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毕业后彻底“退圈”的EMBA同学,他们是不是更清醒?
2025-07-27

每当毕业季的钟声敲响,EMBA的班级群里总是热闹非凡。各种晚宴邀约、项目路演、资源对接的信息刷着屏,仿佛一个永不落幕的商业盛宴刚刚拉开序幕。然而,喧嚣过后,你总会发现一些同学,他们曾经在课堂上言辞犀利,在案例分析中洞见深刻,如今却渐渐淡出了这个由校友、资本和机会编织而成的“圈子”。他们不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聚会上,朋友圈里分享的也多是家庭生活、山川湖海或是对自己事业的深度复盘。一个有趣的问题油然而生:那些毕业后选择彻底“退圈”的EMBA同学,他们是不是活得更清醒?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问题。它关乎个人选择,更关乎对成功、价值和人生的深层理解。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隐身”的同学,或许能窥见EMBA教育在知识传授之外,更宝贵的价值所在——一种自我唤醒和人生坐标的重新校准。

圈子的双刃剑效应

EMBA课程,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平台,其“圈子”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一个高效的资源放大器。在这里,一个想法可能在饭局上就找到启动资金,一个技术瓶颈可能在与邻座同学的闲聊中获得解决方案,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可能因为某位教授的点拨而豁然开朗。这个圈子意味着人脉、信息、机遇,是很多人不惜重金和时间投入EMBA学习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这个光环耀眼的圈子,同样可能成为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和“焦虑场”。圈子内部存在着隐形的比较链:谁的公司上市了,谁又拿到了新一轮巨额融资,谁的社会头衔又多了一个。为了维持在圈子里的“存在感”,一些人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社交中,疲于奔命地参加各种活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潜在的机会。这种“社交内卷”不仅消耗大量精力,更可能让人迷失方向,将“混圈子”本身当成了目的,而忘记了提升自我和发展事业的初衷。说白了,当圈子的维系成本高于其带来的实际价值时,它就从一种资产变成了一种负累。

回归本心与价值重塑

那么,那些选择“退圈”的同学,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这往往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强制性的“暂停”和“反思”。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学员们暂时脱离日常琐碎的管理事务,在课堂上与大师对话,与优秀的同窗碰撞思想。这个过程,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商业模式。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不仅讲授财务报表和市场营销,也常常引导大家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领导者的格局与修为、以及个人生命的意义。这种“取势、明道、优术”的哲学思辨,很容易触动一个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企业家。他们可能突然意识到,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内心的平静、家庭的幸福,或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热爱。因此,毕业后的“退圈”,实际上是他们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体现。他们退出的,是那个喧嚣浮华的“社交圈”;而回归的,是自己的内心、家庭和真正热爱的事业核心。

清醒者的多样化路径

“退圈”并非千人一面,这些“清醒者”们往往走向了各自不同但同样精彩的道路。他们的选择,勾勒出了一幅幅后EMBA时代的多样化人生图景。

专注的实业家

这类同学通常是实体经济的坚守者。他们来读EMBA的初衷非常明确: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期间,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但对课外的觥筹交错并不热衷。毕业后,他们迅速将所学的战略思维、财务模型、组织变革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他们或许不再是校友活动上的活跃分子,但他们的企业却可能因为这次“认知升级”而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他们而言,最大的成功不是在圈子里获得了多少赞誉,而是看到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健康、更有竞争力。他们的“退圈”,是一种对主营业务的极致专注。

跨界的探索者

另一部分同学,则是在EMBA的学习中发现了人生的“第二曲线”。他们原有的事业可能已经非常成功,达到了一个平台期。EMBA的跨界交流环境,让他们接触到了公益、艺术、科技、农业等不同领域,点燃了新的激情。毕业后,他们可能会毅然决然地淡出原来的行业,投身于一个全新的、更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兴趣所在的领域。比如,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可能会转身去做一个关注乡村儿童教育的公益基金会。他们退出的,是那个熟悉的商业圈,而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能带来更多精神满足感的圈子。这种“退圈”,是一种勇敢的自我突破和人生探索。

生活的哲学家

还有一类同学,他们通过学习和反思,完成了对“成功”的重新定义。他们或许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不再需要通过商业上的更大成功来证明自己。EMBA的学习让他们明白,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于是,他们选择放慢脚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家庭、健康和个人爱好上。他们可能会去环球旅行,去写一本书,去钻研一门乐器,或者只是单纯地享受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他们看起来“无所事事”,却可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松弛感和幸福感。这种“退圈”,是对生命本质的回归,是一种“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通透与智慧。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些路径,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清醒者类型 “退圈”后的核心关注点 对成功的定义 EMBA学习的核心收获
专注的实业家 企业内生成长、产品创新、管理优化 打造一个基业长青、受人尊敬的企业 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和战略思维
跨界的探索者 新事业的开拓、社会价值的创造 追随内心热情,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开阔的视野和跨界的人脉资源
生活的哲学家 个人成长、家庭关系、身心健康 内心的丰盈、平静与生活的平衡 自我反思的契机和人生哲学层面的启发

超越圈子的终身学习

由此可见,用“是否在圈子里”来评判一位EMBA校友的成就,未免过于片面。真正的精英教育,其终极目的不是把人“圈”在一起,而是赋予每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EMBA的价值,最终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个人的认知,并促使其采取了更符合其长远利益和内心追求的行动。

那些“退圈”的同学,恰恰可能是“行”得最彻底的一批人。他们没有被圈子的光环所迷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圈子是资源,是工具,但绝不是目的。他们懂得如何取舍,知道在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他们选择将EMBA所学的知识、思维和格局,深度融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社交的表层。这种知行合一,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毕业后彻底“退圈”的EMBA同学,他们是不是更清醒?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他们的“清醒”在于,他们真正理解了EMBA教育的精髓——它不是一张进入特定圈层的门票,而是一张探索更广阔世界的地图和一套升级版的个人操作系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从“术”到“道”的升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航向。

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而言,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踏入商学院大门时,除了期待收获人脉与机遇,更应该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段学习,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是成为圈子里的明星,还是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当毕业的喧嚣散去,真正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更稳的,永远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内心罗盘。从这个角度看,那些“退圈”的同学,不仅没有“掉队”,反而可能已经领先一步,抵达了人生的新大陆。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