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身经百战、掌管着数亿甚至数百亿资产的企业家,选择放下手头的工作,重新踏入校园,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我们不禁会问:他们究竟来学什么?是那些早已在商场上被反复验证或推翻的经典理论,还是那些象牙塔里略显“滞后”的商业模型?答案或许出人意料。对于最顶尖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而言,最优秀的学生,往往不是抱着一个“学生”的心态来被动“学习”的,他们更像是以一位“老师”的身份,来主动“教学”的。这并非狂妄,而是一种对EMBA价值本质的深刻洞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与“教”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角色。老师站在讲台上,是知识的唯一输出源;学生坐在台下,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然而,在顶尖的EMBA课堂上,这个模型被彻底颠覆了。这里的“学生”平均年龄可能超过40岁,拥有超过15年的管理经验,他们本身就是各自领域的权威、行业变革的亲历者甚至是创造者。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求知欲,更是满脑子的实战案例、血泪教训和独到见解。
因此,EMBA的课堂更像一个思想的“道场”或“熔炉”,而非单向的知识灌输渠道。教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搭建一个框架、设定一个议题、点燃一根导火索。他们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圆桌会议主持人,抛出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比如哈佛的案例库或者更具时效性的,像长江商学院那样,直接将来就读同学自己企业刚刚发生的真实案例作为讨论素材。此时,真正的“教学”开始了。一位同学可能刚刚处理完一桩棘手的跨国并购,另一位可能正在应对供应链的突发危机,还有一位可能正带领传统企业进行痛苦的数字化转型。他们每个人分享的观点,都是一部浓缩的、正在上演的商业教科书。在这里,“学习”的定义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吸收,而是碰撞、共创和升华。
理论知识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用来形容EMBA的课堂再贴切不过。教授可以完美地讲解波特五力模型,但只有亲身经历过残酷价格战并幸存下来的企业家,才能告诉你模型之外的第六、第七种力量是什么——可能是地方政府的微妙态度,也可能是创始人的人格魅力。教授可以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但只有带领公司数次穿越“死亡谷”的创业者,才能真正诠释什么是“九死一生”的坚韧与智慧。
这些源于真实商业世界的“活知识”,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当一位同学站起来,分享他如何在一个不被看好的市场里,通过独特的渠道策略硬生生撕开一道口子时,他就是在“教”其他同学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当另一位同学复盘自己一次失败的投资,坦诚地分析当时认知上的盲区和决策上的失误时,他是在“教”大家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进行更深刻的自我反思。这种“教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种最高效的集体学习。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最宝贵的资产——被实践反复捶打过的经验和洞察,从而共同构建一个远超个人认知总和的知识图谱。
打个比方,顶尖EMBA项目就像一个“商业宗师”的闭门交流会。大家来的目的,不是听某位德高望重的方丈念经,而是各位掌门人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教”自己武功的师傅,也是“学”别人招式的徒弟。这种深度的、基于实践的互动,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学费本身。
如果说EMBA有两大核心价值,一个是知识升级,另一个就是人脉构建。而“来教”的心态,恰恰是实现这两大价值的最佳路径。一个人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让一群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认可你、记住你、信任你?答案是:展现你的价值。
在EMBA的平台上,“教学”——即分享有价值的见解和经验——是建立个人品牌和深度链接最有效的方式。当你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于行业趋势的判断,或者坦诚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时,你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格局和真诚。同学们会从你的分享中,看到你的专业能力、领导魅力和思维深度。这种基于智慧和思想的吸引力,远比一顿饭、一次客套的寒暄所建立的关系要牢固得多。你“教”得越多,贡献的价值越大,你在同学心目中的分量就越重,你的人脉网络也就越坚实、越有质量。
这不仅仅是社交,更是一种“认知网络”的构建。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节点,通过“教学”与“被教”,这些节点被紧密地连接起来。未来,当你遇到一个陌生的难题时,你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再是某个理论,而是“这个问题,A同学是专家,我得请教他”;或者“B同学上次分享的案例,对我的现状很有启发”。这种由“教学”关系沉淀下来的人脉,是能够真正帮你解决问题、拓展边界的顶级资源。
维度 | 传统研究生教育 | 顶尖EMBA教育 |
学生角色 | 知识接收者、学习者 | 知识贡献者、共创者、“教”与“学”的统一体 |
教授角色 | 知识权威、传授者(Sage on the Stage) | 议程设定者、引导者、催化剂(Guide on the Side) |
知识来源 | 主要来自教授、教科书、经典理论 | 教授的理论框架 + 同学们的鲜活实践经验 |
学习目标 | 掌握系统性知识,获得学位 | 认知破壁、解决实际问题、构建高阶认知网络 |
核心价值 | 理论体系的构建 | 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个人经验的升华、深度人脉的链接 |
中国古人云:“教学相长”。在EMBA的场域里,这一理念被演绎到了极致。所谓“来教”,并非意味着不再学习,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地“学”。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可以创造未来。”对于顶尖的EMBA学生而言,他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学习一张过时的地图,而是为了和一群最优秀的同行者,共同绘制一张面向未来的新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执笔者,每个人都在“教”别人自己看到的那片风景,也从别人的笔下“学”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才是“不是来学,而是来教”的真正奥义——通过贡献(教),实现更高维度的成长(学)。
综上所述,“最顶尖的EMBA学生,不是来‘学’的,而是来‘教’的”这一说法,并非否定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揭示了一种更高阶的学习形态。它强调了在顶尖商学院的生态中,学员们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共创者。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
对于未来的EMBA申请者而言,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选择一个项目时,除了考察其师资力量和课程体系,更应该深入评估其学员的构成质量和多样性。你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在这个集体中,我能向同学们‘教’什么?我又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未来的商业领袖教育,将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开放、共创的“学习社区”模式。在这个社区里,每个人都是老师,也是学生。而那些最懂得“给予”(教)的人,最终也必将是收获最多(学)的人。这或许就是顶尖EMBA教育能够持续吸引一代又一代商业精英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一群已经站在山巅的人,有机会通过彼此“教学”,看到更高远的天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