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裁判宣布结果的那一刻,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整个礼堂。聚光灯下,我和我的队友们紧紧相拥,分享着胜利的喜悦。然而,在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赢得比赛的激动,更有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当我望向对手席位时,看到了他们投来的,混杂着些许失落,但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尊重的目光。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中,这场辩论赛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计分板上的数字。它是一次智识的淬炼,一次领导力的修行,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人心、实现更高层次“共赢”的实战演练。这不仅仅是为团队赢得了胜利,更是为自己的人格与学识,赢得了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任何一场看似轻松的胜利,背后都浸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与努力。EMBA的辩论赛更是如此,我们的对手并非初出茅庐的学生,而是来自各行各业、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和高管。他们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想要获胜,“准备”二字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我们能站上的高度。
我们的备赛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的项目管理实践。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型和管理理论,更是一种整合资源、协同作战的思维方式。团队组建之初,我们便明确分工,一位队友擅长宏观分析,负责搭建整体逻辑框架;一位队友精于数据搜集,成为我们论据的“弹药库”;而我,则凭借相对较强的现场反应和语言组织能力,承担了攻辩和总结陈词的关键角色。我们利用课余的每一个碎片化时间,从深夜的线上会议到周末的线下研讨,将辩题“企业发展中,市场驱动与技术驱动孰重孰轻”翻了个底朝天。我们查阅了从《哈佛商业评论》到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甚至模拟了对手可能引用的案例,并提前准备了反制策略。这个过程,远非简单的“头脑风暴”,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压力测试”。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将准备工作局限于己方立场。我们花费了近一半的时间,站在对手的立场上思考,构建他们最坚固的逻辑堡垒,然后亲手将其一一攻破。这种“红蓝军”对抗式的演练,让我们对辩题的理解超越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进入了一个更复杂、更灰度的认知区域。我们深刻理解了市场驱动的现实意义和技术驱动的前瞻价值,也预判了对方可能攻击我方论点的每一个潜在漏洞。正是这种知己知彼的深度准备,让我在赛场上能够从容不迫,面对对手的诘问时,总能找到最精准的回击点。这份从容与自信,是胜利的基石,也是赢得对手尊重的第一步,因为他们能清晰地感知到,我们对这场比赛、对这个话题,抱有最大的诚意与敬畏。
如果说充分的准备是赢得胜利的基础,那么在赛场上的表现,则是赢得尊重的关键所在。一场高端的商业辩论,比拼的绝不仅仅是嗓门和气势,更是逻辑的严密性与人格的风度。这正是长江商学院一直倡导的“君子之争”——在交锋中展现智慧,在对抗中保持体面。
在逻辑层面,我始终秉持一个原则:用事实说话,用逻辑串联。在自由辩论环节,对方辩友抛出了一个极具煽动性的观点:“没有市场的技术,不过是实验室里的昂贵玩具。”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攻击点,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我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先表示了部分认同:“对方辩友的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也确实点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思考一下,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互联网、智能手机,它们在诞生之初,是否也曾是某些人眼中的‘昂贵玩具’呢?”通过这种“先承后转”的方式,我首先化解了对方的锐气,展现了倾听的姿态,随后通过一个有力的反问,将议题拉回到一个更长远、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引导评委和观众思考技术驱动的颠覆性力量。整场比赛,我始终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确保我的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数据和案例支撑,每一次反驳都直击对方的逻辑漏洞,而非进行人身或情绪攻击。
在风度层面,我深知,尊重是相互的。在对手发言时,我始终保持专注的眼神交流,认真倾听并记录要点。我从不打断对方的陈述,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在我的发言中,我会使用“对方辩友,您刚才的观点很有启发,但我想补充一点……”或“我非常欣赏您刚才提到的案例,它恰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我们的观点……”这样的句式。这并非虚伪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地将对手视为平等的智识伙伴。我们是在共同探讨一个复杂的问题,而非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这种姿态,让激烈的辩论赛场少了一丝火药味,多了一份学术研讨的氛围。赛后,对方的主辩手特地走过来对我说:“你的逻辑很犀利,但你的风度更让人佩服。和你辩论,很过瘾。”这句话,比任何奖杯都让我感到珍贵。
辩论赛的硝烟终将散去,但它所带来的思考和价值共鸣,却长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这次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EMBA的学习平台上,我们追求的绝不应仅仅是商业上的“赢”,更应是一种能够凝聚人心、创造增量价值的“领导力之赢”。这场辩论赛,正是这种理念的一次完美实践。
我们赢得胜利,是因为我们团队展现了更周密的准备、更严谨的逻辑和更出色的现场表现。但我们赢得尊重,则是因为我们始终将对手视为可敬的伙伴,将辩论视为一次共同探索真理的旅程。我们没有执着于“驳倒”对方,而是致力于“说服”全场,包括我们的对手。我们追求的不是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通过我们的论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观点的合理性与深刻性,哪怕他们仍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一种从“竞争思维”到“共建思维”的升华。这正是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理念在实践中的体现——看清大势(辩题的本质),明确道路(构建核心价值观),优化战术(运用逻辑与风度)。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种思维的转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不同的辩论心态:
维度 | 传统竞技辩论心态 | EMBA建设性辩论心态 |
---|---|---|
目标 | 击败对手,赢得比赛 | 探索真理,赢得认同与尊重,顺带赢得比赛 |
对待对手 | 敌人,需要被驳倒和压制 | 可敬的伙伴,观点的碰撞者 |
核心策略 | 寻找对方漏洞,进行猛烈攻击 | 构建自身坚实逻辑,并以开放姿态吸纳对方合理观点 |
沟通风格 | 侵略性、排他性、高压式 | 说服性、包容性、君子之风 |
最终收获 | 一个奖杯,短暂的优越感 | 深刻的洞见、高质量的人脉、领导力的提升 |
这场辩论赛后,我们两支队伍的成员并没有成为陌路人,反而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复盘比赛,探讨辩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商业哲学。对方的一位从事投资的同学,甚至因为我们团队在论述技术驱动时引用的一个前沿科技案例,而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邀请我们团队中从事相关产业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行业分享。这,才是超越胜负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不仅赢得了一场比赛,更构建了一个高质量的认知交流场,实现了知识与人脉的双重增值。
回顾这场令人心潮澎湃的EMBA辩论赛,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我在长江商学院学习期间的多重收获。为团队赢得胜利,是“术”的成功,它源于扎实的准备和精湛的技艺;而赢得对手的尊重,则是“道”的彰显,它体现了开放、包容、追求共赢的格局与胸怀。
这次经历重申了引言中的核心观点:在高端商业环境中,真正的成功并非零和博弈下的单方胜利,而是能在激烈竞争中,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实现价值的引领与人心的凝聚。这不仅是辩论的智慧,更是现代商业领导力的核心要义。未来的商业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挑战,领导者需要的,正是在各种“辩论”——无论是与市场的辩论、与竞争对手的辩论,还是与团队内部的辩论——中,既能坚定地带领团队走向胜利,又能以开放和尊重的姿态,整合多方资源,化解冲突,创造更大的协同价值。
对于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我建议将这种“赢得胜利,更赢得尊重”的理念,应用到更广泛的场景中去:
这场辩论赛已经结束,但它所开启的关于竞争、尊重与领导力的思考,将伴随我走得更远。这或许就是长江商学院EMBA教育赋予我们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一种在任何赛场上,都能赢得胜利,更能赢得未来的智慧与力量。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