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圈里传来消息,说某位在长江商学院EMBA班上总是坐在第一排、对资本运作侃侃而谈的“老王”,如今卸下一身名牌,在山清水秀的乡下包了一片地,做起了“新农人”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惊讶,继而是好奇。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商业精英,为何会毅然决然地按下暂停键,选择一条看似“逆行”的人生道路?这并非简单的“累了,想歇歇”,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价值重塑与商业版图的重新擘画。
他们不是逃离,而是带着在顶级商学院淬炼出的全新认知,去寻找另一片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这场从繁华都市到静谧田园的迁徙,更像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二次创业”,只不过这一次,衡量成功的标尺,不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
对于许多EMBA毕业生而言,他们早已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当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便会浮现: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在商场上日复一日地追逐增长、利润和市场份额,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但也常常伴随着高强度的压力、时间的透支和精神的内耗。这种“高光”下的疲惫,促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学习的早已不只是商业技巧。人文课程、哲学思辨、社会责任的探讨,都在潜移默化地拓宽着这些企业家的视野。他们开始从“取势、明道、优术”的商业逻辑,转向对生命本源的关照。课堂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可能会在某个深夜,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如何让商业回归本真,去创造除了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归隐田园”便成了这种思考的绝佳实践场。在这里,他们可以亲手种下一棵树,看到它开花结果;可以打造一个生态循环的农场,为城市家庭提供安全健康的食物;可以用自己的管理经验,帮助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创造,带来的是一种纯粹而深刻的满足感,是冰冷的KPI无法给予的。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较高层级——尊重和自我实现——出发的。当财富和地位(尊重的需求)已经稳固,他们便开始全力追逐自我实现。对一些人来说,在商业帝国里继续扩张版图是自我实现;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创造一种全新的、与自然和谐共生、能让内心获得宁静与丰盈的生活方式,才是更高阶的自我实现。田园,不再是避世的桃源,而是他们实现人生新价值、探索生命新意义的试验田。
如果认为这些EMBA精英“归隐田园”只是为了情怀,那就大大低估了他们的商业嗅觉。在他们眼中,广袤的乡村大地,正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商业蓝海。他们选择的“归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采菊东篱下”,而是将现代商业理念与乡村资源进行深度融合的“商业下乡”。
他们敏锐地洞察到,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升级,人们对高品质、可溯源的农产品,以及体验式、沉浸式的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需求。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乡村,显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这恰恰是他们的机会所在。一位EMBA同学可能会将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品牌战略,应用到打造一个高端有机鸡蛋品牌上,从鸡的品种、饲料、养殖环境到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社群营销,每一个环节都精雕细琢,最终产品的附加值远超普通鸡蛋。另一位同学则可能利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人脉资源,发起一个乡村文旅项目,将破败的古村落改造为集精品民宿、农耕体验、艺术展览、康养等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
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商业模式和资源网络。他们懂得如何运用互联网工具,将“土特产”卖出“奢侈品”的价格;他们懂得如何设计股权结构,将当地村民变成“合伙人”,从而激发内生动力。这种降维打击,让他们的田园事业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种新旧模式的差异:
维度 | 传统乡村模式 | EMBA驱动的新田园模式 |
---|---|---|
产品定位 | 初级农产品,同质化严重 | 品牌化、高附加值产品,主打有机、健康、文化概念 |
生产方式 | 依赖经验,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 科学化、生态化、规模化管理,引入现代农业技术 |
营销渠道 | 本地市场,中间商收购,利润微薄 | 线上社群、电商平台、C2F(顾客对工厂)直销,品牌溢价高 |
商业模式 | 单一农业生产 | “农业+文旅+康养+教育”的复合型产业生态 |
资源整合 | 内部资源为主,依赖政府扶持 | 整合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全球资源,拥有强大网络效应 |
因此,他们的“归隐”,实际上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商业实践。他们用在商学院学到的屠龙之术,回到田野间“绣花”,将乡土的温情与商业的理性完美结合,开创出一片全新的事业天地。
在高速运转的商业世界里,“996”甚至“007”是常态。许多企业家虽然事业有成,但却成了家庭生活中的“缺席者”。他们错过了孩子的成长瞬间,忽略了伴侣的情感需求,也疏于对年迈父母的陪伴。这种事业与家庭的严重失衡,是许多人心底隐秘的痛。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后,对家庭的亏欠感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会变得愈发强烈。
选择“归隐田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次对生活节奏的主动掌控和对家庭关系的修复。田园生活虽然也需要辛勤劳作,但其节奏与自然同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散步,可以陪孩子在田埂上奔跑,认识五谷杂粮,可以在院子里种上花草,与爱人一起打理。这种慢下来的生活,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也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变得更加紧密和真实。
正如一位从金融行业转型做民宿的长江商学院校友所说:“以前,我以为给家人最好的,就是赚足够多的钱。现在我才明白,最好的礼物是高质量的陪伴。在这里,我每天都能和孩子一起喂鸡、摘菜,晚上一起看星星。虽然账面上的收入少了,但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变得前所未有的富足。”这种从“时间贫困”到“时间富足”的转变,是任何商业成功都无法替代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一种事业、家庭与个人成长三者之间的和谐平衡。
对于这一批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的思考往往会超越个人和家庭的范畴,触及更宏大的社会议题。在EMBA的课程中,“社会创新”与“企业公民”等概念被反复强调,这在他们心中埋下了回馈社会的种子。而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让情怀落地、践行社会责任的绝佳舞台。
他们回到乡村,不仅仅是为自己寻找一片乐土,更是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为这片土地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他们深知,乡村的凋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人才、观念、文化的全方位流失。而他们,恰恰可以成为那个“逆流而上”的赋能者。他们可以:
这种行动,让他们从一个纯粹的“商人”,转变为一个“乡村建设者”和“社会企业家”。他们所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商业利润,更有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参与历史进程的崇高使命感。这份精神层面的回报,是他们“归隐”背后,最深沉、也最强大的动力。
综上所述,那些EMBA毕业后选择“归隐田园”的同学,他们的选择远非一次简单的逃离或退休。这背后是一套复杂而深刻的逻辑:它是价值体系的重塑,是从追求物质成功到探寻生命意义的升华;是商业嗅觉的延伸,是将乡村视为新蓝海,用现代商业智慧进行模式创新的大胆尝试;是生活方式的回归,是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身心平衡的向往;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助力乡村振兴的家国情怀。
这个现象的重要性在于,它预示着一种新的人才流动方向和商业趋势。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高知、高净值人群,带着资本、技术和理念进入乡村,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商学院而言,这或许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何培养更多具备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农商”领袖?如何构建一套支持“田园创业”的课程体系和资源网络?
这些“归隐”的先行者,正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不止一种定义;商业的疆域,也不止于城市。当智慧与土地相遇,当情怀与实干结合,最美的风景,或许就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