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江EMBA的同学情,比战友情还“铁”?
2025-07-28

在人生的诸多情感联结中,“战友情”常被奉为圭臬。那是将后背交给对方的绝对信任,是在枪林弹雨中结下的生死之交。然而,在商界精英的圈层里,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长江商学院EMBA的同学情,甚至比战友情还要“铁”。这并非夸张的修辞,也不是对战友情的轻慢,而是对一种在特殊环境、特殊人群中诞生的,集理性与感性、当下与未来于一体的新型深度关系的精准描述。它究竟“铁”在何处?又是如何超越了那份在硝烟中凝结的情谊?

共同蜕变,而非仅共历风雨

战友情的核心,是“共历风雨”。它诞生于外部环境的极端压力之下,是一种被动形成的、以生存为首要目标的联盟。士兵们被投入同一个战场,面对同一个敌人,他们的情感联结是在“求生”这一共同的、原始的需求中锤炼出来的。这种情感深刻、纯粹,但其底色往往是回顾与纪念,是对一段共同熬过的艰难岁月的铭记。

然而,长江EMBA的同学情,其核心驱动力是“共同蜕变”。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家、高管或创始人。他们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并非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进化”。他们是主动选择离开舒适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突破的期许,汇聚一堂。他们共同面对的“敌人”,不是具象的对手,而是自身的认知天花板、过时的商业模式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格局。

在这个被誉为“思想的练兵场”里,同学情不再是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构建。从通宵达旦的小组案例研讨,到课堂上针锋相对的观点交锋;从戈壁挑战赛上的相互扶持,到海外模块学习中的文化碰撞,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思想的激荡和认知的重塑。如果说战友情是在烈火中被一同锻造成型,那么长江的同学情则更像是一群顶级的璞玉,在名师的指点和彼此的切磋下,共同被打磨、雕琢,最终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份情谊,根植于对彼此成长路径的深度见证和参与,其基础是智识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共振

高阶信任,源自深层链接

战友情中的信任,是“性命相托”的信任。我信任你,因为在战场上,你是我生命的保障。这种信任是极致的,也是相对单一维度的。而在商业世界,尤其是在金字塔顶端的圈层,信任是一种极其稀缺且复杂的资源。企业家们习惯了戴着“铠甲”示人,在谈判桌上、在董事会里,展现脆弱几乎等同于暴露命门。

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却巧妙地创造了一个“高压”与“安全”并存的独特场域。一方面,课程的强度、案例的深度、教授的诘问,都构成了巨大的“高压”;另一方面,同学之间非利益直接冲突的平等身份,以及“不录音、不录像、不外传”的课堂默契,共同构建了一个罕见的“心理安全区”。在这里,一位掌管千亿市值公司的董事长,可以坦诚地分享自己对于企业传承的焦虑;一位叱咤风云的创始人,也可能在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时潸然泪下。这种基于真实困境和人性脆弱面的暴露,所建立起来的信任,是超越商业利益的“高阶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其坚固程度和应用广度远超想象。它意味着,当你遇到商业难题时,可以毫无保留地向同学请教,得到的不仅是建议,更是设身处地的共情与思考。这种链接的深度,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做一个直观的对比:

维度 传统战友情 长江EMBA同学情
形成动因 外部环境胁迫(被动) 内在成长驱动(主动)
信任基础 生死相托,基于生存本能 智识共鸣与人性坦承,基于深度链接
情感指向 回顾过去,共同记忆 面向未来,共同创造
关系本质 情感联盟,基于共患难 生态联盟,基于共成长与共创价值
价值维度 纯粹的情感价值 情感、智识、资源、事业等多维价值复合体

资源整合,面向未来的盟约

战友情多是回望,是对过往岁月的凭吊与慰藉。战友重逢,把酒言欢,追忆的是“想当年”。这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维系,但其功能性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长江EMBA的同学情,则从一开始就指向未来。这群人本身就是中国商业社会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节点。他们的结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指数级的网络效应。这种关系网络,与其说是“人脉”,不如说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商业生态系统”。同学之间,不仅是朋友,更是彼此的潜在合作伙伴、投资人、客户、供应商和终身顾问。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正苦于数字化转型无门,而他的邻座恰好是国内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一位深耕消费品领域的同学,想要出海拓展市场,而他的学习小组里,就有在东南亚市场打拼多年的“老炮”。这种知识、经验和资源的即时匹配与高效流动,是任何其他社交场合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情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情感范畴,升华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盟约”。大家扶持,不是出于简单的“江湖义气”,而是基于对彼此能力和人品的深度认可,是一种“我知道你行,我愿意与你同行”的理性判断与感性信赖的结合体。

长江烙印,独特的文化熔炉

最后,这份“铁”一般的同学情,离不开长江商学院本身独特的文化烙印。作为一所诞生于中国、致力于培养全球视野企业家的商学院,长江从创立之初就强调“取势、明道、优术”的整合性智慧,并极为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

这种独特的教学理念,决定了长江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管理工具,更是引导企业家们思考更宏大、更根本的问题。

  • 超越商业的格局: 课程中融入大量人文、历史、哲学的内容,引导同学从更长的时间轴、更广的社会视角看待商业,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人生价值。
  • 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大家一起探讨“企业家的终极追求是什么”这类问题时,彼此之间建立的,就不再是纯粹的商业链接,而是价值观层面的认同。
  • “长江人”的身份认同: 毕业后,遍布全球的校友网络、持续的终身学习课程、丰富的校友活动,不断强化着“长江人”这一身份标签。这是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这份同学情得以在毕业后持续升温、发酵。

正是这个独特的文化熔炉,将一群原本独立的商业领袖,淬炼成一个拥有共同语言体系、相似价值取向和强烈身份认同的“共同体”。这份情谊,既有江湖的豪情,又有庙堂的格局;既能坐而论道,又能并肩作战。它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在一所顶尖商学院的精心设计下,由一群最优秀的头脑共同铸就的时代产物。

结论:一种新时代的“超级链接”

综上所述,“长江EMBA的同学情,比战友情还‘铁’”的说法,并非要一较高下,而是为了揭示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朋友或伙伴关系,成为一种集情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事业共同体乃至价值共同体于一身的“超级链接”。

这份情谊,始于对知识的共同探寻,深化于人性层面的坦诚相待,升华于对未来的共同憧憬与携手共创。它既有战友情的肝胆相照,又多了智识共鸣的深度;既有同窗之谊的纯粹,又融合了商业联盟的能量。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位长江学子而言,这不仅仅是两年学习的收获,更是为未来人生和事业配置的最宝贵、最坚实的“压舱石”。或许,未来的研究者们,可以从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更深入地剖析这种精英网络如何影响个体的决策、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的演进。但这背后最动人的,始终是那份在共同成长中结下的、比钢铁还要坚韧的情谊。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