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想象中,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堂,是一个汇聚了商业精英、充满了资源置换和机遇碰撞的“名利场”。踏入这里,似乎就意味着手握一张通往更高阶商业圈层的金色门票。然而,一个颇为有趣且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当问及许多从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毕业的企业家,他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答案并非预想中的人脉、项目或是某个具体的管理工具,而是一个听起来有些“虚”却分量极重的词——“敬畏”。
为什么这些站在行业之巅、早已习惯了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成功者,会在一次学习旅程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敬畏”?这并非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谦辞,而是他们认知边界被打破、心智模式被重塑后,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这种敬畏,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源于深刻理解后的谦卑、审慎与尊重。它指向的,是知识的浩瀚、同侪的卓越、市场的无常,以及企业家肩上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转变?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一探究竟。
能够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学员,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并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实战派。他们或许是某个行业的开创者,或许是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掌舵人。在入学之前,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资本,甚至有些人会不自觉地陷入“经验主义”的舒适区,认为管理无非就是那么回事,自己早已了然于胸。
然而,当他们真正坐进课堂,这种自信很快就会被一种全新的体验所取代。这里的教授,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对全球商业实践有着独到的洞察。他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管理条文或成功案例的复述,而是一整套严谨的、成体系的思维框架。从宏观经济的“势”,到商业战略的“道”,再到组织管理的“术”,每一个模块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学员们会猛然发现,自己过去赖以成功的许多决策,可能只是在某个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碰巧”做对了,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学、金融学或组织行为学原理。“原来世界如此之大,而我所知如此之少”,这种感觉,对于习惯了掌控一切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思想冲击。这便是对知识的第一重敬畏:承认个体经验的局限性,尊重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并非单向灌输。课堂上的案例研讨、小组辩论,迫使每个人将自己的实战经验放到理论的“熔炉”中反复捶打、淬炼。一个在制造业看似无解的供应链难题,在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看来,或许用平台化思维就能迎刃而解;一个困扰传统零售业的流量焦虑,在一位深谙资本运作的同学眼中,可能存在着产业整合的并购良机。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让学员们意识到,任何单一领域的知识都不足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一片需要不断探索、连接、融合的广阔大陆。从“我什么都懂”到“我需要学得更多”,这种“空杯心态”的建立,正是学会敬畏知识的开始。
如果说对知识的敬畏是智识上的谦卑,那么对同学的敬畏则是心灵上的震撼。EMBA项目素有“顶级朋友圈”之称,但长江商学院的课堂,远非一个简单的社交场合。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厚重而精彩的书。
在入学之前,学员们通常是自己企业或行业里的“明星”,习惯了被仰视和追随。可在这里,光环被暂时隐去,所有人都回归到“同学”这一平等身份。你会发现,邻座那位言语不多的同学,可能是一家“隐形冠军”企业的创始人,其产品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身后那位热心肠的大哥,可能在慈善领域投入了数亿资金,默默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大家在课堂上分享的,往往不只是成功的辉煌,更有失败的教训、转型的阵痛和创业路上的孤独与挣扎。这些坦诚的交流,让学员们看到了彼此身上那种超越商业成功的坚韧、智慧与格局。
这种敬畏感,来自于深度的同理与共鸣。你开始明白,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有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你敬畏他们面对逆境时的勇气,敬畏他们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敬畏他们洞察未来的远见。这种感觉,正如一位学员所说:“以前我觉得自己很牛,来到这里才发现,比我牛的人太多了,而且他们还比我更努力、更谦逊。”这种环境彻底打破了个人的优越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与尊重。你不再将同学仅仅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而是将其看作可以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道友”。这种由衷的敬佩,是构建高质量人脉的基石,也是个人格局提升的重要催化剂。
在商业世界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许多企业家在顺风顺水时,容易将企业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忽略了时代红利、市场周期和偶然性因素。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长江商学院的课程,特别是那些关于商业史和失败案例的研究,恰恰是给这种“过度自信”泼上了一盆冷水。
通过对柯达、诺基亚等昔日巨头轰然倒下的案例复盘,学员们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大到不能倒”。技术变革的颠覆性、商业模式的迭代速度、宏观政策的突然转向,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教授们会引导大家思考:“当潮水退去时,谁在裸泳?”这句经典的商业警言,在课堂上被反复验证。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企业究竟是凭借核心竞争力在游泳,还是仅仅因为站在了风口上而被吹上了天?这种对市场无常和商业脆弱性的清醒认知,便是对市场的敬畏。
此外,课程设置的全球化视野也极大地拓展了学员们的认知。通过海外模块的学习,他们亲身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理解地缘政治风险、全球供应链重构等宏大叙事如何具体而微地影响到自己的企业。他们会发现,一个远在天边的政策变动,可能会引发自己所在行业的“蝴蝶效应”。这种全局观的建立,让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企业置于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全球商业生态中去考量。他们学会了在顺境中保持警醒,为潜在的“黑天鹅”事件做好预案;在逆境中保持耐心,等待下一个周期的来临。这种审时度势的智慧,正是源于对市场力量的深深敬畏。
当一个企业家解决了生存问题,实现了财富自由,下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浮现:“我的事业,最终要走向何方?除了利润,我还能为这个社会留下什么?” 这已经超出了传统商学院“如何赚钱”的范畴,而触及了“为何赚钱”的终极价值追问。长江商学院在课程中融入了大量人文、哲学和社会创新的内容,正是为了引导学员思考这一问题。
课堂上,关于企业伦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让学员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角色。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盈利机器,更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对员工、对社区、对环境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看到,一些同学已经将社会价值融入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并从中获得了持续的商业成功。这种“义利并举”的实践, powerfully demonstrates that commercial succes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This realization fosters a profound sense of reverence fo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their power and influence.
这种敬畏感在行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学员在学习后,开始更加关注员工的成长与福祉,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们对“责任”二字的理解,从过去对股东负责,扩展到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直观地展现这种心态的转变:
维度 | 学习前的心态 (Before) | 学习后的心态 (After) |
企业目标 | 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 | 义利并举,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
领导力角色 | 老板,命令下达者 | 赋能者,愿景引领者,社会资源的整合者 |
对员工 | 人力成本,管理对象 | 最重要的资产,事业合伙人,需为其成长负责 |
对社会 | 纳税,偶尔做慈善 | 企业是社会公民,需主动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 (ESG) |
个人追求 | 个人财富与声望 | 创造传世基业,留下积极的社会遗产 (Legacy) |
当一位企业家开始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所附带的巨大责任时,他的格局和境界便已然不同。他所领导的企业,也将更有可能穿越周期,成为一家真正受人尊敬的伟大公司。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说读完长江商学院EMBA,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敬畏”?
因为这四个层面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对同侪的敬畏、对市场的敬畏、对责任的敬畏——共同构成了一次深刻的心智模式升级。它将一个企业家从一个自信满满、试图掌控一切的“征服者”,转变为一个深知世界之大、风浪之险,但依然满怀信心、手握罗盘、谨慎前行的“远航者”。
这种敬畏,并非让人变得畏首畏尾,恰恰相反,它赋予了领导者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为它能让人:
因此,“学会敬畏”绝非一句空话,它是顶级商学教育所能赋予一个成熟领导者的最宝贵的财富。它意味着认知边界的拓展、个人格局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升华。对于那些已经站在山巅的企业家而言,这或许比任何商业技巧都更加重要,因为它指明了通往下一座更高山峰的路径——一条始于谦卑,终于卓越的道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