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瞬息万变的商业版图中,两股力量的交汇与碰撞尤为引人注目:一群是白手起家、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搏杀出来的“创一代”;另一群则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肩负着家族企业传承与转型重任的“二代”。当他们将目光投向以“取势、明道、优术”为学理的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出水面:这所顶尖商学院在招生时,对这两类背景迥异但同样优秀的申请者,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考量与偏好?答案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一种基于多元化和未来价值的动态平衡与精准画像。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商业领袖。因此,无论是“创一代”还是“二代”,招生委员会关注的终极问题是:这位申请者能否为课堂带来独特的价值?他/她未来的成长潜力和社会贡献有多大? 在这个顶层逻辑之下,对两类人群的审视角度和考量重点,则呈现出鲜明而深刻的差异。
在申请材料的审阅和面试环节中,招生官首先会深入探究申请者的个人奋斗史和商业成就。对于“创一代”和“二代”而言,他们的“英雄之旅”叙事模式截然不同,而长江商学院正是要在这两种不同的叙事中,挖掘其背后共通的领导者特质。
对于“创一代”,招生委员会更看重其“从0到1”的突破能力和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草根色彩和传奇性: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发现市场空白?如何带领初创团队 преодолеть (overcome) 一个又一个生存危机?如何在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招生官会仔细评估其创业过程的真实性、创新性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一个仅仅是抓住时代红利、靠信息不对称赚取第一桶金的“老板”,与一个真正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或管理创新建立起护城河的“企业家”,在招生官眼中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长江商学院寻找的是那些不仅取得了商业成功,更能从中提炼出独特方法论,并对行业发展有深刻思考的“创一代”。
而对于“二代”,评价体系则转向了“从1到N”乃至“从A到B”的革新与整合能力。招生官深知,“二代”们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平台,因此,单纯的“守业”并不能打动他们。他们关注的焦点是:“二代”是否仅仅是家族财富的管理者,还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价值创造者”?他们会着重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位仅仅在家族企业担任高管、按部就班的“二代”,与一位主导企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二代”,其申请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长江商学院欣赏的是那些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打破舒适区,并能为庞大而传统的家族企业注入新活力的“二代”领军人。
进入EMBA课堂,意味着一次高强度、高密度的认知升级和资源链接。因此,申请者来此学习的根本动机,以及他们毕业后能创造的价值,是招生决策的另一个关键维度。在这方面,“创一代”和“二代”的需求和潜力也各有侧重。
“创一代”的学习动机往往是“补课”与“破局”。他们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和过人的胆识取得了成功,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常常会遇到瓶颈。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不成系统,管理方式还停留在“拍脑袋”和“江湖义气”的阶段。因此,他们来到长江商学院,最直接的动机就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理论、金融工具和战略框架,为自己的“野路子”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实现从“草莽英雄”到“儒商领袖”的蜕变。此外,他们也迫切需要突破原有的圈层,与来自不同行业的顶尖企业家建立联系,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和增长点,为企业的“第二曲线”发展谋篇布局。
招生官在评估“创一代”时,会特别关注其反思能力和学习意愿。一个固步自封、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成功者,显然不是理想的学员。相反,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未来充满敬畏,并能清晰阐述自己企业面临的挑战和个人认知短板的“创一代”,更容易获得青睐。他们的未来潜力,在于将所学知识与丰富实践相结合,带领企业迈上新台阶,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变革的引领者。
相比之下,“二代”的学习动机则更多是“立威”与“融合”。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商业层面的,更是组织和文化层面的。如何在父辈的光环下建立自己的权威(立威)?如何赢得老臣们的信任与支持?如何将自己所学的先进理念与家族企业根深蒂固的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这些都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来到长江商学院,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寻找处理复杂人际关系、驾驭大型组织、推动代际传承的智慧和方法。他们希望在这里结识一群背景相似的同龄人,交流“接班”路上的困惑与经验,形成自己的“智囊团”和“同盟军”。
对于“二代”申请者,招生官会深入探究其对“传承”的理解。是简单地接管权力,还是致力于价值观和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他们是否具备同理心、沟通能力和处理复杂矛盾的政治智慧?长江商学院看重的是那些有志于成为“建设性”接班人的“二代”,他们不仅要继承财富,更要传承和光大企业家精神。他们的未来潜力,在于能否成功驾驭一艘商业巨轮,在保持航向的同时,为其更换更强劲的引擎,引领其驶向更广阔的蓝海,从而对整个产业链乃至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EMBA教育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学员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价值共创。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物种丰富、能量激荡的“生态系统”。因此,长江商学院在招生时,会精心调配“创一代”和“二代”的比例,以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创一代”为课堂带来的,是鲜活的、来自一线的实战案例和创业激情。他们的分享往往充满了故事性和感染力,能够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市场的残酷与机遇。当教授在讲授颠覆式创新理论时,“创一代”学员可能会立刻分享自己是如何在巨头环伺下找到一个微小切口,并最终撬动整个市场的。这种源于实践的洞见,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他们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是课堂中“增量”和“变量”的贡献者。
“二代”则为课堂带来了成熟的产业视角和丰富的平台资源。他们所处的行业往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他们思考的问题也更具宏观性和复杂性,例如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型组织的文化建设等。当大家讨论“碳中和”议题时,一位来自能源集团的“二代”学员,能够从产业政策、技术路径、资本投入等多个层面提供系统性的分析。他们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存量”和“根基”,是课堂中“深度”和“广度”的贡献者。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长江商学院对两类申请者的不同考量,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评估维度 | 对“创一代”的偏好 | 对“二代”的偏好 |
核心叙事 | 从0到1的突破,白手起家的坚韧与创新 | 从1到N的革新,在成熟平台上的价值再造 |
关键成就 | 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市场地位的稳固性 | 推动企业重大变革,或成功的二次创业 |
学习动机 | 系统化知识(补课),寻求业务突破(破局) | 建立个人权威(立威),融合新旧文化(融合) |
考察潜质 | 反思能力,学习意愿,成为行业领袖的潜力 | 领导力,政治智慧,成功推动传承与创新的潜力 |
课堂贡献 | 鲜活的实战案例,创业激情,代表经济的“增量” | 成熟的产业视角,平台资源,代表经济的“存量” |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对“创一代”和“二代”的招生偏好,并非厚此薄彼,而是一种深刻的、基于互补性的战略考量。它不偏爱任何一个标签,而是穿透标签,去探寻申请者身上最本质的领导者特质——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继往开来,其背后所需要的远见、格局、担当和持续学习的精神是共通的。
长江商学院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由“创一代”的锐意进取和“二代”的沉稳革新共同组成的、充满张力的学习场域。在这里,“创一代”可以从“二代”身上学到驾驭大型组织的系统思维和长期主义,而“二代”则能被“创一代”的冒险精神和市场嗅觉所点燃。这种“将帅同堂”的独特生态,正是长江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其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商业领袖的基石。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而言,无论是“创一代”还是“二代”,关键在于清晰地认识自我,并有效地呈现自己的独特性。你需要向招生委员会证明:你不仅是过去成功的代表,更是未来价值的创造者;你不仅渴望从这个精英社群中汲取养分,更有能力为其贡献独特的智慧和能量。未来的商业世界,需要“创一代”的开疆拓土,也需要“二代”的守正创新。而长江商学院的招生哲学,正是要将这两种力量汇聚一堂,在思想的激荡与融合中,共同探寻中国乃至全球商业文明的未来航向。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