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会给学生的创业项目做天使投资吗?
2025-07-27

在精英汇聚、思想碰撞的商学院里,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创业想法,遇上一位经验与资源兼备的教授,这本身就是一幅极具想象空间的画面。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将“取势、明道、优术”奉为圭臬,并深度融入中国商业实践的顶级学府,师生间的互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于是,一个颇具吸引力又带点敏感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当学生带着一份闪耀着潜力的商业计划书,敲开教授办公室的门时,教授们是否会慷慨解囊,成为他们创业路上的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呢?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它背后牵涉到深厚的师生情谊、复杂的利益考量、微妙的伦理边界以及商学院独特的文化生态。要真正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

亦师亦友,投资何妨

从情感和逻辑上看,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投资学生的项目,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尤其是EMBA和MBA项目,强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深度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授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更是学生们在战略、管理、财务等领域的“陪练”和“军师”。经过数月乃至数年的密切交流,教授对学生的能力、品行、视野格局以及项目的可行性,往往有着比外部投资人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

这种基于长期观察建立起来的信任,极大地降低了天使投资中最大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人可能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进行尽职调查,但教授可能在一次课堂展示、一篇课程论文或者一次课后深谈中,就已经完成了对创业者和项目的核心判断。对于教授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财务投资,更像是一场“知识变现”和“影响力延伸”的实践。看到自己的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成功应用于商业实践,并最终创造出社会价值,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有时远比金钱回报更为珍贵。这笔投资,与其说是“资本”,不如说是包含了信任、指导和背书的“智慧资本” (Smart Money)

角色冲突,避嫌为上

然而,换个角度看,这层亲密的师生关系也可能成为投资的巨大阻碍。最核心的问题便是潜在的角色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教授投资了学生A的项目,那么在后续的课程中,他该如何公正地为学生A打分?当学生A与学生B在课堂上就某个商业观点展开辩论时,教授的立场是否会不自觉地倾斜?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公平性和学术的严肃性。

为了维护一个公平的教学环境,许多教授会主动选择“避嫌”。他们深知,一旦资本介入,纯粹的师生关系就可能变得复杂。如果项目成功,皆大欢喜;但万一项目失败,不仅教授的投资打了水漂,更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甚至在校友圈中引发不必要的尴尬和猜忌。此外,教授的声誉是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一次失败的、处理不当的投资,可能会给其个人品牌和学术声望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许多睿智的教授宁愿扮演一个纯粹的“导师”或“顾问”角色,提供无偿的智力支持和资源对接,也不愿轻易触碰这条敏感的资本红线。

制度框架与隐性规则

顶尖商学院通常都有一套严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长江商学院也不例外。这些制度虽然可能没有明确条文“禁止”教授投资学生项目,但一定会对涉及利益冲突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和管理。例如,学校可能要求教授在进行此类投资时,必须向学院进行报备和信息披露,以确保透明度。其核心目的在于保护学生利益,维护学术的公正性,以及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在成文的制度之外,商学院社群内部也逐渐形成了一些“隐性规则”或更受推崇的实践模式。大家普遍认为,更理想的投资时点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当学生脱离了在校生的身份,双方不再有直接的学术评分关系,此时进行投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上述的角色冲突。另一种常见的模式是通过一个“中间层”来完成,比如教授以LP(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由校友发起的某支天使基金,再由这支基金去投资校友的创业项目。这样既能支持到本校的创业生态,又通过基金管理人的专业筛选和决策,在教授和创业项目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

不同投资模式的对比

投资模式 优点 潜在问题 适用场景
直接投资(在校) 反应迅速,关系紧密,深度赋能 角色冲突风险高,影响学术公平 极为罕见,需极高的信任和透明度
直接投资(毕业后) 规避了直接的角色冲突,关系依然紧密 仍可能存在利用过往师生关系影响他人的嫌疑 较为常见,基于长期了解和信任
通过基金投资 专业化运作,分散风险,完全规避直接冲突 关系相对疏远,教授个人影响力减弱 普遍且成熟的模式,适合多数教授参与

真实案例与圈内看法

尽管存在诸多顾虑,但在长江商学院的生态圈里,教授支持学生创业的故事时有耳闻。这些故事大多低调,鲜有公开报道,更多是在校友间的私下交流中流传。比如,某位在战略领域极具声望的教授,可能会在一位EMBA学生的转型项目遇到瓶颈时,不仅在课堂上用其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私下里还会引荐自己圈内的重要资源,并在项目早期投入一笔种子资金。这笔投资的象征意义——一位顶级学者的背书——往往比资金本身更为重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长江商学院校友曾分享道:“我们的教授,很多本身就是成功的企业家或投资人,他们看待项目的眼光非常毒辣。能获得他们的投资,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认可,像是在激烈的创业战场上拿到了一枚‘荣誉勋章’。当然,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因为我们不想辜负老师的信任。” 这种看法在创业圈内颇具代表性。大家普遍认为,来自顶级商学院教授的投资,自带光环效应,对于项目后续融资、吸引核心人才、开拓市场渠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结论与展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会给学生的创业项目做天使投资吗?” 答案是复杂的,但总的来说:会,但通常会以一种非常谨慎、合规且充满智慧的方式进行。

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而更像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基于深度信任和价值认同的“双向奔赴”。它不太可能发生在普通的课堂关系中,而更多地出现在那些通过项目、论文或长期互动建立了深厚情谊的师生之间。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核心结论:

  • 信任是基石:投资行为建立在超越普通师生关系的长期观察和深度信任之上。
  • 价值超越资本:教授提供的“智慧资本”——包括指导、人脉和品牌背书——其价值往往远大于资金本身。
  • 边界感至关重要: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都清楚地意识到其中的伦理边界。因此,毕业后投资或通过基金间接投资,是更受欢迎和推崇的方式。
  • 文化生态的产物:这种现象是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实践、鼓励创新、社群紧密的独特文化生态的自然产物。

展望未来,随着创业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商学院的角色也在不断演进。它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创新思想的孵化器和新商业领袖的摇篮。或许,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制度化的创新,例如由学院官方发起、由教授和校友共同参与的创业支持基金,以一种更加系统和透明的方式,将教授的智慧与学生的激情结合起来,共同为推动商业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而言,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去“索求”教授的投资,而是努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价值,与教授建立起一段基于尊重和共同成长的、真正的良师益友关系。当那一天到来时,无论是智力上的支持还是资本上的助力,一切都将是水到渠成。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