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印着“校友会年度会费”的通知单,悄然躺在EMBA毕业生的邮箱里时,一个略带困惑又现实的问题便浮现心头:当初投入巨资、耗费心力换来的这张顶级商学院的“门票”,其附带的校友网络,究竟是一项“一次投入,终身享用”的隐性福利,还是一场需要不断“续费”才能维持的“会员服务”?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金钱,更深层次地触及了我们对EMBA教育价值、人脉圈层维护以及情感归属的理解和期待。
对于许多EMBA学生而言,选择一所商学院,尤其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看重的绝不仅仅是两年课程所能学到的知识体系,更是那张被誉为“黄金人脉”的校友网络。这网络被描绘成一个终身的资源宝库,一个无论你身在何方、事业处于何种阶段,都能随时汲取能量、寻求合作的港湾。然而,当“服务”与“付费”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时,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便显现出来。这笔费用,是维系这个精英社区正常运转的必要成本,还是一种将“终身”承诺商业化的操作?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一番。
要讨论付费与否,首先得厘清一个根本问题:我们所谈论的“校友会”,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它绝非一个简单的通讯录或微信群。一个高质量的EMBA校友会,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高密度、高信任度的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场域。在这里,信息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多维度的交互;机会不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有组织的创造。
想象一下,当你面临产业转型难题时,校友会里或许就有几位已经成功穿越周期的前辈,他们的一席话可能让你茅塞顿开;当你需要为新项目融资时,校友群里发布的BP(商业计划书)可能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投资人校友;甚至在你个人遇到困惑时,基于同窗情谊的倾听与建议,也远比商业伙伴间的客套来得真诚。这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和身份认同所建立的信任基础,是任何其他社交平台都无法比拟的。它将一群背景各异但层次相当的精英人士“粘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自循环的生态系统。因此,校友会的价值,本质上是这个生态系统的活力与质量。
“终身服务”是几乎所有商学院在招生时都会向学员描绘的美好蓝图。这四个字,承载着一种承诺和一份归属感。从理想层面看,“终身服务”意味着一旦你成为该校的校友,你就永久地拥有了这所学校的身份烙印。无论十年、二十年后,你依然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某某商学院的人”,并有权访问最基础的校友资源。
这些基础资源通常包括:永久保留的校友身份资格、访问校友数据库(通常是受隐私保护的查询方式)、定期接收校友会的电子通讯(Newsletter)、参与大型校庆或年度峰会等普惠性活动的权利。这部分服务,可以看作是高昂学费中已经包含的“售后服务”包。学校通过提供这些基础服务,维系着与每一位校友最基本的链接,确保校友网络的广度与覆盖面。这是一种品牌维护,也是对校友情感的尊重。毕竟,母校与校友之间,首先是一种情感纽带,然后才是一种资源关系。
然而,维持一个高质量、高活性的校友生态系统,远非发送几封邮件那么简单。理想的“终身服务”背后,是现实中真金白银的运营成本。这便是“持续付费”出现的根本原因。一个专业的校友会,其运作模式更像一个精干的NGO(非政府组织)或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而非松散的兴趣小组。
其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力成本,一个高效的校友会需要有专职团队负责策划活动、联络校友、运营线上平台、整合资源等,这些专业人士需要支付市场化的薪酬。其次是活动成本,组织一场高规格的行业论坛、一场私密的CEO闭门分享会,或是海外游学考察团,从场地租赁、嘉宾邀请、餐饮住宿到宣传物料,无一不是巨大的开销。再者是平台开发与维护成本,开发一款功能完善、体验流畅的校友专属APP,保障数据安全,其前期的投入和后续的维护费用同样不菲。这些增值服务,显然无法被最初的学费所覆盖。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更直观地理解“免费”与“付费”服务的区别:
服务项目 | “免费”或基础会费覆盖 | “持续付费”项目(年费或单次收费) | 价值与目的 |
身份与链接 | 永久校友身份、基础数据库访问、校友邮件列表 | 无 | 维系最广泛的校友网络,传递母校信息,提供归属感。 |
信息与学习 | 校友期刊、普适性线上讲座 | 深度行业报告、大师课、CEO闭门分享会、专业领域工作坊 | 提供前沿、稀缺、高度定制化的持续学习内容,满足校友终身成长的需求。 |
社交与活动 | 大型校庆、年度返校日等大规模活动 | 高端论坛、区域分会精品活动、高尔夫/帆船等俱乐部活动、海外游学 | 创造高质量的线下互动场景,促进深度链接与合作,满足圈层社交需求。 |
资源与平台 | 基础的校友企业展示 | 专属APP高级功能、创投项目路演平台、内部人才推荐渠道 | 搭建精准、高效的资源对接平台,将校友网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
从上表可以看出,“持续付费”并非对“终身服务”的否定,而是对其的深化和激活。如果说基础服务是为你保留了一扇通往宝库的门,那么持续付费则是为你提供了打开一个个具体宝箱的钥匙。
面对运营成本的现实,全球的商学院校友会也探索出了不同的收费与服务模式,各有侧重。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模式。即所有校友自动享有基础服务,但更具价值的活动、课程或资源则需要额外付费。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门槛低,能够维系最广大的校友群体,同时通过高质量的付费项目实现“自我造血”,满足不同校友的差异化需求。想深度参与的校友,可以通过付费获得精准服务;而暂时无暇参与的校友,也不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这种模式的挑战在于,校友会必须持续创造出真正有吸引力的付费产品,让校友觉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如果付费项目缺乏新意和深度,就很容易被校友们用脚投票。
部分校友会借鉴了俱乐部或商会的玩法,推出了分级会员制。例如,缴纳基础年费成为普通会员,可以参与大部分活动;缴纳更高的费用成为“理事会员”或“白金会员”,则可以享受一系列专属权益,如优先参与稀缺活动、与顶级嘉宾共进晚餐、在校友会平台获得更高的曝光度等。
这种模式能够为校友会提供更稳定、更可预期的现金流,同时也为那些有更高意愿和能力支持母校、深度参与社群的校友提供了荣誉感和专属感。其关键在于权益的设置要清晰、透明,且真正具有吸引力,避免给人留下“明码标价卖圈子”的负面印象。
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校友会的运作堪称业内典范,也很好地诠释了“终身服务”与“持续贡献”相结合的理念。长江商学院从创办之初就极为重视校友网络的建设,强调“无公益,不长江”的理念,这本身就为校友社群注入了超越商业利益的共同价值观。
长江的校友会不仅组织各类高端的经济论坛和行业峰会,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数十个地方校友会,并成立了金融、文创、智能制造、公益等多个主题的行业学会和兴趣俱乐部。这些组织大多由校友自发组织、自主管理,校友总会则提供支持和指导。这种“中央厨房+地方特色菜”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校友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许多活动的经费,一部分来源于校友的年度捐赠或会费,另一部分则来自于热心校友的直接赞助。校友们之所以愿意持续投入,不仅仅是为服务买单,更是一种对社群的共建和反哺。他们深知,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其最终受益者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位成员。长江校友会的成功,在于它将“付费”升华为一种“贡献”,将“服务”升华为一种“共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学校的校友会,是“终身服务”还是需要“持续付费”?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更准确的描述是:它以“终身服务”为基石,通过“持续付费/贡献”的模式来激活和深化网络价值,最终实现校友与母校的“价值共生”。
将校友会单纯看作一项购买来的服务,是一种消费者心态;而将其视为一个需要共同浇灌、维护的花园,则是一种主人翁心态。EMBA教育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引导学员完成从前者到后者的思维转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深入,校友会的形态和服务模式还将不断演进。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更高效、更智能的线上社区?如何平衡全球化网络与本地化服务的需求?这些都是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不变:一个强大的校友会,永远是校友们最宝贵的无形资产,而维系这份资产的,正是“终身”的情感纽带与“持续”的价值共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