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堂课的铃声响起,当毕业典礼的方帽被抛向空中,一群身价不菲、在各自领域早已是佼佼者的精英们,正式从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毕业。他们带着“同学”这个崭新的、沉甸甸的身份,回归到真实而残酷的商业世界。一个有趣且现实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那个在课堂上、在戈壁挑战赛中、在海外游学时建立起来的,被誉为“中国最贵朋友圈”的“同学经济”,在毕业的钟声敲响后,是会像陈年佳酿一样,愈发香醇浓厚,变得更强;还是会像一场绚烂的烟火,在短暂的璀璨后,热度逐渐冷却,最终归于平淡?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演化过程,受到个体行为、群体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共同影响。想要看清这幅画卷,我们需要深入到这个精英群体的内部,探寻那些让关系升温的催化剂,以及那些让情谊降温的现实冰水。
毕业,对于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员来说,往往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始。在毕业后的半年到一年内,“同学经济”通常会迎来一个高光时刻,热度甚至超过在读期间。这种热度主要源于两种力量的驱动:一是官方组织的持续链接,二是同学间的自发互动。
一方面,学院本身扮演着“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遍布全球的校友会、各地区分会、行业协会,会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毕业的同学们重新连接起来。各种论坛、讲座、年会、返校日活动层出不穷,为同学们提供了持续见面、交流和碰撞思想的正式场合。在这些场合,“长江校友”的身份被反复强化,大家分享着最新的商业洞察,探讨着宏观经济的走向,这种高频次的、有组织的互动,让“同学”这层关系在毕业初期得以迅速巩固和升温,仿佛炉火正旺,不断为这段关系添柴加薪。
另一方面,同学间的自发性互动更为频繁和深入。刚刚脱离了紧张的课程,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课堂上的理论和同学间的资源进行“落地实践”。各种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的聚会、私董会、企业互访络绎不绝。一个同学想做数字化转型,马上就能在班里找到几位互联网和技术领域的专家同学,攒一个饭局就能获得最顶级的咨询建议。另一个同学的企业遇到融资难题,或许在一次高尔夫球叙中,就与手握资本的同学一拍即合。这个阶段,信任成本极低,沟通效率极高,大家对彼此的能力和资源都有了两年时间的深入了解,合作的意愿和可能性都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热情会自然回落,但一部分同学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冷却,反而变得更加紧密和强大。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催化剂在起作用。
同学关系想要长久维持,单纯依靠情感和回忆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商界。真正能让关系不断强化的,是深度的商业合作与价值共创。当两位同学从一起喝酒聊天,升级为一家合资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当一个同学的企业成为另一个同学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几位同学共同发起一支基金,投资未来的独角兽……他们的关系就从“同学情谊”升华为“利益共同体”。
这种绑定是极其牢固的。它意味着双方不仅共享信息和资源,更要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收益。每一次董事会、每一次项目复盘,都是对彼此关系的一次加固。这种在真金白银的商业实战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默契,远比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要深刻得多。可以说,成功的商业合作是“同学经济”从务虚走向务实,从热络走向强大的核心引擎。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通过其严格的筛选机制,实际上已经为学员们构建了一个高浓度的“信任场”。大家普遍拥有相似的认知水平、社会地位和价值观,这是建立深度信任的基石。毕业后,这种信任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赋能体系。
这种赋能不仅仅是商业机会的介绍,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支持。比如,当一位同学的企业面临公关危机,另一位媒体行业的同学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最专业的建议和资源,帮助其化解危机。当一位同学在个人成长或家庭生活上遇到困惑,其他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也能给予真诚的分享和慰藉。这种超越了纯粹商业利益的、基于深度信任的互助,让“同学”二字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温暖。它像一个非正式的、但能量巨大的“智囊团”和“后援会”,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种精神层面的链接,其粘性甚至超过了商业合作。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并非所有的同学关系都能走向“更强”,相当一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冷却”。这背后,同样有着深刻且现实的原因。
“同学经济”的本质,是一种高端的人脉网络。而任何网络的维系,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原则:价值交换。这种价值可以是资源、信息、资本,也可以是情绪价值和认知提升。当一个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都处于相对平等的价值交换状态时,这个网络就是健康和可持续的。然而在现实中,同学间的资源、地位和发展速度并非均等。
随着毕业时间的拉长,同学间事业发展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一些同学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而另一些同学则可能遇到瓶颈甚至倒退。此时,价值交换的天平就会倾斜。资源多、地位高的同学,可能会面临大量的、来自其他同学的“索取”请求,久而久之会产生“社交疲劳”。而资源相对较少的同学,在多次无法提供对等回报后,也可能会因为自尊或“不好意思”,而减少与“头部同学”的联系。这种无形中的隔阂,会慢慢侵蚀同学关系,使其从无话不谈的伙伴,退回到朋友圈的点赞之交。
对于这群本就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毕业后,大家重新回归到各自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甚至全球各地,地理上的距离也成为一个巨大的障碍。曾经可以随时相约的课堂,变成了需要提前数周甚至数月协调的行程。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联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同学关系在毕业初期是强联系,但如果缺乏持续的、高质量的互动,强联系也会慢慢弱化。当大家的生活轨迹不再有太多交集,共同话题逐渐减少,除了回忆往昔,很难再产生新的共鸣。渐渐地,维系关系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其带来的即时回报感却在降低,关系冷却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同学经济”毕业后的演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分析其强化与冷却的动态因素:
维度 | 驱动关系更强的因素 (Strengthening Factors) | 导致关系冷却的因素 (Cooling Factors) |
商业合作 | 建立合资公司、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同投资,形成利益共同体。 | 合作失败导致信任破裂;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切入点;一方或双方合作意愿不强。 |
价值交换 | 资源、信息、认知、情绪价值的对等、高频交换,形成正向循环。 | 资源和地位差距拉大,导致价值交换失衡,出现单向索取或“社交亏欠感”。 |
社交互动 | 积极参与校友会活动;定期组织高质量的私董会、小范围深度聚会。 | 时间、精力有限,地理位置分散;生活和工作重心转移,社交圈子固化。 |
个体意愿 | 主动维护,乐于分享,将同学关系视为长期资产进行“投资”和“经营”。 | 性格内向,不善社交;或认为关系维护成本过高,持顺其自然的态度。 |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EMBA的“同学经济”,毕业后是变得更强还是逐渐冷却?答案显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更像是一个分化的过程。一部分核心的、深度绑定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强,形成一个个稳固的“价值小圈子”;而大部分泛泛的同学关系,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避免地走向冷却,最终沉淀为一份美好的回忆和通讯录里一个偶尔会想起的名字。
最终,长江商学院提供的,是一个高势能的平台和一张充满无限可能的网络。但这张网的价值,并非一劳永逸的被动资产,而需要每个身处其中的节点去主动激活、用心经营。它考验的不仅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人性的洞察和经营关系的能力。
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说到底,长江EMBA的“同学经济”像一片富饶的土地,学校播下了种子,但最终能收获多少,是硕果累累还是日渐荒芜,取决于每一位毕业的“农夫”如何去耕耘和灌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考题,每个人的答卷,都由他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书写。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