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妨想象一个场景:金秋时节,一群意气风发的商业精英身着毕业袍,在庄严的礼堂里相互道贺。他们刚刚完成了在长江商学院等顶级学府的EMBA课程,手握着最前沿的管理知识、一张含金量极高的文凭,以及一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翘楚的同学录。此刻,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似乎都充满了无限可能。然而,五年、十年后,当我们再次审视这群人时,会惊人地发现,他们之间已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扶摇直上,开创了事业的新纪元;有的人则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分化?是智商、情商还是机遇?或许都有关系,但最核心、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毕业后那份看似朴素却无比强大的“持续行动力”。
EMBA教育如同一座高能的加油站,它为每一位“赛车手”加满了最优质的“燃料”——知识、视野和人脉。但离开加油站后,能否在漫长而崎岖的赛道上持续驰骋,最终抵达更远的终点,考验的不再是油箱里有多少油,而是引擎能否持续、高效地运转。这引擎,便是持续行动力。
在EMBA的课堂上,同学们系统学习了从战略管理到市场营销,从组织行为学到财务决策的各种理论模型。无论是“波特五力模型”、“蓝海战略”,还是“颠覆式创新”,这些工具和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认知高度。毕业时,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律有了全新的理解。然而,“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斯坦福大学教授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和罗伯特·萨顿(Robert Sutton)在其著作《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行动》(The Knowing-Doing Gap)中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现象。他们发现,许多组织和个人拥有正确的知识,却无法将其付诸实践。原因多种多样:对失败的恐惧、组织内部的惯性、过度分析导致的“分析瘫痪”,或是将谈论计划等同于执行计划。EMBA毕业生同样面临这个挑战。将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应用到自己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中,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那些真正拉开差距的同学,正是那些敢于跨越这条鸿沟的“勇士”。他们不满足于在会议上引用几个时髦的管理术语,而是将理论视为行动的指南针,在实践的泥泞中摸爬滚打,哪怕最初的尝试并不完美。
说白了,行动本身就是一种筛选机制。它会筛选掉那些夸夸其谈的“思想家”和畏首畏尾的“观望者”,留下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持续的行动力,意味着愿意用一次次的试错去验证所学,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去承载宏大的战略构想。这个过程或许充满了挫败感,但每一次行动后的复盘和调整,都让知识真正地“长”在了自己身上,从别人的理论变成了自己的能力。
EMBA教育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本身,更在于培养一种“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然而,真正的内化并非一蹴而就,它依赖于毕业后持续不断的实践、反思与迭代。这就像学游泳,理论课上学得再好,不下水扑腾几次,永远也学不会换气和漂浮。
那些成功的毕业生,往往将自己的企业或事业部当成了EMBA课程的“后课堂”和“实验室”。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学习了数字化转型,一位同学可能只是在公司内部组织几次分享会,而另一位同学则立刻着手,组建一个小型敏捷团队,从一个具体的业务流程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试点。这个试点项目很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阻力:员工的抵触、技术的不匹配、预算的超支。但正是这些实践中的“坑”,才让书本上的概念变得鲜活而深刻。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他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早已超越了任何一位纸上谈兵的同学。
这种持续的实践,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行动-反馈”的闭环。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行动产生了结果,结果带来了反馈,反馈又修正了认知,从而指导下一次更精准的行动。拥有持续行动力的人,乐于并善于构建这样的正向循环。他们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所学的理论,而是会反思:是理论不适用,还是我的应用场景、方法或时机不对?这种基于实践的深度思考,才是知识内化的不二法门,也是拉开同学差距的关键所在。
EMBA带来的另一大宝贵财富,无疑是高质量的人脉网络。通讯录里躺着几百位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这看似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但事实是,对很多人而言,这座金矿从未被真正开采过,它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了一种社交上的“固定资产”。
拉开差距的,不是你认识谁,而是你如何与这些“认识的人”深度互动。低效的行动者,仅仅停留在点赞、评论、节日群发祝福的浅层社交。而高效的行动者,则致力于“激活”这张网络。他们明白,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和信任连接。他们会主动思考:我能为同学提供什么价值?我的专业能力、行业洞察或资源,能否帮助到他人?他们会组织小范围的深度交流,针对某个行业痛点进行“私董会”式的探讨;他们会在同学遇到困难时,真诚地伸出援手,而不是仅仅口头安慰;他们更会主动发起跨界合作,将不同背景的同学撮合在一起,共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优势”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你的EMBA同学是你的“强关系”,但通过他们,你可以链接到无数你本不可能触及的“弱关系”,从而获取意想不到的信息和机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行动起来,去维护、去给予、去创造连接的理由。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两种不同行动模式的差异:
行为维度 | 低效行动者 (网络静默者) | 高效行动者 (网络激活者) |
关系维护 | 被动等待、节日群发、偶尔点赞 | 主动关心、定期一对一交流、记住对方需求 |
价值交换 | 倾向于索取,或从不开口 | 先利他再利己,主动分享信息和资源 |
合作模式 | 停留在口头上的“以后合作” | 发起具体项目,寻找合作切入点,共创价值 |
网络拓展 | 满足于现有同学圈 | 通过同学链接其背后更广阔的资源网络 |
可以说,持续的行动力将人脉从一种“存量”思维,转变成了一种“流量”思维。它让静态的通讯录变成了动态的、不断产生价值的生态系统。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新的风口、新的概念、新的商业模式涌现。从O2O到共享经济,从新零售到元宇宙,再到如今的AIGC。对于手握资源和资本的EMBA毕业生来说,诱惑无处不在。此时,持续行动力表现为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战略定力,即持续地做“正确的事”,并对那些看似美好但偏离主航道的“机会”说不。
许多人在毕业后,急于证明自己,容易陷入“机会主义”的陷阱。看到同学在某个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便心生焦虑,也想跟风尝试,结果分散了宝贵的精力和资源,最终一事无成。而那些真正走得更远的人,往往在毕业后,结合所学对自己和企业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战略盘点”,明确了自己未来十年要深耕的核心领域。他们的行动,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围绕着既定的战略目标,进行持续、聚焦的投入。
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哲学,是对一个人心性和毅力的巨大考验。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出的“刺猬理念”——专注自己最擅长、最有激情且能驱动经济引擎的领域——正是这种战略定力的完美诠释。一位来自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在大家都去追逐互联网金融热潮时,他选择坚守并升级自己的传统制造业。他持续地将学到的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智能制造理念,一点一滴地应用到工厂的改造中。数年后,当风口退去,许多追风者一地鸡毛时,他的企业却凭借扎实的内功和极高的效率,成为了行业内真正的“隐形冠军”。他的行动,看似没有波澜壮阔,却是最深刻、最有效的长期主义实践。
综上所述,EMBA的毕业典礼,远非学习的终点,而是一场更为宏大的人生与事业马拉松的真正起点。在这场漫长的赛跑中,决定最终排位的,并非起跑时拥有多少知识储备或人脉资源,而是能否将这些势能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能。
我们看到,真正拉开EMBA同学差距的,是毕业后的“持续行动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四个核心层面:
对于所有已经或即将完成EMBA学业的精英们,这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行动的号召。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已经为你提供了最好的地图和装备。但前方的路,终究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丈量。与其将文凭束之高阁,不如将其视为一张行动的“许可证”;与其沉醉于同学录的星光熠熠,不如思考下一个可以为彼此创造价值的连接点。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系统性地培养和维持这种“持续行动力”,尤其是在高压和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但对每个个体而言,答案或许很简单:就从今天开始,选择一件你从EMBA学到却迟迟未做的事,行动起来。因为,所有卓越的成就,都源于一个微小的开始和一份持之以恒的坚持。你的未来,不在于你学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用所学做了什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