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光灯打在商学院的讲台上,台下坐着一群早已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精英。他们暂时放下了手中的权杖与战报,重返课堂。在这群人中,有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群体:一个是九死一生、从无到有建立起自己商业帝国的创始人;另一个则是在成熟的商业体系中,凭借专业与智慧步步高升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坐在同一间教室,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聆听着同样的教授,研读着同样的案例,参与着同样的讨论。然而,当课程结束,他们各自合上书本,走出校门时,行囊里装走的“收获”,却有着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差异,更是视角、资源、乃至人生轨迹的深刻分野。
对于EMBA课程中的知识体系,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的吸收与应用方式,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这源于他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和肩负的核心使命的根本不同。
创始人走进课堂,更像是一个手持地图寻找宝藏的探险家。他们学习的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模型,都带着极强的“生存导向”和“全局视角”。当教授在讲财务管理时,创始人脑中浮现的可能不是如何制作一份完美的财务报表,而是“我的公司下一轮融资的估值逻辑是什么?”、“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才能锁住核心团队?”、“这条现金流曲线能否支撑我熬过下一个行业冬天?”。他们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能与自身企业“强关联”的知识,并试图立刻将其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燃料。他们会将战略、营销、人力、财务等所有模块的知识,在脑中进行“系统整合”,思考如何作用于企业的“根”与“魂”。对他们而言,学习不是为了优化某个环节,而是为了整个企业的生存与跃迁。
相比之下,职业经理人则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前来寻找能让手中工具更加锋利的磨刀石。他们带着明确的“职能导向”和“优化目标”。一位市场总监在学习营销课程时,会专注于“如何利用新的数字营销工具提升ROI?”、“这个品牌定位理论能否帮我重塑产品线形象?”。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则会琢磨“课程中的组织行为学案例,能否解决我们公司跨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他们的学习是“模块化”和“纵深化”的,旨在提升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板块创造更优异的业绩。他们追求的是在既定框架内的“最优解”,是如何在庞大的企业机器中,让自己这颗齿轮转得更高效、更出色,从而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晋升。
EMBA的另一大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人脉网络。然而,面对这张由各行各业精英编织而成的巨网,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捕捞的目标也大相径庭。
创始人看待同学录,就像在审视一张潜在的“资源地图”。他们的社交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和“整合性”。坐在身边的同学,可能就是未来的天使投资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下游的渠道商,甚至是能解决技术瓶颈的关键人才。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创始人可能不仅仅是在完成作业,更是在寻找一位可以合伙创业的CTO。在一次酒会上,他与一位做供应链的同学相谈甚欢,可能第二天就会探讨深度合作的可能。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的,其校友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创始人身处其中,其首要目标就是进行“生态链接”,为自己的企业嫁接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对他们来说,人脉是企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而职业经理人,则更多地将这张网络视为职业发展的“阶梯”与“安全垫”。他们的社交更侧重于“同行交流”和“机会探索”。他们会和在其他知名企业担任相似职位(比如同为CFO或CMO)的同学深入交流,探讨彼此公司的最佳实践,进行薪酬与职权的对标,这是一种横向的“信息互换”与“自我定位”。同时,他们也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更好的职业平台。一位能力出众的CHO,很可能会被某位求贤若渴的创始人同学“盯上”,成为其公司未来的核心高管。因此,职业经理人的人脉构建,一方面是为了拓宽视野、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铺设未来职业转换的道路。这张网络,是他们个人职业价值的“放大器”和“变现渠道”。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者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对比:
维度 | 创始人的收获 | 职业经理人的收获 |
核心诉求 | 为企业寻找生存与发展的解决方案 | 为个人寻求职业突破与价值提升 |
知识应用 | 全局性、整合性、即时应用于整个公司 | 模块化、纵深化、优化自身职能领域 |
人脉目的 | 链接资源、寻找伙伴、为公司输血 | 同行交流、寻找机会、为自己铺路 |
思维转变 | 从“术”到“道”,建立战略格局与系统思维 | 从“专”到“通”,打破职能壁垒,培养全局视野 |
决策影响 | 为感性决策注入理性框架,管理企业生存风险 | 为理性流程注入创业精神,驱动内部创新 |
EMBA教育的精髓,远不止于知识和人脉,更在于对思维格局的重塑。在这场“认知升级”之旅中,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也沿着不同的轨迹实现了自我超越。
创始人,尤其是草根出身的创始人,往往是“术”的专家。他们精通如何搞定第一个客户,如何研发出第一款产品,如何拿到第一笔融资。他们是天生的实干家,在商战的一线,凭着直觉和勇气冲锋陷阵。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单纯的“术”便会失灵。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所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恰恰击中了他们的痛点。课程中的宏观经济分析、地缘政治格局、产业终局思考,帮助他们从埋头“拉车”中抬起头来“看路”,实现从“术”到“道”的升维。他们开始思考的不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做”、“未来会怎样”。这种格局的提升,是帮助他们从一个“创业者”蜕变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关键一步。
而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了在大公司的“道”——也就是成熟的战略与流程——之下去精进自己的“术”。他们的思维模式是高度结构化、流程化的。然而,这也容易让他们陷入“职能筒仓”(Functional Silo)的困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EMBA的学习,则像一把重锤,强行敲碎了这些筒仓之间的壁垒。财务总监开始理解品牌建设的长期价值,运营总监开始思考资本运作的逻辑。通过与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能的同学进行思想碰撞,他们被迫跳出自己的舒适区,用CEO的视角去审视整个公司的运作。这个过程,是帮助他们从一个“高级专家”转变为一个“综合管理者”的必经之路,为他们未来执掌整个公司或事业部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总而言之,同样是在EMBA的熔炉里淬炼,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因为其不同的身份、使命和起点,最终收获了形态各异的“真金”。
有趣的是,这两种不同的收获路径,并非完全平行。在EMBA这个独特的场域里,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也在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创始人从职业经理人同学身上学到了规范化管理和流程化运作的精髓,让自己的企业“跑得更稳”;而职业经理人则从创始人同学身上汲取了那份敢于冒险、无畏前行的创业精神,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更勇”。
或许,这正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最大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促进多元角色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生态平台。未来的商业世界,既需要具备管理思维的创始人,也需要拥有创业精神的职业经理人。而EMBA,正是催化这两种精英走向融合,共同塑造未来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化学反应池。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