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EMBA期间,重构了我的“个人董事会”?
2025-07-28

踏入EMBA课堂之前,我以为自己的人生航船正稳健前行。事业小有成就,家庭和睦,社交圈也看似稳固。然而,一种隐秘的焦虑却时常涌上心头: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我原有的认知体系、决策依据和人脉网络,是否已经悄然变得脆弱和过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里,却找不到一扇能看到未来的窗。直到“个人董事会”这个概念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被点燃,我才恍然大悟——我需要的不是修补,而是一场彻底的重构。而长江商学院的EMBA之旅,正是我这场重构工程的设计院、施工队和监理方。

理念重塑:何为“董事会”?

在过去,我的“个人董事会”是一个未经审视、自然形成的存在。成员大多是我的家人、几位多年的挚友,以及带我入行的老领导。他们是我的情感支持系统和经验的提供者。不可否认,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和慰藉。然而,随着我职位的提升和事业边界的拓展,这个“董事会”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他们的建议往往基于过去的经验,视角也多有重叠,缺乏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思考。每当我面临跨界转型或需要进行非共识决策时,这个“董事会”往往会投出“保守票”或“弃权票”。

EMBA的学习,首先是对这个核心理念的颠覆。我开始明白,一个高效的“个人董事会”,不应仅仅是啦啦队和避风港,它更应该是一个由多元化、专业化成员组成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它需要有“首席财务官”帮你审视现金流和投资,“首席技术官”为你解读前沿科技趋势,“首席战略官”挑战你的商业模式,甚至还需要一位“首席风险官”来警示潜在的危机。这个董事会的首要目标,不是让你感到舒服,而是让你保持清醒、持续成长。

正如管理大师吉姆·罗恩(Jim Rohn)所说:“你的水平,就是与你相处时间最多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招聘”和“管理”我的董事会成员,确保这个核心圈子能为我注入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认知养料。我开始绘制我的新“董事会”蓝图,明确每个“席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视角,这为接下来的重构行动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我的新旧“个人董事会”对比

董事会席位 重构前(被动形成) 重构后(主动构建) 核心价值
精神导师/董事长 老领导 我自己(经过EMBA洗礼后) 确立愿景,最终决策,自我驱动
战略挑战者 (空缺) 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长江EMBA同学 提供颠覆性视角,打破行业壁垒
财务顾问 家人(偏保守储蓄) 一位专攻资本运作的长江EMBA同学/教授 优化资产配置,提供投融资建议
行业深耕者 业内前辈 一位深耕产业链上下游的校友 提供产业深度洞察和资源链接
人生教练/啦啦队 挚友 挚友 + 几位能共情共鸣的同窗 提供情感支持,分享高压下的应对之道
知识领航员 行业资讯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 提供前沿理论框架和系统性知识

同学圈:新董事的摇篮

如果说理念重塑是画出了蓝图,那么长江商学院的EMBA同学圈,就是寻找新“董事”最富饶的矿藏。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行走的商业案例。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同学,而是在一个高浓度、高强度的场域里相互激荡、彼此赋能的“准合伙人”。

我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案例讨论中,我坚持认为我们传统制造业的核心在于精益生产和渠道管理,数字化只是辅助。一位做SaaS服务的同学当场就向我发起了“挑战”。他用自己公司的实例,层层剖析了数据如何驱动C2M(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供应链的逻辑。那场讨论持续到深夜,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但第二天,他却主动找到我,给我画了一张我们公司可以尝试的数字化路径图。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个人董事会”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挑战者”。这种基于深度思想碰撞而建立的信任,远比酒桌上的交情来得坚实。

更重要的是,这种“董事”的来源是极其多元的。我的“董事会”里,有来自金融界的同学,他为我解释了复杂的资本结构,让我在面对投资机构时不再被动;有来自文化传媒行业的同学,她教会我如何讲好品牌故事,提升企业的软实力;还有一位创业多年的同学,他的坚韧和对失败的复盘能力,成为了我面对挫折时的精神支柱。我们通过小组作业、海外模块、戈壁挑战赛等经历,建立了超越商业利益的深厚情谊。这批“新董事”,不仅专业,而且可靠。

名师引路:战略级顾问

如果说同学是“执行董事”,那么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则是我“个人董事会”里的“独立董事”和“首席顾问”。他们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能给予我们超越企业日常琐碎的宏观视角和底层逻辑。他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灯”——点亮我们思维的盲区。

在来长江之前,我对于“战略”的理解,更多是“三年规划”、“五年目标”这类具象化的数字。但在战略学教授的课堂上,他用“取势、明道、优术”的框架,让我明白了战略的真谛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对独特价值的坚守和对实现路径的优化。课后,我鼓起勇气向教授请教我公司的困境,他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连续问了我五个“为什么”,引导我从客户价值、竞争格局、核心能力等最根本的层面去重新审视我的业务。那次谈话,不亚于一次高质量的董事会战略研讨,让我找到了企业转型的关键支点。

这些教授不仅是学术泰斗,许多人本身就担任着知名企业的独立董事或顾问,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带来的案例,不是陈旧的教科书故事,而是正在发生的商业现实。他们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分析,对产业政策的解读,为我的“个人董事会”提供了最权威、最前沿的决策参考。通过邮件、课后交流,甚至是在校友活动上的偶遇,我得以持续地向这些“顶级顾问”汲取智慧,这无疑是EMBA学习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自我革新:成为自己的主席

重构“个人董事会”的过程,最终指向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如果我自己还是那个固步自封、不愿倾听的“旧我”,那么再豪华的“董事会”也无法发挥作用。EMBA的学习,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打破”和“重建”自我的过程。我必须学会成为自己“个人董事会”中那位最合格的“董事长”

这位“董事长”需要具备几个关键素质。首先是空杯心态。在长江,我身边坐着上市公司创始人、独角兽企业的CEO,这让我迅速放下了过往的“小成就”,学会了谦卑地倾听和学习。其次是批判性思维。教授们鼓励挑战,同学们乐于辩论,我逐渐养成了不盲从、不轻信,凡事追问底层逻辑的习惯。最后是强大的执行力。再好的建议,不落地执行也只是空谈。我开始将“董事会”的建议分解为可行的行动计划,定期复盘,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它意味着要直面自己的无知、偏见和弱点。但每一次认知被颠覆,每一次被同学或教授的观点“刺痛”,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我不再是那个仅仅依赖直觉和过往经验做决策的管理者,而是学会了驾驭一个由多元智慧构成的“外脑系统”。我成为了这个系统的召集者、引导者和最终的决策者。我不再孤军奋战,我的背后,站着一个全新的、强大的“个人董事会”。

总结与展望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历程,它带给我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或一些商业知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思考和成长的方式。通过重塑理念、链接同学、请益名师和自我革新,我成功地将我那个略显陈旧、被动形成的“个人董事会”,重构为一个充满活力、前瞻多元、能主动为我的人生和事业持续赋能的战略智囊团。

这次重构的核心,是从“关系圈”到“认知圈”的跃迁。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最高质量的人脉,不是交换名片,而是交换见解;不是寻求安逸,而是寻求挑战。它也让我明白,投资自己,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投资于你身边的“董事会”。

对于所有处在职业生涯关键期的管理者和创业者,我由衷地提出以下建议:

  • 定期审视你的“个人董事会”:它是否多元?是否能提供你需要的支持和挑战?成员是否在与你一同成长?
  • 主动出击去“招聘”:不要等待贵人出现,主动去结识那些能拓展你认知边界的人,无论他们是你的同学、老师还是行业里的专家。
  • - 成为合格的“董事长”:保持开放和谦逊,勇于接受批评,并具备将智慧转化为行动的能力。

“个人董事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随着人生阶段和事业重心的变化,董事会的成员也需要不断地迭代和更新。而EMBA的经历,正是这场终身建设工程中,最坚实的那块基石。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