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来自梦校长江商学院的EMBA录取邮件跳入收件箱时,我几乎是跳起来欢呼的。那份喜悦,如同盛夏的冰镇汽水,清爽而猛烈。然而,当我的目光扫到邮件附件里那串长长的数字——学费时,那股喜悦瞬间被浇了一盆冰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窒息的焦虑。这笔巨款,几乎相当于我过去好几年的积蓄,甚至是我所在城市一套小公寓的首付。那一刻,无数个问题在我脑中盘旋:“真的值得吗?”“万一学不到东西怎么办?”“我能把这笔钱赚回来吗?”这笔高昂的学费,像一座大山,压在了通往知识殿堂的路上。但今天,我想分享的,正是我如何一步步将这座名为“焦虑”的大山,凿成我攀登向上、汲取知识的阶梯。
面对那张令人心跳加速的学费单,我的第一反应是“成本”和“支出”。这是一种纯粹的财务视角,它会让你不断计算自己失去了什么。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每一次上课、每一次活动,似乎都在被一个无形的声音质问:“这节课值回票价了吗?”这种心态极具破坏性,它会让你变得斤斤计较,目光短浅,从而忽略了EMBA学习真正的、长远的价值。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我强迫自己换一个词来定义这笔钱之后。我不再称之为“学费”,而是将其定义为“对我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这个小小的词语置换,却带来了根本性的心态转变。投资,意味着我们关注的是未来的回报,是长期的增值,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开销。它让我不再纠结于“失去了什么”,而是开始思考“我将获得什么?”。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工作者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他们自己,而对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将学费视为投资,就是将自己视为一家“一人公司”,而这笔钱,是我这家公司最大的一笔研发和扩张投入。
有了这个“投资”心态,我的整个学习行为都改变了。我不再是被动地“消费”课程,而是主动地“挖掘”价值。课堂上,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因为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讨论,都是在增加我这笔投资的“附加值”。我开始主动链接教授和同学,因为他们是我这项投资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这种心态的转变,将我从财务焦虑的泥潭中解放出来,让我得以用一种企业家审视项目的眼光,来看待我的EMBA旅程。
焦虑往往源于未知和失控感。那笔巨大的学费,之所以让人焦虑,是因为它的回报看起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为了对抗这种不确定性,我做了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制定一份详尽的、可量化的“学习回本”计划。这份计划并非狭隘地计算金钱上的回报,而是将“回本”定义为知识、能力、视野和人脉的全面提升。
我制作了一张表格,将整个EMBA的学习周期分解为几个关键模块,并为每个模块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行动路径。这让我感觉自己重新掌握了主动权,不再是随波逐流。这份计划让我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而来,要到哪里去。
下面是我当时的计划简化版,它像一张寻宝图,指引着我在这场昂贵的旅程中不断挖掘宝藏:
投资模块 | 核心目标 | 关键行动(KPI) | 衡量标准 |
---|---|---|---|
知识体系 | 构建系统的商业底层逻辑,弥补非科班出身的短板。 |
|
能独立运用课程模型分析公司财报和战略;能向外行清晰解释核心商业概念。 |
人脉网络 | 建立一个高质量、可信赖、跨行业的精英圈层。 |
|
当遇到特定行业难题时,能在30分钟内找到可以咨询的同学或校友。 |
个人品牌 | 提升个人在行业内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
|
收到来自同学或校友的业务合作或职业机会探讨。 |
视野格局 | 跳出原有行业和思维定式,站在全球视角看问题。 |
|
在公司战略会议上,能提出基于全球视野的、有建设性的新观点。 |
这张表格,成为了我对抗焦虑最有效的武器。每当我感到迷茫或者懈怠时,我就会打开它,看看自己完成了多少,还有哪些目标没有达成。它将一个巨大而模糊的“回本”压力,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可执行的小任务。每完成一项,都像是在游戏中获得了一点经验值,焦虑感便减少一分,成就感和动力则增加一分。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谬误”通常指人们因为不愿承认过去的投入白费,而继续在不明智的事情上投入更多。但我在这里,却选择了一种“反向操作”——我主动拥抱了这个巨大的“沉没成本”,并把它变成驱动我前进的燃料。
我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这笔钱已经(或即将)花出去了,它就成了一个既定事实。与其为它唉声叹气,不如用它来“绑架”自己的努力。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将总学费除以总课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时薪”。我开玩笑地跟同学说:“我们现在听的不是课,是‘燃烧的经费’。打个盹、开个小差,几千块钱就没了。”这种略带调侃的算法,却异常有效地提升了我的专注度。它让我对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每一次企业参访都充满了敬畏之心,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这种“时薪”算法,让我对时间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迫使我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课前,我必须花时间预习,否则课堂上的“时薪”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课后,我必须整理笔记并思考,才能让这昂贵的“一小时”真正内化为我的东西。这种由财务压力转化而来的时间压力,让我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状态,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律的学习模式。
这背后其实有心理学依据。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损失厌恶”理论指出,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比对于“获得”的感受要强烈得多。当我把不认真学习定义为一种“金钱的直接损失”时,其产生的驱动力,远比“获得知识”这种模糊的增益要强大得多。我不再需要别人来鞭策,这笔昂贵的学费本身,就成了我最严厉、最有效的“监工”。
刚开学时,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为学费而焦虑。我看着周围的同学,他们大多是企业高管、成功的创业者,谈笑风生,看起来云淡风轻。我一度感到非常孤立,甚至有些自卑,觉得自己的格局太小了。
然而,在一次小组破冰活动中,一位看起来非常成功的同学在私下交流时,半开玩笑地叹了口气说:“为了这学费,我把准备换车的钱都挪用了,回家老婆还在念叨呢。”那一瞬间,我仿佛找到了组织。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表面看起来多么光鲜,在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教育投资时,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杆秤,都有一份压力。
这个发现,让我如释重负。我开始更大方地和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结果发现,这几乎是大家的共同“心病”。这种共通的焦虑,非但没有成为负能量,反而迅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革命友谊”。我们开始互相打气,互相监督。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内外,我们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回本联盟”。
回望那段从焦虑到动力的心路历程,我深刻地体会到,情绪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和利用它。对EMBA高昂学费的焦虑,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任由它发展,它会让你在患得患失中迷失方向,最终浪费掉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但如果你能正视它,并主动去转化它,它就能变成你学习道路上最强大的助推器。
通过重新定义价值、制定清晰计划、拥抱沉没成本、寻找同盟战友这四个步骤,我成功地将最初那份沉重的财务压力,转化为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不仅让我以极高的效率和热情完成了学业,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锻炼了我应对压力、管理目标和转化心态的核心能力。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在课程之外,教给我最重要的一课。
所以,如果你也正面临类似的“甜蜜的烦恼”,不必害怕。请记住,焦虑的背后,是你对未来的渴望和期待。把它看作一个信号,一个提醒你全力以赴、不负此行的信号。当你学会与焦虑共舞,并驾驭它的力量时,你会发现,那笔曾经让你寝食难安的学费,最终会以知识、智慧、友谊和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形式,加倍回报给你。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