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六月的蝉鸣与离别的笙箫交织,对于站在人生又一个十字路口的精英们来说,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不仅是为数年寒窗苦读画上的圆满句号,更是一次身份的加冕与未来的启航。在中国商学院的“珠穆朗玛峰”上,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无疑是两座最令人瞩目的高峰。无数商界翘楚、创业新贵从这里走出,而他们的毕业典礼,也自然成为了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当这两所顶级学府的毕业典礼同台竞技,究竟谁的场面更“隆重”,谁的仪式感更能触动人心?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一场关于风格、底蕴与价值追求的深度对话。
一场典礼的“隆重”与否,其举办的场地和现场氛围的营造,往往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最直观的体现。它如同电影的开场,奠定了整个仪式的基调。在这方面,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商学院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
中欧商学院的毕业典礼,更多地散发着一种经典、厚重的“学院派”气息。其典礼通常在位于上海浦东的自有校区内举行。中欧校园本身就是一件建筑艺术品,尤其是标志性的金字塔形演讲厅,充满了现代感与学术的庄严。当毕业生们身着统一的学位袍,在熟悉的校园里,伴随着悠扬的古典乐,走过红毯,进入会场,那种感觉更像是一场纯粹的学术加冕礼。现场的布置严谨而精致,从灯光、音响到流程控制,无不透露出国际一流学府的专业与规范。这种“隆重”,是内敛的,是基于学术殿堂的自信与传承,它告诉每一位毕业生:“你从这里走向世界,但这里永远是你的学术归宿。”
相比之下,长江商学院的毕业典礼则更像一场星光熠熠的“殿堂级”盛会。长江商学院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校外的、具有国家级象征意义或极尽奢华的场地。例如,历史上曾选择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会议中心或是顶级的五星级酒店宴会厅举办。这种选择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这不仅是一场毕业典礼,更是一次资源、人脉与社会影响力的集中展示。现场的氛围营造,也常常超越了传统典礼的范畴,更接近于一场高端的财经峰会或慈善晚宴。华丽的舞台设计、炫目的灯光效果,以及无处不在的品牌元素,共同构建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圈层感”。这种“隆重”,是外放的,是基于社会能量的汇聚与彰显,它向毕业生们宣告:“你们不仅获得了学位,更获得了一张通往中国商业核心圈层的入场券。”
毕业典礼的灵魂,在于演讲嘉宾。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演讲内容,直接决定了典礼的思想高度和影响力。一位重量级的演讲者,其话语不仅能激励在场的毕业生,更能通过媒体传播,影响更广泛的社会群体。
中欧商学院凭借其“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定位,在邀请嘉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演讲嘉宾阵容往往是“国际化”的代名词。你可能会看到欧盟的高级官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CEO或是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大师。例如,前欧盟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等都曾是其座上宾。他们的演讲,往往聚焦于全球经济趋势、跨文化管理、未来科技等宏大叙事,为毕业生提供了极为开阔的国际视野。这种“隆重”,体现在思想的碰撞与格局的宏大上,它像一扇窗,让学生站在上海,望向整个世界。
而长江商学院,则更擅长挖掘和呈现“中国智慧”与“本土力量”。其创办背景与深厚的华人企业家资源,使得它的嘉宾名单星光璀璨,且极具中国特色。从传奇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视频寄语,到马云、马化腾、柳传志等一众中国商界“教父”级人物的亲临现场,长江的演讲台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当代商业史。这些企业家们的演讲,往往不谈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泥土气息的实战经验、人生感悟和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他们分享的“干货”——如何“取势、明道、优术”,对于即将投身中国商业浪潮的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价值千金。这种“隆重”,体现在经验的传承与资源的链接上,它像一座桥,让学生站在理论的此岸,直接触摸到商业实践的彼岸。
一位资深教育观察家曾这样评价:“中欧的嘉宾教你如何‘在全球化棋盘上落子’,而长江的嘉宾则教你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两者都是顶级智慧,只是维度不同。”
除了场地和嘉宾,典礼本身的核心流程和独特仪式,是构成其“隆重感”的骨架。这些仪式不仅是形式,更是价值观和文化的载体。
中欧的毕业典礼在流程上严格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典礼规范。从校长和教授们的入场队列(Academic Procession),到庄严的学位授予仪式,再到人手一份的精美毕业证书和纪念册,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拨穗礼(Tassel Turning)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当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象征着学生身份的转变,充满了神圣的仪式感。整个过程安静、肃穆,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传统的继承。这种“隆重”,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长江商学院的典礼则在保留核心学术仪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创新和情感元素。除了常规的学位授予,长江的典礼上可能会有更多由学生主导的环节,比如优秀学员的创业项目路演、班级风采展示视频、甚至是充满温情的师生互动环节。他们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社群连接”,典礼中常常穿插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分享,强调同学之间的“兄弟情谊”和对母校的归属感。正如一位长江校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毕业典礼不仅是结束,更像是‘长江大家庭’的一次盛大团聚和新成员的‘入伙仪式’。”这种“隆重”,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身份的认同,它让仪式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
对比维度 | 长江商学院 | 中欧商学院 |
---|---|---|
场地选择 | 国家级会议中心、顶级酒店等校外殿堂 | 校内标志性建筑,如金字塔演讲厅 |
氛围基调 | 社会影响力、圈层盛会、资源彰显 | 学术庄严、国际规范、经典传承 |
嘉宾风格 | 中国顶尖企业家、行业领袖、本土智慧 | 国际政要、诺奖得主、全球CEO、国际视野 |
仪式特点 | 融合创新、情感共鸣、社群连接、人文关怀 | 遵循传统、流程严谨、学术神圣、仪式感强 |
核心感受 | 能量场与归属感 | 荣誉感与使命感 |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哪个毕业典礼更隆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并非一个可以用“更”字来简单衡量的比较。两所商学院的毕业典礼,各自诠释了不同风格的“隆重”。
最终,选择哪一种“隆重”,取决于个体对于价值的判断。对于渴望在全球舞台上施展拳脚、注重体系化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学子而言,中欧的典礼或许更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而对于立志于深耕中国市场、看重人脉资源和实战智慧的企业家来说,长江商学院那场充满能量与温度的盛会,无疑更具吸引力。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所顶级商学院的毕业典礼,是如何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变迁和全球化格局的演进,而在形式和内涵上发生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的商业教育树立了标杆,也为一批又一批的时代骄子,献上了最难忘的加冕典礼。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