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来自顶尖商学院的EMBA申请摆在面前,许多商业精英都会在内心反复琢磨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既展现出自己运筹帷幄、洞察中国市场的深度,又能证明自己具备与世界同步的格局和视野?这并非一个二选一的难题,而是一场关于“融合”的艺术。对于致力于“取势、明道、优术”,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的商界领袖的长江商学院而言,能否巧妙地将“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这两个看似独立的特质融为一体,往往是决定你 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这不仅是向招生委员会展示你的过去,更是描绘你未来潜力的蓝图。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是你与招生委员会的第一次深度对话,也是你构建“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融合形象的主战场。一篇平庸的陈述仅仅是罗列过往的功绩,而一份卓越的陈述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个人史诗,其核心在于编织一条清晰且令人信服的故事线。
你应该避免将“全球视野”和“本土洞察”作为两个独立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相反,尝试讲述一个或多个故事,在故事中,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例如,你可以讲述自己如何将一个在欧洲市场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根据中国消费者的独特习惯、复杂的渠道网络以及独特的数字生态(如微信、抖音等)进行了彻底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故事里,你的“全球视野”体现在你最初能够接触并理解这个先进的商业模式;而你的“本土洞察”则体现在你深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并能精准地找到改造的关键点。重点要突出你是如何识别差异、分析差异,并最终利用这种差异创造出“1+1>2”的商业价值的。这不仅仅是翻译,更是再创造。
在具体写作时,可以巧妙运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升级版。在描述“Action”时,要详细说明你是如何调动全球资源(技术、人才、资本)来解决本土特定问题的。在阐述“Result”时,不仅要量化商业上的成功(如市场份额提升、利润增长),更要提炼出你在这个过程中的认知升华。比如,你可以总结道:“通过这个项目,我深刻体会到,全球化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对本土文化、政策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进行的一场有智慧的‘对话’与‘重构’。这让我更加确信,未来的商业领袖必须是能够自如切换双语——商业世界的通用语和特定市场的‘方言’——的‘双语者’。”这样的升华,才能让招生官看到你思考的深度。
推荐信是你个人陈述的第三方佐证,其分量不言而喻。选择推荐人时,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对方的职位高低,更重要的是,他/她是否亲眼见证了你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刻,并能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
理想的推荐人组合,可能是一位来自跨国公司总部的外籍上司,加上一位深谙中国市场的本地合作伙伴。外籍上司可以从“全球化”的视角,评价你如何帮助公司总部理解并适应了复杂的中国市场,赞赏你作为“桥梁”的关键作用。他可以说:“在我们全球的子公司中,[你的名字]是最能将总部的战略意图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的领导者之一。他/她曾成功说服我们,放弃了全球统一的营销方案,转而支持一个更符合中国‘Z世代’消费心理的本土化方案,最终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而那位本地合作伙伴,则可以从“本土化”的角度,描述你如何尊重并有效利用本土智慧与资源。他/她可以这样写:“与许多‘空降’的管理者不同,[你的名字]花了大量时间深入一线,理解我们的困难。他/她不仅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管理工具,更愿意倾听我们的建议,甚至将我们的一个‘土办法’优化后,纳入了正式的流程管理中。”这样的双重视角,立体地勾勒出一个既懂“天线”(全球趋势)又接“地气”(本土实践)的领导者形象。在与推荐人沟通时,务必向他们清晰地传达你希望他们重点突出的方面,并提供相应的事例素材供他们参考。
许多EMBA申请材料中会包含若干开放性短文或案例分析题,这是你展示思维框架和分析能力的绝佳机会。题目或许会问你对某一全球性趋势(如ESG、人工智能、碳中和)的看法,或者让你分析某个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这正是将“全球视野”和“本土洞察”从概念落实到方法论的考场。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切忌只停留在背诵商学院经典理论(如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的层面。这些是基础,但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官更希望看到你如何将这些通用框架与鲜活的中国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分析一个消费品牌时,仅仅谈论“渠道”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展现出对中国当前渠道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展现洞察力,意味着你需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连接。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常规全球化思维”与“融合性思维”的区别,以体现你的独特价值。
商业挑战 | 常规全球化思维 | 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的思维 |
某欧洲奢侈品牌如何吸引中国年轻消费者? | - 投放全球统一的广告大片。 - 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开旗舰店。 - 找中国一线明星代言。 |
- 全球视野: 保持品牌高端调性与核心叙事。 - 本土洞察: 洞察“国潮”崛起背后的文化自信,与本土非遗艺术家联名推出限量产品;利用小红书和得物等垂直社区进行深度内容种草,而非硬广;与虚拟偶像合作,进入元宇宙,与“数字原住民”沟通。 |
一家美国SaaS公司如何在中国市场推广? | - 建立本地销售团队,沿用美国市场的销售打法。 - 将产品界面和文档汉化。 |
- 全球视野: 强调产品技术的全球领先性与数据安全性。 - 本土洞察: 理解中国企业对“私有化部署”的偏好和对数据主权的关切;认识到中国企业决策流程中“关系”的重要性,发展生态合作伙伴网络;产品需深度集成企业微信和钉钉,适应本土办公习惯,而非强推Slack或Teams。 |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你清晰地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能洞察本质、提出可行性方案的实干家。引用一些长江商学院教授(如廖建文教授关于“认知颠覆”的观点)的研究或观点,更能体现你对学院的了解和学术上的契合度。
如果说书面材料是你的剧本,那么面试就是你的现场路演。在与面试官的动态交流中,你需要将已经构建的形象生动、自然地展现出来。面试官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开放式的,比如“你最近在关注什么行业动态?”或者“谈谈你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
面对这类问题,你的回答结构应该是“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故事”。例如,在回答“关注的行业动态”时,你可以这样开场:“我最近在密切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重组(全球视野),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更深刻地影响着我所在的智能制造行业。具体到我们公司,我们最近就在评估如何扶持国内供应商,以应对潜在的断供风险,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技术实力很强的本土‘隐形冠军’(本土洞察)。”这样的回答,自然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结合起来,展现了你的战略思考能力和执行力。
此外,在面试的最后,当面试官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吗?”,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你可以提一个展现融合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我非常认同长江商学院‘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定位。请问学院的课程设计,特别是海外模块,是如何帮助我们这些身处中国市场的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逆全球化的挑战,并从中找到新的‘中国机会’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你的思考高度——你关心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真实世界中“全球”与“本土”交织的复杂问题。
总而言之,在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的过程中,巧妙地展现“全球视野”与“本土洞察”并非是两项独立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将二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维模式和领导力风格。这要求你:
长江商学院所寻求的,正是这样一批能够“站在月球看地球”,同时又能“挽起裤腿下田地”的未来领袖。他们不满足于“和而不同”,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融会贯通”。你的申请材料,需要证明你就是这样的人。最终,最巧妙的技巧,是源于你内心深处的真实思考和独特经历。把它们真诚、自信地表达出来,你离成功走进长江商学院的大门也就不远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