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常见的场景:一位业务能力极强的中层管理者,他总是团队里最先发现问题、最快拿出解决方案的人。无论是生产线上的一个小小故障,还是客户的一句紧急抱怨,他总能像个“救火队长”一样,身先士卒,手起刀落地摆平一切。他因此获得了下属的拥戴和上级的赏识,一步步晋升。然而,当他走到更高的管理岗位,面对整个公司的战略方向和未来发展时,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乏力。他发现,那些曾经让他引以为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似乎不再那么奏效了。这正是许多杰出经理人会遇到的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的关键,恰恰蕴含在一个深刻的转变中:从一个高效的“解决问题的人”,蜕变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定义问题的人”。这,也正是EMBA教育所要赋予你的终极价值。
“解决问题”与“定义问题”,看似只是顺序上的颠倒,实则是思维格局上的巨大跃升。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其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反应式的。他们看到一个现象,迅速将其归类为“问题”,然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库,寻找最优的解法。这是一种战术层面的优秀品质,尤其在组织的执行层面,不可或缺。他们的口头禅常常是“我们该如何做?”或者“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这种思维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边界清晰的任务中表现出色。
然而,一个“定义问题的人”,其思维模式是系统的、探究式的。面对同样的现象,他们不会急于给出答案,而是会后退一步,审视现象背后的整个系统。他们会问:“这真的是问题所在吗?或者它只是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冰山一角?”他们探究的是问题的本质、根源以及它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复杂关联。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 “正确地做事”是解决问题的范畴,而“做正确的事”则是定义问题的核心。定义了错误的问题,即使解决方案再完美、执行再高效,也只是在南辕北辙的道路上加速狂奔,最终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种思维格局的跃升,直接体现在管理者角色的转变上——从一个精通战术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运筹帷幄的战略家。“解决问题的人”通常是战术大师,他们擅长在既定的战场上,利用有限的兵力打赢一场又一场漂亮的局部战役。比如,面对销售额下滑,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加大促销力度、增加销售提成、或者投放更多广告。这些都是有效的战术手段,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效果。
相比之下,“定义问题的人”则更像是一位战略家。他们会思考:“我们应该在哪片战场上作战?”面对销售额下滑,他们会重新定义问题:是我们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新的需求了?是竞争对手开辟了新的赛道,让我们的优势不再?是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还是我们的品牌价值正在被稀释?他们通过重新定义问题,将公司的注意力从“如何卖出更多现有产品”这个战术层面,引向“我们未来应该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一战略高度。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其课程设计和案例教学,正是为了引导学员完成这种从战术执行者到战略制定者的蜕变,通过全球化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课程,帮助学员跳出日常运营的琐碎,站在产业和未来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企业。
经典的柯达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柯达曾是胶卷时代的霸主,拥有顶尖的化学家和工程师,他们非常擅长“解决”胶卷领域的一切问题——如何让胶卷色彩更逼真、颗粒更细腻。然而,当数码技术浪潮袭来时,柯达的管理者们没能成功地“定义”新的问题。他们仍然将问题定义在“如何制造和销售更好的胶卷”上,而不是“人们未来将如何记录和分享影像?”。他们解决了无数旧问题,却被一个自己未能正确定义的新问题所淘汰。
成为“定义问题的人”,对领导力风格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从亲力亲为的“控制”,转向激发潜能的“赋能”。一个习惯于解决问题的领导者,很容易陷入微观管理的陷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所以当团队成员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下意识地直接给出答案,甚至亲自上手。短期来看,效率很高,但长期以往,团队成员会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对领导的依赖,组织的能力边界也就被领导者个人的能力边界所禁锢。
而“定义问题的人”则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他们为团队清晰地定义出“我们要去向何方”(What)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Why),然后充分信任并授权团队去探索“我们该如何到达”(How)。他们通过提出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团队的思考和创造力,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正如Simon Sinek在其著名的《从“为什么”开始》(Start With Why)一书中阐述的,卓越的领导者能够激励人心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做”。当你为团队定义了一个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发挥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这是一种更高阶的领导力,它构建的是一个自驱动、自学习的组织,能够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解决者”。
在今天这个高度复杂和不确定的商业世界里,任何有价值的问题都不再是单一维度的。一个看似是市场营销的问题,其根源可能在供应链;一个财务上的困境,其解药可能在企业文化。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往往受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和部门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看到全局。
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打破这种认知的壁垒,培养学员跨界整合的系统视野。通过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能背景的精英汇聚一堂,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认知熔炉”。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从一位互联网新贵的分享中,重新定义自己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一位深耕金融投资的专家,也可能从一位消费品品牌创始人的讲述里,洞察到新的产业投资逻辑。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让学员学会用财务的视角看市场,用战略的眼光看人力,用运营的思维看品牌,从而能够将看似孤立的“点”连成“线”,再织成“面”,最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商业认知体系。只有具备了这种系统视野,才有可能精准地“定义”出那些深藏在复杂表象之下的、真正具有战略价值的核心问题。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对比:
维度 | 解决问题的人 (Problem Solver) | 定义问题的人 (Problem Definer) |
核心焦点 | 答案、方案、执行 | 问题、根源、方向 |
思维模式 | 反应式、线性、战术导向 | 探究式、系统、战略导向 |
典型提问 | “我们该如何做?” | “这真的是问题吗?为什么?” |
时间视角 | 当下、短期 | 未来、长期 |
领导力风格 | 控制、指导、亲力亲为 | 赋能、启发、构建框架 |
创造价值 | 提升效率,优化存量 | 开辟方向,创造增量 |
总而言之,EMBA的终点,绝不仅仅是让你多掌握几种管理工具,多认识几位商界精英,或是为履历镀上一层金。它的真正目的,是引导你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实现从“解决问题的人”到“定义问题的人”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你将拥有更高的思维格局,能够跳出问题看问题;你将具备更强的战略定力,能够在纷繁复杂中指明方向;你将掌握更具智慧的领导方式,能够激发组织的最大潜能;你也将获得更广阔的系统视野,能够在跨界融合中发现新的价值蓝海。
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过程,它要求你放下过去的成功经验,挑战固有的思维定式,以一种归零的心态去学习和反思。但这无疑是一次极其值得的投资。因为在未来,商业竞争的胜负手,将越来越不取决于谁能更好地解决已知问题,而在于谁能率先洞察并定义出那些决定未来的新问题。当你完成了这一蜕变,你所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将不可同日而语。这,或许就是每一位走进EMBA课堂的领导者,最应期待的终极收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