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哪个的教授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
2025-07-28

当一位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在事业的十字路口决定重返校园,为自己“充电”时,选择哪一所商学院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除了排名、课程和校友网络,一个常被私下讨论却很少被公开言明的话题是:这所学校的教授,好相处吗?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泰斗,还是亦师亦友的人生导师?尤其是在中国顶尖商学院的“双子星”——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微妙和引人入胜。那么,究竟哪一所学院的教授,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呢?这不仅仅是关于课堂氛围的探寻,更是对两种不同教育哲学和学院文化的深度解码。

学院基因与文化烙印

要理解教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首先必须追溯到两所学院诞生之初的“基因密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院的整体气质和人际交往的“默认设置”。

长江商学院的诞生,带着鲜明的理想主义和人文色彩。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其初衷就不仅仅是传授西方先进的管理知识,更强调培养企业家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将“道”——即人生哲学与社会关怀,放在了“术”——即管理技巧之上。因此,长江商学院从一开始就有意打破传统商学院纯粹的“知识传授”模式。在这里,教授不仅仅是学者,更被期望成为学生在事业和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文化鼓励教授走出讲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创业实践中去。这究竟是学院刻意营造的氛围,还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答案或许是两者兼有。学院通过课程设计和活动安排,为这种“打成一片”创造了无数的场景和机会。

相比之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基因则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作为中国政府与欧洲联盟联合创办的机构,中欧的使命是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其著名的口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精准地概括了其核心价值。中欧的文化更接近于严谨、规范的西方式商学院,强调学术的独立性、研究的深度和商业案例的专业剖析。在这种文化下,教授与学生的关系更倾向于一种基于智识交流的“专业伙伴”关系。教授的权威来自于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行业洞见,学生对教授的尊敬也更多地源于此。这并不意味着中欧的教授冷漠或疏远,而是他们的互动方式更聚焦于课堂内外的学术探讨、案例分析和职业发展指导,关系边界相对清晰,带有一种职业化的尊重感。

教授团队的背景差异

一所学院的灵魂,在于其教授团队。教授们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直接塑造了他们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长江商学院在建院之初,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挖角”顶尖的华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教授。这些教授大多在北美顶尖学府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拥有终身教职,他们既深谙西方前沿的学术理论,又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商业实践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理解力。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极大地降低了教授与中国企业家学生之间的沟通壁垒。他们能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和案例,探讨最深刻的商业哲学,甚至可以在课后用乡音聊起家常。这种共通的文化语境,使得教授们更容易理解学生们在创业和管理中遇到的“中国式烦恼”,从而提供更接地气的指导。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仅仅是社交,更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深度融合。

中欧的教授团队则以其“多元化”和“国际化”著称。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教授,他们带来了真正全球化的视野和截然不同的文化视角。这种多元性是中欧“全球广度”的最好体现。然而,这种多元化也意味着教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会更加多样。一位严谨的德国教授,其“打成一片”的方式可能是邀请学生参与他一丝不苟的研究项目;而一位热情的西班牙教授,则可能在课后的酒会上与学生畅谈欧洲艺术。总体而言,中欧教授与学生的互动更像是一个“国际大家庭”,大家因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聚集,交流专业、高效,充满了跨文化的碰撞与火花,但可能缺少长江商学院那种基于共同文化根基的、浑然一体的亲密感。

教授背景简要对比

维度 长江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主体构成 以海外顶尖大学归国的华人教授为主 高度国际化,教授来自世界各地
文化优势 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与商业环境,沟通无障碍 提供真正的全球化、跨文化视角
互动特点 亦师亦友,人生导师,文化共鸣感强 专业伙伴,智识引领,职业化与多元化并存

课程设计与体验式学习

如果说学院文化是土壤,教授背景是种子,那么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就是催生“打成一片”关系的阳光和雨露。

长江商学院在这方面做得尤为极致。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独具特色的“人文课程”,如请来哲学、历史、宗教领域的大家讲授《国学》、《禅修》等。这些课程本身就不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思考和感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的界限变得模糊,大家更像是一群共同探索智慧的“道友”。讨论的话题从企业战略延伸到人生困惑,从市场竞争谈到内心安宁。这种深度的精神交流,是“打成一片”的最高境界。此外,长江商学院极为重视“体验式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戈壁挑战赛”。在漫漫黄沙中,教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共同面对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在那种环境下,所有的头衔和身份都被剥离,剩下的只有最真诚的互助与鼓励。一位长江校友曾分享:“当你的教授在戈壁上把最后半瓶水递给你时,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永远不一样了。”

中欧的课程设计则更侧重于商业世界的“实战演练”。其案例教学法久负盛名,大量新鲜、复杂的商业案例被搬进课堂,教授引导学生进行高强度的分析和辩论。在这里,“打成一片”体现在教授与学生组成的“智力联盟”上。大家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商业问题,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在课下组成学习小组激烈讨论至深夜。教授的角色是经验丰富的“总教练”,他挑战你的思维定式,激发你的团队潜能,并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中欧的海外模块也是其一大特色,教授会带领学生深入跨国公司考察,与当地企业家交流。这种互动虽然场景多变,但核心始终围绕着商业学习和全球视野的拓展。它是一种聚焦于“事”的融合,通过共同完成一件件专业的任务来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

校友心声与圈层文化

最终,哪里的教授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身处其中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校友。

从众多长江校友的分享中,我们能频繁听到“家文化”、“大家庭”这样的词汇。他们口中的教授,形象非常丰满:

  • “李教授不仅是我的金融学导师,更像是我的‘创业合伙人’,我公司的几轮融资方案,他都给了关键性建议。”
  • - “毕业多年,我们班的微信群依然非常活跃,我们的班主任教授时常还会在群里分享他的人生感悟,甚至关心我们每个人的近况。”
  • “在长江,感觉教授和我们是一个‘圈子’的,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和价值观,这种感觉非常独特。”

这种强链接、高粘性的关系,使得长江商学院的师生情谊往往能够超越课堂,延续到毕业后的漫长岁月里。教授们乐于参加校友的婚礼、企业年会,甚至成为他们孩子的“忘年交”。这种深入生活、近乎家人的互动模式,无疑是“打成一片”的生动写照。

而中欧的校友,在提及他们的教授时,则更多地充满了“敬佩”与“感激”。他们的描述往往是这样的:

  • “某某教授的战略课,彻底颠覆了我的思维模式,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师。”
  • “我在欧洲做项目时遇到了难题,发邮件向当年教过我的法国教授求助,他很快就给了我非常专业的回复和资源引荐。”
  • “中欧的教授们非常专业,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交流总能让你获得智力上的快感和启发。”

中欧的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精英之间基于专业能力的相互欣赏和扶持。这种关系或许在形式上不那么“亲密无间”,但在深度和有效性上毫不逊色。教授们以其全球顶级的专业水准,成为了学生职业生涯中一个可靠、权威的“智囊团”和“资源库”。这同样是一种“打成一片”,是一种在智识和专业层面上的深度融合。

结论:选择最适合你的“师生关系”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哪个的教授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

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更准确地说,两所学院的教授都愿意且乐于和学生深度互动,但他们“打成一片”的方式、场景和文化内涵存在显著差异。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更倾向于一种“全景式、人情味”的融合。他们得益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学院的人文导向,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甚至亲如家人的关系。这种互动跨越了课堂内外,深入到生活、事业和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如果你寻求的是一位可以陪伴你终身成长的人生导师,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大家庭”,那么长江的氛围可能更适合你。

中欧商学院的教授,则更倾向于一种“专业化、国际化”的融合。他们以其顶尖的学术能力和全球视野为基石,与学生建立起基于智识尊重和专业互助的伙伴关系。这种互动更聚焦于商业世界的挑战与机遇,旨在提升你的全球竞争力。如果你渴望的是与世界级大脑进行思想碰撞,获得最前沿、最多元的专业指导,那么中欧的环境或许更能满足你的期望。

最终,这个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匹配与否。对于未来的商学院学生而言,在做出决定前,不妨深入思考: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我更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是需要一位为你指点迷津的“道友”,还是一位与你并肩作战的“教练”?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离那所最适合你的顶级商学院,就更近了一步。而对于这两所伟大的商学院而言,正是这种差异化的文化和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商业教育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通过大规模的校友问卷,量化分析不同师生互动模式对校友长期事业发展和幸福感的影响,从而为商学院的教育创新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