后,都绝非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协同作战的交响乐。当我站在台前与对手唇枪舌剑时,我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而专业的团队。我的感谢,必须送给他们每一位成员。
法务同事为了一个条款的措辞,可以翻遍上百个案例,确保滴水不漏;财务同事在深夜里反复测算着不同的报价模型,为我的每一次出价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技术同事则随时待命,用最详实的产品参数和性能对比,化解对方技术顾问的每一个刁钻问题;甚至我的助理,也以她出色的组织能力,确保了每一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每一份文件的准确送达。我们就像一个精密的作战单元,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
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的“预谈判”往往比外部谈判更为关键。在EMBA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中,我们学到,一个高效的团队,必然是一个能够进行健康冲突和有效决策的团队。在项目准备期,我们内部有过激烈的争论,甚至红过脸。但每一次争论,都让我们的策略更加完善,共识更加坚定。正是这种基于信任的内部磨合,才让我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能够保持高度的统一和惊人的一致性。所以,这份感谢,属于我的团队,属于每一个为共同目标而燃烧自己的人。
在感谢了所有外部力量之后,我最终想把一份特别的感谢,留给那个曾经为了成长而选择“自讨苦吃”的自己。做出重返校园攻读EMBA的决定,本身就是一次对舒适区的挑战。那意味着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意味着要牺牲掉许多陪伴家人的周末,意味着要重新拿起书本,面对海量的阅读和烧脑的案例。
我感谢那个在深夜航班上还在预习案例的自己,感谢那个在课堂上敢于提出幼稚问题、并与各路精英同学激烈辩论的自己,感谢那个在面对压力和挫败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咬牙坚持下来的自己。正是这段持续“输入”和“充电”的经历,重塑了我的思维模式,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让我学会了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商业问题,用更系统的方法解决复杂挑战。
这次谈判的成功,不仅仅是技巧的胜利,更是心态和格局的胜利。在最艰难的时刻,是内心的那份笃定和自信支撑着我。这份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源于背后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千百次的模拟演练。所以,我要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那份对成长的渴望,才成就了今天这个更有力量的自己。
最后,也是最温暖的感谢,要送给我的家人。如果说公司和团队是我的前线阵地,那么家,就是我最坚实、最温暖的后方基地。在我为了这个项目而连续加班、频繁出差的日子里,是我的家人,默默承担了所有后顾之忧。
我缺席了孩子的家长会,是爱人替我出席,并微笑着告诉我“一切都好”;我因为倒时差而在凌晨还在回复邮件时,是家人悄悄递来的一杯热牛奶;在我因谈判受挫而情绪低落时,是家人无言的拥抱和鼓励,给了我重新振作的力量。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BATNA,也不关心ZOPA在哪里,但他们用最朴素、最真挚的爱,为我构建了一个可以卸下所有防备、获得无限能量的港湾。
这份成功,有他们一半的功劳。这张大单所带来的奖金和荣誉,如果没有家人的分享,将变得毫无意义。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我能心无旁骛、全力以赴的终极保障。这份感谢,虽无言,却最重。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这份复杂的“感谢清单”,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审视每一个感谢对象所代表的价值:
感谢对象 | 感谢的深层含义 | 对未来价值 |
谈判对手 | 认识到“共赢”是更高阶的胜利,对手是最好的磨刀石。 |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养战略性思维,避免零和博弈。 |
EMBA恩师 | 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是核心竞争力,将实践经验理论化。 | 构建可复制的成功模式,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
并肩的团队 | 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内部协同大于一切。 | 强化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打造高效能组织。 |
奋斗的自己 | 肯定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价值,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 | 增强内在驱动力与自信心,持续挑战更高目标。 |
默默的家人 | 家庭是事业的基石,情感支持是终极动力源。 | 平衡工作与生活,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共同幸福。 |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我用EMBA学到的谈判技巧,为公司拿下一个大单时,我首先想感谢谁?”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清晰。这份感谢名单上没有“第一”,因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功生态系统,缺一不可。从对手到恩师,从团队到自己,再到家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结构化的面。而能够清晰地认知并由衷地感谢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贡献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一种超越了谈判技巧本身的领导力格局。这或许正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除了知识之外,所能学到的更宝贵的东西——一种全局观和同理心。
未来的商业世界,竞争将更加激烈,挑战也将更加复杂。懂得如何整合资源、如何构建共赢生态、如何激发团队潜能、如何平衡自我发展与家庭幸福的领导者,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因此,学会感恩,并正确地归因每一次成功,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持续迈向更高成就的战略。它提醒我们,永远保持谦逊,永远保持学习,永远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或许才是那张大单背后,对我个人而言,最丰厚的“利润”。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