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世界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每一位领航者都需要一张精准的海图和一座坚固的灯塔。对于许多中国企业家而言,长江商学院提出的“取势、明道、优术”便是这样一套行之有效的航行哲学。它如同一位智者,在过去二十年间,指引着无数商业领袖穿越迷雾,把握机遇。然而,当我们站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的门槛上,眺望未来十年,这片商业海洋的水文、气候、乃至航道本身都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奇点临近、全球化的范式转移、可持续发展的硬性约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脚下的商业大陆。因此,那句经典的箴言——“取势、明道、优术”,也必然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全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
传统的“取势”,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顺势而为”的智慧。企业家们像精明的冲浪者,敏锐地捕捉着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浪潮、国家政策的红利窗口,或是特定行业的风口。这种“势”是线性的、可预测性相对较高的。在那个增量发展的黄金时代,只要找准了赛道,踩对了节奏,企业便能乘风而起,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敏锐商业直觉的判断,核心在于“发现”和“跟随”。
然而,未来十年的“势”,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非昔日可比。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浪潮,而是一个由地缘政治、前沿科技、气候变化、社会思潮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系统性变局”(Systemic Change)。这是一种“涌现”出的、非线性的“势”。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因此,未来的“取势”,将不再是简单的“逐浪”,而是要求企业家具备“塑浪”的能力。这意味着,领导者需要从单一的经济视角,跃升到全球系统性思维,理解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传导机制。例如,一项关于碳中和的国际协议(ESG之势),可能会通过供应链(产业之势)和技术标准(科技之势),最终深刻影响一家消费品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市场策略。这要求企业家不仅要看懂海面的波涛,更要洞察深海的洋流,甚至参与到航道的构建中去。
过去的“势”,很多时候是技术驱动的。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催生了巨大的商业机遇。企业家们所要做的,是快速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将其嫁接到自身的商业模式中。这个过程中的“势”,技术属性非常强,甚至带有一点“工具主义”的色彩。
展望未来,尤其是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浪潮,其“势”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的质变。这不再仅仅是效率工具的迭代,而是关乎人类认知、社会结构乃至文明形态的深远变革。未来的“取势”,必须建立在对“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深刻预见之上。企业家需要思考的,不再是“如何用AI降本增效”,而是“AI将如何重塑我的客户、我的员工、我的行业生态?”“在一个AI可以完成大部分智力劳动的世界里,人类的独特价值是什么?”“我的企业应该秉持怎样的技术伦理?”。这意味着,“取势”的焦点,从单纯的技术应用,转向了对技术背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意义的综合研判。成功的企业家,将是那些不仅能驾驭算法,更能理解人性的领航者。
在传统的商业语境中,“明道”更多聚焦于企业内部的“商道”。它关乎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关乎诚信经营的底线,关乎如何建立高效的组织文化,最终导向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这是一个以企业自身为中心,向内求索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利他”,但其最终落脚点,往往还是为了“利己”——一个好的“道”,能帮助企业走得更远、更稳。
在未来十年,“明道”的内涵将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升维——从“商道”扩展为“共生道”。其核心驱动力,便是以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为核心的ESG理念,正从一个边缘的、可选择的“加分项”,迅速演变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修课”和“生命线”。未来的“道”,不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价值准则,而是企业如何与自然环境、社会公众、合作伙伴、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和谐共生的根本法则。正如一位知名投资人所说:“未来,不符合ESG标准的企业,可能连融资的资格都没有。” 这意味着,企业的“道”,必须回答一个更宏大的问题:我的存在,除了创造利润,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正面价值?“明道”,从一种商业智慧,升维为一种文明责任。
过去的“明道”,强调建立一种“增长型”的文化和哲学,以应对市场竞争。其核心是“锐意进取”,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这种“道”在上升周期中威力无穷,但在面对“黑天鹅”和“灰犀牛”频发的时代,其脆弱性也暴露无遗。
未来的“明道”,将更加注重为企业注入“韧性”(Resilience)的基因。这是一种穿越周期的智慧,一种在极端不确定性中保持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种“道”,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层面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战略、组织、供应链等方方面面的系统性设计。它推崇的不再是单一的最优解,而是多样性、冗余度和适应性。例如,在供应链上,从追求极致的“零库存”效率,转向建立更具弹性的“多中心”网络;在组织上,从集权的“金字塔”结构,转向更灵活的“网状”协同。纳西姆·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提出的思想,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新的“道”:不仅能在混乱和冲击中幸存,更能从中受益和成长。因此,未来的“明道”,是构建一个反脆弱的组织生命体,使其拥有动态平衡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才是应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终极答案。
谈及“优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各种经典的商学院工具: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平衡计分卡、精益生产……这些“术”的本质,是提升管理者在特定场景下的分析和执行效率,是一种“工具理性”的体现。它们是标准化的、有明确操作步骤的,旨在将复杂的商业问题简化为可管理的模块。
在未来十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普及,“优术”的重心将从掌握这些“管理工具箱”,转向构建“人机协同的认知框架”。未来的“术”,不再是管理者单打独斗的技艺,而是其驾驭和协同强大AI伙伴的能力。核心技能将不再是“如何用Excel做财务模型”,而是“如何向AI提出一个能洞察本质的好问题”“如何批判性地解读AI给出的海量数据和初步结论”“如何将AI的计算优势与人类的直觉、同理心和创造力结合,做出更高维度的决策”。“优术”,正在从一种“执行之术”,演变为一种“提问与整合之术”。领导者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AI提示工程师”和“算法的诠释者”。
传统的“优术”,往往带有强烈的行业烙印。金融有金融的玩法,零售有零售的门道,大家在各自的赛道里精益求精,优化着每一个环节的效率。这种“术”,是垂直深耕的、边界清晰的。
然而,未来最具颠覆性的创新,几乎都发生在领域的交叉地带。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结合,诞生了合成生物学;心理学与数据科学碰撞,催生了精准的用户行为预测。未来的“优术”,必然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创新范式”。企业家需要掌握的“术”,不再仅仅是本行业的专业技能,更是打破知识壁垒、整合异构资源的能力。这要求他们具备“T型人才”乃至“π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的“全球视野”,在未来将更多地体现为“全球知识图谱”的构建能力。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知识进行“连接”和“重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将是衡量一位企业家“术”之高下的关键标尺。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变迁,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
维度 (Dimension) | 传统诠释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 未来十年新解 (New Interpretation for the Next Decade) |
---|---|---|
取势 (Seizing Trends) | 把握宏观经济周期、政策红利,顺势而为。 | 洞察全球系统性变局(地缘、科技、ESG),具备塑造趋势的系统思维。 |
明道 (Clarifying the Way) | 坚守商业伦理,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构建增长型组织。 | 构建利益相关者共生体系,践行ESG,打造韧性反脆弱的组织生命体。 |
优术 (Optimizing Techniques) | 精通标准化管理工具,提升垂直领域运营效率。 | 掌握人机协同的认知框架,驱动跨界融合的范式创新。 |
“取势、明道、优术”,这一源自东方智慧、并由长江商学院发扬光大的商业哲学,其内核的生命力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它所揭示的“洞察环境、确立内核、优化执行”这一成功的基本逻辑,是永恒的。然而,正如本文所阐述的,在未来十年这个充满颠覆与重构的时代,这套哲学框架的每一个维度,都需要被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
“取势”,要求我们从机会主义的“逐浪者”,成长为有系统思维的“塑浪者”;“明道”,要求我们的格局从企业自身的“商道”,升维至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共生道”;而“优术”,则要求我们的能力从熟练运用“管理工具”,跃迁至驾驭“人机认知协同”的更高层面。这三者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不可分:唯有站在“共生道”的高度,才能真正看清系统性的“大势”;也唯有看清了“大势”,才能知道应该发展怎样的“人机之术”。
对于未来的商业领袖而言,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激动人心的机遇。持续学习、终身成长,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框架,将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而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教育机构,其未来的使命也愈发清晰: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工具,更要致力于提升学员的认知维度,帮助他们构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性的新心智模式。未来的研究,或可更深入地探讨,在这种新的“势、道、术”框架下,领导力本身需要发生怎样的演变,这无疑将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课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