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江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它既是文明的摇篮,也是商业的动脉。就在这条母亲河畔,我曾与一位企业家有过数次深谈,他正驾驭着一艘名为“传统制造业”的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缓缓沉向水底。然而,也正是在这片看似无望的“夕阳”余晖中,我亲眼目睹他如何调转船头,在迷雾中精准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那束光,足以照亮整个江面。
初识老王,是在一个长江商学院的同学聚会上。他五十出头,两鬓微霜,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掌管着一家沿江的船舶配件厂,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那个以重工业为荣的年代,他的工厂是地方的骄傲,机器的轰鸣声是小城里最动听的交响乐。老王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奖状和与领导的合影,每一张都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然而,时代的浪潮从不等人。随着全球航运业的周期性波动、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老王的工厂订单逐年下滑,利润薄如刀片。“我们做的是最扎实的铸件,一个螺丝都能用五十年不坏,”他端着酒杯,声音有些沙哑,“可现在,客户要么追求更低的价格,要么需要我们根本不懂的‘智能化’。工人们跟着我干了半辈子,总不能说散就散了吧?”他的话语里,充满了传统实业家的坚守与无奈。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熟悉每一处险滩和暗礁,却发现航行的海图已经悄然改变,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正在变成禁锢自身的枷锁。
老王的困境,是无数传统企业家的缩影。他们面临的并非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挑战。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其经典的“第二曲线”理论中指出,任何组织、产品乃至个人,都会经历一条从成长、成熟到衰退的S型曲线。当第一条曲线尚在顶点时,就必须开启第二条曲线,否则必然会陷入衰退的泥潭。而两条曲线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混沌期”。
老王正处于这个鸿沟的边缘。他的第一曲线——传统的、依赖规模和成本优势的船舶配件制造——已经触及天花板。而第二曲线在哪里?他完全没有头绪。他尝试过电商,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他考察过海外市场,却发现自己的产品在国际标准和认证面前步履维艰。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往即将沉没的船上搬运更多的货物,加速了下沉的过程。这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越努力越绝望的感觉,几乎摧毁了他的信心。
真正的转变,始于认知的破冰。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老王半信半疑地走进了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他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拓展人脉的“富人俱乐部”。但几堂课下来,他被深深震撼了。教授们讲的不是具体的管理技巧,而是宏大的全球视野、产业变迁的底层逻辑和颠覆式创新的思维模型。他第一次听到有人如此系统地剖析“第二曲线”的跨越之道。
“教授说,找到第二曲线,不是在原有的业务上修修补补,而是要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去思考你为客户创造的‘根本价值’是什么。”一次课后,老王兴奋地和我分享,“我以前认为我的价值是提供‘坚固的配件’,但教授问我,客户的根本需求是配件吗?不,他们的需求是‘安全、高效、经济的航运’。我的配件只是实现这个价值的一个环节而已。”这个看似简单的视角转换,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中的迷雾。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守着的不是一个“工厂”,而是一个“链接航运价值”的节点,这个节点,完全可以有新的形态。
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老王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和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们激烈讨论,去互联网巨头参访,甚至跟着学校的海外课程去考察德国的工业4.0。他逐渐从一个埋头生产的“产品思维者”,转变为一个抬头看路的“用户思维者”。他不再整天盯着车间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而是开始频繁地跑码头、上货船,和船长、船务公司、港口管理者聊天。
他发现,这些真正的“用户”有着太多未被满足的痛点:
认知的突破带来了行动的方向。老王不再执着于如何把旧的配件卖出去,而是开始思考如何用新的技术和服务,去解决这些真实的痛点。他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创新突击队”,成员有从外部高薪聘请的软件工程师,也有从老厂里挑选出的、对船舶结构最了解的老师傅。这个新老结合的团队,开始了他的“新航道”探索。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瞄准了“港口岸电”系统。这个想法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船舶停靠时烧油发电又贵又污染,为什么不能像电动汽车一样,直接使用港口的电呢?技术上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如何设计出一套标准化、安全、便捷的接驳设备和智能计费管理系统。这恰恰是老王的优势所在——他懂船舶的结构和电力系统,也懂机械制造。他将原有的制造能力,从生产笨重的铸件,转向生产精密的岸电接驳箱和智能控制模块。这正是“第二曲线”的精髓:利用第一曲线积累的核心能力,嫁接到一个全新的增长领域。
从生产传统配件到提供“智慧绿色航运”解决方案,这中间的跨度,就是那道“非连续性”的鸿沟。老王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首先是内部的阻力,很多老员工不理解,认为老板是“不务正业”、“瞎折腾”。其次是资金的压力,新业务的研发需要持续投入,而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最关键的是,他需要建立全新的能力,比如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系统集成的能力,这些都是他过去三十年从未接触过的。
老王展现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坚韧与智慧。他一方面耐心安抚老员工,将核心骨干分批送去培训,让他们看到新业务的前景;另一方面,他将老厂的非核心资产进行处置,换取了宝贵的现金流,全部投入到新项目的研发中。他还充分利用在长江商学院建立的人脉网络,与一位做物联网平台的同学达成战略合作,解决了软件开发能力的短板。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在飞行中更换引擎”。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转变,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他的“旧世界”和“新世界”:
维度 | 第一曲线:传统船舶配件 | 第二曲线:智慧绿色航运服务 |
商业模式 | B2B产品销售,一次性交易 | B2B解决方案+服务,持续性收入 |
核心资产 | 厂房、设备、生产线 (重资产) | 数据、算法、专利、品牌 (轻资产) |
核心能力 | 规模化制造、成本控制 | 系统集成、软件开发、数据分析 |
客户关系 | 简单的买卖关系 | 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 |
价值主张 | 提供坚固耐用的产品 | 提供高效、安全、环保的运营方案 |
几年后,我再次在长江边见到老王。他还是那个他,但眼神里的疲惫早已被一种笃定和兴奋所取代。他的“港口智能岸电系统”已经成功在沿江的几个主要港口试点,不仅为他带来了远超过去卖配件的利润,还因为其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他的公司,也从一个“夕阳产业”的代表,一跃成为“新基建”和“碳中和”领域的明星企业。
老王的故事,并非一个孤立的传奇。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当前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逻辑。它告诉我们:
长江依旧奔流,商业世界的浪潮也永不停歇。老王的故事,就像江面上的一座灯塔,为那些仍在“夕阳”中徘徊的企业家们指明了方向。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类型的传统产业,其“第二曲线”的最佳路径是什么?以及,社会和教育机构(如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如何能更有效地帮助企业家们完成这一关键的认知和能力跃迁。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唯有主动求变,勇敢地开启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才能在这条奔腾不息的时代大江中,驶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