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场决定未来两年甚至更长远职业轨迹的长江EMBA面试落下帷幕,你长舒一口气,精心措辞的感谢信也已发送至招生官的邮箱。此刻,除了略带焦灼的等待,大多数申请者便进入了“静默期”。然而,高手过招,胜负往往就在毫厘之间。一封标准的感谢信,虽是礼貌的体现,却也只是完成了“规定动作”。真正能让你在众多优秀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恰恰是那些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自选动作”。这些后续跟进,并非是打扰或施压,而是一种更高阶的自我展示,是证明你与长江商学院“气场相合”的有力证据。
这不仅仅关乎于如何“刷存在感”,更是一场关于情商、视野和格局的综合考验。它要求你从一个被动的“考生”角色,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具有前瞻性的“准资源贡献者”。你的每一个后续动作,都在无形中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你,是否已经具备了成为长江商学院一员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力?接下来,咱们就深入聊聊,除了感谢信,还有哪些“神操作”可以为你锁定胜局。
一封标准的感谢信,内容通常是“感谢面试官的时间,重申对项目的热情,期待好消息”。这固然没错,但它更像是一张礼节性的收据,证明你收到了“面试”这份礼物。而真正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的,是价值反馈。这意味着,你不仅在面试中认真倾听,更在面试后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你的思考与面试官的观点或长江商学院的理念产生了连接。
打个比方,如果面试中,某位教授面试官提到了“传统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与破局之道”。你可以在面试结束几天后,给招生办或面试官发一封简短的邮件,内容大致如此:“尊敬的李教授/招生办老师,上次面试与您/李教授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探讨。我回去后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麦肯锡最近发布的一篇关于‘灯塔工厂’的报告,其中提到的‘数据驱动决策’案例,与您当时分享的观点不谋而合,甚至在实施路径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附件是报告原文,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这样的举动,瞬间将你从一个单纯的求学者,提升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交流者。你展示的不仅仅是勤奋,更是你的信息搜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乐于分享的合作精神——而这些,正是EMBA项目所看重的核心素养。
长江商学院的魅力,除了顶尖的教授和前沿的课程,更在于其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强大校友网络。在面试后的这个阶段,与校友进行有策略的互动,是展示你融入意愿和社交能力的高明之举。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去“骚扰”校友,打探录取内幕,或是请求他们为你“美言几句”。这种功利性过强的行为反而会引起反感。
正确的做法是,基于真诚的请教和学习。你可以通过之前参加过的长江商学院活动、或者通过朋友介绍,联系上一两位校友。沟通的重点应该是请教他们在长江的学习体验,以及这些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例如,你可以这样提问:“学长/学姐您好,我最近刚参加完长江EMBA的面试。面试中我提到了我正面临公司出海的挑战,了解到您在海外业务拓展方面经验丰富,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分享一下,长江的课程或者同学间的交流,在哪些方面对您当时的全球化战略思考有所启发?” 这种提问方式,既表达了你对学校价值的认可,也展现了你是一个带着问题来学习的、目标明确的申请人。校友也更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流,甚至可能在与招生部门的非正式沟通中,无意间传递出对你的正面印象。
你的申请材料和面试表现,只是你过去成就的一个静态切片。然而,作为一名身处商业一线的管理者,你的事业是动态发展的。面试结束后到发放录取通知书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如果在此期间,你的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的突破,这无疑是你个人品牌故事的绝佳“续集”,也是向招生委员会展示你持续创造价值能力的最好证明。
这里的关键在于,更新的内容必须是有分量的、实质性的。比如,你主导的一个重要项目成功上线,并取得了超预期的市场反馈;你获得了一项重要的行业大奖或晋升;或者你所在的公司完成了一轮关键融资。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你可以给招生办公室写一封简短的邮件进行更新。邮件需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并最好附上可验证的佐证(如媒体报道链接、公司公告等)。这不仅更新了你的信息库,更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你是一个在不断进步、不断创造价值的行动派,你的成长速度与长江商学院的精英节奏是同频的。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有效的和无效的更新:
加分项 (有效的更新) | 减分项 (无效或负面的更新) |
---|---|
“继上次面试中提到的XX项目后,我很高兴地向您汇报,该项目已于上周成功发布,首周用户增长率超出预期30%。” (具体、量化、结果导向) | “我最近又加班了一个星期,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 (模糊、主观、缺乏价值) |
“向您更新一个好消息,我刚刚被公司正式任命为大中华区副总裁,将全面负责区域业务。” (重大、清晰的职业里程碑) | “我跟我们老板吵了一架,感觉这份工作快干不下去了,所以更想来读书了。” (传递负面情绪和不稳定性) |
“我撰写的关于‘供应链韧性’的行业观察文章,刚刚被《财经》杂志的线上专栏采纳并发表。” (专业影响力、思想输出) | “我周末去参加了一个很棒的品酒会,认识了很多人。” (与EMBA核心价值关联度低) |
EMBA教育的核心是“终身学习”。商学院希望招收的,不是那些视EMBA为“镀金”工具的人,而是真正渴望知识、拥抱变化、并能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实干家。因此,在面试后持续展现你的学习热情,是与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精神产生共鸣的绝佳方式。
如何展现?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你可以关注长江商学院的官方公众号或网站,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线上公开课、行业论坛或教授的讲座。参加后,如果你有深刻的感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写一篇简短的总结或心得,在合适的时机(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价值反馈”邮件中顺带提及)分享给招生办。这表明你不是在被动等待结果,而是在主动融入长江的思想场域。例如,你可以说:“上周我在线参加了廖建文教授关于‘认知革命’的讲座,其中提到的‘穿越周期’的观点让我对目前公司的战略调整有了新的思考维度,非常受用。”
此外,阅读长江教授们的著作也是一个极好的方式。比如,阅读了某位教授关于公司治理的书籍后,你可以真诚地就书中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或疑问。这种基于知识层面的深度互动,远比任何空洞的表白都更有力量。它证明了你是一个严肃的学习者,你选择长江商学院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基于对其学术能力和思想价值的高度认同。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正是招生官最希望在未来学生身上看到的品质。
总而言之,长江EMBA面试结束后的“后续动作”,远不止一封感谢信那么简单。它是一系列精心策划、以价值为导向的沟通策略。这些策略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四个关键点:
完成这些动作的根本,在于实现一种思维上的转变:即不再将自己仅仅看作一个等待审判的“考生”,而是开始以一个“准校友”的视角去思考和行动。你要思考的,是如何为这个精英社群带来价值,如何与未来的教授和同学产生思想碰撞,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平台实现自我迭代。当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去进行后续沟通时,你所传递出的自信、从容和格局,将成为你区别于其他申请者的最亮眼“加分项”。这不仅能极大地增加你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几率,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你开启长江EMBA学习之旅最有意义的预演。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