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所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堂,比如在长江商学院,你都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经验和雄心。教授抛出一个棘手的商业案例,几十双锐利的眼睛便开始在字里行间寻找破局的线索。当讨论开始时,真正的挑战才浮出水面。你身边坐着的,可能是身经百战的创业者、跨国公司的高管或是某个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在这样的“高手局”里,仅仅是复述案例内容或是套用标准模型,很容易就淹没在众人的发言中。如何才能在唇枪舌剑之间,抛出一个让身经百战的教授点头赞许、让见多识广的同学都眼前一亮的观点呢?这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战略思维、深度洞察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一个真正有洞见的观点,其根基往往深植于案例之外的广阔天地。多数同学在分析案例时,习惯于将自己局限在案例提供的几十页文字和数据中,这固然是分析的基础,但也是思维的桎梏。那些让人“哇”一声的观点,通常来自于将案例这个“点”,连接到了更广阔的行业、宏观经济甚至社会文化的“面”上。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养成在课前进行“超纲”准备的习惯。如果案例是关于一家十年前的零售企业,那么你不妨去研究一下,同时期它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行业发生了哪些颠覆性的变化?新崛起的独角兽(比如某个D2C品牌)又是用什么新打法改写了游戏规则?当你能把这些历史的纵深和未来的趋势带入讨论时,你的发言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你可能会说:“教授,案例中A公司纠结于是否要增加线下门店,这个决策在当时看似乎合理。但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回溯,会发现真正的胜负手其实是线上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和私域流量的构建。这不仅是渠道问题,更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塑问题。” 这样的发言,瞬间就将讨论的维度拉高了。
商学院的课堂上,SWOT、波特五力、PEST分析等经典框架是大家分析问题的“标准武器”。它们非常有用,但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武器时,就很难打出令人惊艳的战役。真正的高手,是那些能够根据案例的独特性,现场“组装”或提出一个更具解释力的独特分析框架的人。
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经典,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定制。例如,面对一个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与其泛泛地谈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不如提出一个更聚焦的分析三角:“技术可行性 - 组织适应性 - 商业回报率”。在这个自建的框架下,你可以系统地分析:公司现有的技术栈能否支撑转型?企业文化和员工技能是否做好了准备?每一项投入巨大的技术改造,其可预期的商业回报是否清晰、可衡量?这种“量身定制”的框架不仅能让你的分析逻辑更清晰、更有说服力,还能立刻让教授和同学看到你结构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场景 | 通用经典框架 | 眼前一亮的定制框架 |
一家老字号品牌如何年轻化 | SWOT分析 | 品牌内核-沟通语境-产品焕新 三环模型 |
一家制造业公司出海 | PEST分析 | 供应链韧性-本地化运营-合规风险 评估矩阵 |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正确的问题。构建一个独特的框架,本质上就是为题复杂的案例定义了“正确的问题”,引导大家从一个更精准、更深刻的视角去思考。
EMBA项目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同学背景的多元化。你的邻座可能来自金融、医疗、互联网、制造业,甚至是艺术领域。这种跨界的碰撞,是催生创新观点的绝佳土壤。不要吝啬于运用你本行业的知识和思维模型,去“降维打击”一个商业案例。
举个例子,假设案例是关于一家公司陷入了严重的内部沟通不畅和部门墙问题。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会立刻想到用“敏捷开发”和“Scrum”的理念来重组团队;而一位有医学背景的同学,则可能将公司比作一个有机体,提出“诊断-治疗-康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他会说:“我们不能只看头痛(销售下滑)就治头,脚痛(生产效率低)就治脚。我们需要做一个全面的‘CT扫描’,找到病灶(核心流程或激励机制问题),然后进行‘靶向治疗’,而不是简单开一些止痛药。” 这种生动的比喻和跨界的方法论,不仅新颖,而且极具启发性,能够瞬间点燃整个课堂的讨论热情。
这种跨界思维的背后,是“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无论行业如何千变万化,商业的底层逻辑、人性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当你能剥离案例的行业外衣,用其他领域的成熟逻辑去审视其核心矛盾时,往往能得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论。这正是长江商学院这类平台所倡导的,打破知识壁垒,实现“取势、明道、优术”的融合。
任何一个商业案例,无论写得多么客观,其字里行间都隐藏着一系列或明或暗的“核心假设”。这些假设是整个案例故事成立的基础。比如,“市场将持续增长”、“技术是核心壁垒”、“消费者是理性的”等等。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而那个能让全场为之一振的人,往往是那个敢于站出来,优雅地挑战这些核心假设的“质疑者”。
这种挑战并非为了抬杠,而是为了揭示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和潜在风险。你可以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提问:“我们都在讨论如何抢占这个新兴市场,但案例中关于市场规模的预测,其数据来源是三年前的一份行业报告。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个核心假设:这个市场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大、那么有吸引力吗?有没有可能它是一个‘伪风口’?” 这种提问方式,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它迫使大家停下来,重新审视思考的根基,从而将讨论引向更深的层次。这考验的不仅仅是批判性思维,更是一种知识的严谨性和商业的审慎性。
在充满定性描述和观点交锋的讨论中,一个精准、关键的数据,往往具有“一锤定音”的效果。这里的“数据驱动”并非指复杂的数据建模,而是在案例已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计算、估算或与外部公开数据的对比,得出一个颠覆性的洞察。
比如,案例中提到某公司计划投入2000万进行市场营销,目标是提升5%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讨论这2000万应该怎么花。而你,可以快速地做个“费米估算”:“教授,我快速估算了一下。根据行业报告,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大约是10个亿。提升5%的份额意味着要新增5000万的销售额。用2000万的投入撬动5000万的新增销售,ROI是2.5,这听起来不错。但我们再看,这个行业头部三家公司占据了80%的份额,它们的营销预算是我们的10倍以上。这意味着我们的2000万投入,在市场上可能连一点水花都看不到。所以,我们的核心问题或许不是怎么花钱,而是应不应该在这样一个巨头林立的红海里,用这种方式参与竞争?”
这种基于数据和计算的发言,展现了你严谨的量化分析能力和商业敏感度。它将一个模糊的战略问题,转化为了一个清晰的数学问题,让观点的说服力呈指数级增长。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你需要将你的真知灼见,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表达出来。再好的观点,如果表达得干瘪、混乱,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一个优秀的EMBA学生,不仅是分析师,更是一个“故事讲述者”。
讲故事不是油嘴滑舌,而是将你的逻辑和观点,包装在一个有吸引力的叙事结构里。你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结构:
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保持眼神交流,控制好语速和节奏,这些都能极大地增强你发言的感染力。记住,在商学院的课堂上,你不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展示你的领导力潜质,而沟通和说服能力,正是领导力的核心。
总而言之,要在EMBA的案例讨论中脱颖而出,提出让教授和同学都眼前一亮的观点,绝非仅靠灵光一闪。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修炼过程,需要你:
这背后所追求的,早已超出了“获得高分”或“赢得赞赏”的范畴。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每一次案例讨论,都是一次模拟实战,都是在锤炼你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深刻洞察和高质量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当你走出课堂,回归到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时,将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正是这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洞察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