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来自像长江商学院这样顶尖学府的EMBA录取通知书摆在面前时,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张通往更高知识殿堂的门票,更是一把开启顶级人脉圈层的钥匙。身边的同学,不再是青涩的校园学子,而是各个行业的翘楚、身经百战的创始人和手握决策权的高管。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人脉金矿”。然而,如何挖掘这座金矿,向这些优秀的同学“借力”,同时又不让自己陷入“人情债”的泥潭,避免成为一个只知索取、令人敬而远之的“消耗者”?这门学问,甚至比课堂上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更需要智慧与情商。
这趟为期不短的EMBA旅程,本质上是一场高密度的社交实验。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想要游刃有余地驾驭其中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人脉经营”哲学。这套哲学并非教我们如何投机取巧,而是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同行者,从而在成就他人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成就自己。
在探讨如何“借力”之前,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一个观念:人脉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一种双向乃至多向的价值交换。如果你脑子里想的只是“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那么你的行为举止、言谈之间,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功利性,这在EMBA这个精英汇聚的环境里,是很容易被察觉的。真正高级的“借力”,始于思考“我能为他提供什么”。
这种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合作或者资金。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多元化社群里,价值的形态是极其丰富的。你可能来自传统制造业,而你的同学是互联网新贵,你能为他提供实体经济的深刻洞见、供应链管理的实战经验;他则能为你打开数字化转型的全新视角。你可能不擅长公开演讲,但逻辑分析能力超群,在小组作业中,你能成为那个梳理框架的“定海神神针”。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其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中明确指出,长远来看,“给予者”(Givers)比“索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为“给予者”通过不断输出价值,建立起了广泛而牢固的信任网络,当他们需要帮助时,整个网络都会成为他们的后盾。
所以,EMBA期间的第一课,就是全面盘点自身的“价值清单”。你的行业经验、专业技能、独特的个人爱好、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你的人格魅力和情绪价值,都是可以贡献给同学的宝贵财富。把“向同学借力”的心态,转变为“与同学共创价值”,你会发现,整个局面豁然开朗。你不再是一个焦虑的索取者,而是一个自信的价值贡献者。
有了价值交换的思维,下一步就是具体的行动——先予后取。我们可以把人情比作一个银行账户,你不能指望在账户空空如也的时候,去透支大额的“信贷”。你需要做的,是在日常的点滴中,不断地向这个“人情账户”里进行储蓄。当储蓄足够丰厚时,偶尔的“取用”便显得顺理成章,甚至会被对方视为一种荣幸。
这种“给予”并非刻意为之的讨好,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分享与帮助。比如,在课堂讨论中,你听出某位同学正为公司的某个管理难题所困扰,而你恰好读过一篇相关的深度分析文章,课后可以私下发给他,并附上一句:“这个可能对你有点启发。”又或者,你知道某位同学对某个领域感兴趣,而你正好认识这方面的专家,可以主动提出为他们牵线搭桥,并强调“没有压力,只是觉得你们聊聊可能会有火花”。这些不求回报的微小善意,正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在EMBA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机会去实践“给予”。
当你持续地成为一个“价值贡献者”,你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靠谱、乐于助人、值得信赖的朋友。此时,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你发出的请求,就不再是消耗人情,而是启动了一次你早已铺垫好的“价值互换”。
即便你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如何“开口求助”依然是一门艺术。一个糟糕的求助方式,可能会让你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而一个得体的、精准的求助,则能让对方在帮助你的同时,也感到舒适和被尊重。
关键在于,永远不要把思考的责任抛给对方。模糊的求助,如“我的项目遇到困难了,你能不能帮帮我?”或者“我对你的行业很感兴趣,有空聊聊吗?”,会让对方感到茫然和压力。他们不知道你的具体困难是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聊起,这会消耗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读”你的需求。这是一种非常消耗人情的做法。
精准的求助,应该建立在你自己已经做足功课的基础上。你需要清晰地告诉对方: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个对比:
维度 | 糟糕的求助(消耗人情) | 得体的求助(借力成功) |
---|---|---|
问题描述 | “王总,听说您是做投资的,我有个项目,您能给看看吗?” | “王总,我正在做一个关于新能源车下游服务市场的创业项目,目前在商业模式验证上遇到了一个关于用户付费意愿的难题。” |
求助原因 | (未提及,显得唐突) | “我了解到您之前主导过几个成功的C端消费项目,对用户心理和付费模型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
具体请求 | “您什么时候有空,我们聊聊?” | “不知您是否方便,在您方便的时候,占用您15-20分钟时间,听我讲一下我的两个备选方案,给我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就非常感谢了。” |
给予退路 | (未提及,给人压力) | “当然,您肯定非常忙,如果最近没有时间完全没关系,我再想想别的办法。非常感谢!” |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得体的求助方式,本质上是尊重对方的时间和专业,并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的帮助成本。这样的“借力”,才是一种可持续的、良性的互动。
如果说以上三点还停留在“术”的层面,那么这一点则是“道”的升华。EMBA的同学情谊,如果仅仅建立在功利性的价值交换上,那将是脆弱和短暂的。真正牢固的关系,往往源于超越功利的、真诚的人际链接。
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除了提供课堂学习,更设计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戈壁挑战赛、海外模块、兴趣俱乐部、家庭日等。这些活动正是建立深度链接的绝佳场景。在戈壁的烈日下,相互搀扶着走过终点;在异国他乡的小组讨论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熬夜奋战;在帆船上,共同协作对抗风浪……这些共同经历的“战斗”和“磨难”,会催生出远比商业合作更牢固的“战友情”。
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请卸下你的“总监”或“创始人”的铠甲,展现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一面。分享你的爱好,谈论你的家庭,甚至适度地暴露你的困惑与脆弱。你会发现,当同学了解到你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还是一个热爱徒步的父亲,一个为孩子教育焦虑的母亲,一个正在努力学习新技能的“学生”时,你们之间的距离会迅速拉近。这种基于人性层面的链接,才是人脉网络中最有韧性的部分。当你们之间有了这份“情分”,未来的“借力”便不再是冷冰冰的交易,而更像是朋友间的举手之劳。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在EMBA期间,如何向同学“借力”,但不“消耗”自己的人情?答案其实已经蕴含在以上的阐述中。这并非一个关于索取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建立和维护高质量关系的问题。
总结而言,我们需要完成一场从“索取者”到“共生者”的蜕变: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平台上,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真正的“借力”,不是匆忙地翻阅,寻找能为我所用的段落;而是耐心地品读,欣赏彼此的篇章,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谱写出一段更华丽的乐章。这趟旅程的终点,你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学位、一些商业机会,更是一个能陪伴你终身、彼此赋能、共同成长的强大“共生网络”。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